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探赜
2022-01-19李厚仪
李厚仪
摘 要:文章简述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指出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分析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原则,并探讨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高职院校采用生活、教育、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念、主动学习习惯以及广泛交友且见贤思齐的社交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让他们心理更积极更健康。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4-0004-03
当前,部分高职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与未来就业竞争压力,加上对高职学历不自信,对自己的处境形成过多的负面认识,最终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提高学生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引导学生合理应对负面情绪,同时引导学生激发自我潜能,提高自身价值。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结构,下面简述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指出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分析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原则,并探讨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
上世纪末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积极品质”这一概念。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工作者研究人们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多方面探讨能够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状态的各种心理因素,其中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决等。Christopher、Peterson于2000年归纳出两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将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六种美德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衡量指标。
高职大学生身处新时代,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要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迎难而上,对战胜困难有着强大的自信,而且能够看清战胜困难在于多学知识技能、多积累实践经验、多接触社会、多向强者学习,能够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规划能力。这就是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抗压能力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这些学生在同一时间毕业,纷纷涌向社会,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必然存在焦虑、悲观等情绪。高职院校若是在学生就读期间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会让他们直面就业压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准备各类附加技能,为自己增加获胜砝码。
2.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
个体显现出悲观、抑郁状态,原因之一是幸福指数低,看不到自己生活中的阳光,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自我认可程度低。而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能让学生提高幸福指数,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专注于自己当下的力量和获得感,珍惜眼前生活,提高自我认可程度。
3.引导学生合理应对负面情绪
当人的情绪持续处在低迷状态,很容易陷入心理异常状态。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让学生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产生越战越勇的心态。而且这种积极心态能够影响同学、朋友,化为一种积极能量,激发他人的斗志。一个寝室、一个班级有这样的学生,就会激发群体斗志。
4.引导学生激发自我潜能,提高自身价值
当学生具有积极心理品质,就会对自己生出自信,能够冷静分析形势,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激发自我潜能,提高自身价值。例如,高职院校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自我充满自信,就会让学生激发出更多的潜能,能够跑得更快、跳得更远更高。在这样的自我突破过程中,学生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
三、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原则
1.层次原则
不同高职大学生往往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疑惑,且因为学生个体抗压能力、人生经历等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必须做到因人而异。例如有的学生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讳疾忌医,而有的学生则比较避讳,这两种学生在和心理教师交流与沟通时,形成的心理抗拒是不同的。心理教师或者心理疏导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心理疏导方案,确保顺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疑惑。
2.渗透原则
人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原本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到了某种情境之下往往突然醒悟。但我们不能否定之前的心理准备,以及心理教师或其他人对该人的心理渗透。若是没有之前的心理渗透,往往不能出现这样的醒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遵循渗透原则,善于通过集体影響让个体去改变认识、改变观念。渗透原则最大的妙处在于,当人不断接受暗示最终说服自己时,他会有一种喜悦感,会为自己的聪明、智慧而欢呼雀跃。诚然,同时他也会对心理教师以及同学抱着感恩之心。
3.激励原则
积极心理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不断培养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必须遵循激励原则。即教师要对学生的任何积极改变进行鼓励,要让学生产生“我能行”的积极心理暗示。例如,当处于消极状态的学生有了积极转变之后,教师应该立刻给予正面反馈,让他形成挑战下一关的积极心态。
四、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1.生活方面
目前,高职大学生在生活中主要存在自我约束意识差、不勤奋、悲观、没有远大目标、自我否定等问题。很多高职大学生是在不能顺利就读本科的情况下无奈选择高职专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我不如人”的心理,加上对高职学历不自信,对自己的处境形成过多的负面认识,最终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自我约束失败的情况下,部分高职大学生可能进一步否定自己,导致整个人进入一种纠结状态,往往对生活更加失望。同时还存在另一个极端,即过早享受生活,透支消费,这样的心理让部分高职大学生追逐名利,容易形成趋炎附势的性格。还有部分高职大学生在生活中因为情感挫折,容易陷入孤独、苦闷甚至自我否定之中。针对上述情况,高职院校应当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活动,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各类服务,包括心理倾诉、心理帮扶、心理课程等。为了确保高职大学生主动咨询、主动倾诉、主动学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心理社团等组织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及心理疏导活动。还可以开通心理热线,通过心理专业教师及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委员、心理朋辈咨询员,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各类建议,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困扰,最终重拾快乐、自信和勇敢。为了增强学生的幸福感,高职院校还要通过红色教育让学生感受先辈积极克服各种困难的优秀心理品质,让他们深度体会眼前生活来之不易,从内心生出“珍惜当下”的意识。
2.教育方面
部分高職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会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理解能力不足形成紧张、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反应,这些学生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实施“课程心理化”模式,要求各科教师必须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采用具有激励性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积极的方式感染学生。尤为重要的是,各科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学素养,能够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探知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并及时通过交谈等方式,有效化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心理状态较差、对教师存在一定抵触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同学对其进行帮助,逐渐扭转其不良心理,让其放弃以往的错误观点,能够快速融入集体并对学习建立起信心。鉴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突出表现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或者说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有效对抗消极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道德品质优良的学生发挥影响作用,使对学习存在悲观心理、自卑心理的学生得到引导,逐渐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懂得尊重他人,和他人友好沟通,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消除自己的短板,最终让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高职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高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尽快找到幸福感与价值感,有效突破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积极拥抱阳光,勇敢面对失败并总结失败原因,相信自己终会胜利。若是条件允许,高职院校可以专门建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让该课程贯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初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学习自我心理诊断,让学生进行动态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针对毕业年级,可以提供求职与就业方面的心理课程,如“职场心理学”等,以便学生学会观察他人,根据对方心理介绍自己,增加就业成功率。
3.社会实践方面
目前,部分高职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未来走向社会缺乏自信,甚至因为恐惧未来而不愿过早毕业,希望校园生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毕业日期逐渐临近,很多学生的心理波动加大,情绪紧张,出现食不甘味、夜不成眠的现象。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建立合理的顶岗实习平台,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不扎实、技术不过硬,对未来职场缺乏安全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要经常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实习体验等频繁接触社会,了解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尤其是了解职场礼仪、职场社交规则等,以便提前建立必要的心理屏障,以更自信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五、结语
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已有研究中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家庭、社会、高职院校三点联合作为“三位一体”,有的将“活动、课程、心理咨询”作为三位一体。相比较而言,生活、教育、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更适合高职大学生,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三个重要的领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高职院校需要抓住学生在生活、教育、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的心理调节,通过抓共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抓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杰.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位一体培养教育模式研究报告[J].知识经济,2019(17).
[2]裴丽颖,周颖萍,王立花.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探索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2).
[3]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1).
[4]林静,涂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2).
[5]吴九君,廖清林,韩力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
[6]葛楠.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J].高教论坛,2018(09).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 Houyi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2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opt the "three-in-one" training mode of life,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to actively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form a good concept of life, active learning habits and social awareness of making friends and thinking of others, improv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make them more positive and health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