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历史命题探析
——以“劳模的历史”为例
2022-01-19山东李吉华
山东 李吉华
近几年来高考中的“五育”融合试题越来越多,高考中是如何具体考查“五育”融合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此种趋势?这些都是新高考提出的问题。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要求,主动研究高考试题,分析新高考的趋势和规律。同时以命制“五育”融合原创试题为重要抓手,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融入历史试题。本文以“劳模的历史”为主题,探究研制“五育”融合试题的基本路径,以期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高考中“五育”融合试题的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此后命题工作者纷纷积极响应。以历史学科为例,2019 年和2020 年高考全国卷中有大量的“五育”融合试题。2020 年和2021 年山东、北京和湖南等省份的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五育”融合题目,笔者整理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题目,如表1。
表1
分析近几年高考真题中的“五育”融合题目,可以看出“五育”融合题目有三个新特点。
(1)以新材料设置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新情境。新材料主要有年画、宣传画、文献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而且这些史料大多具有生活化、细节化的特点。
(2)立意新。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其立意都指向“五育”,有利于在试题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契合方式新。总体上,并非完全照搬《课程标准》,而是通过变换考查角度、选项语言等新的方式落实《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当今中国正处于高考改革时期,正如徐奉先所说:“德智体美劳是最具现实意义、最贴近受试者生活实际的考试内容……命题者要充分挖掘这五个维度的素材中蕴含的价值观感染力和情境创设资源。”
总之,“五育”融合试题是未来命题的趋势之一。因此,教师研制与“五育”融合有关的原创试题意义重大。
二、“五育”融合原创试题的命制
根据相关研究,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和“劳育”的兼容性最高,可以与其他各育中的任意学科产生融合。基于前人的提示,笔者尝试以“劳模的历史”为基本史料命制原创试题,以渗透劳动教育为主,同时也涉及智育、美育、体育和德育的渗透。
原创试题的研制离不开新情境,而新情境需要依托新资料。劳动模范的评选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治理国家的体现,不论在战争和革命年代,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都评选了大量的劳动模范。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的劳动模范资料,如劳模系列期刊论文、全国总工会编纂的《新编劳模工作手册》资料集、李珂编著的三本《中国劳模口述史》、姚荣启在2020 年出版的《中国劳模史》专著以及中工网等网站上的新闻资料。另外,地方图书馆中也有大量的乡土资源,例如临沂市图书馆可以发掘出《临沂劳模大典》《兰山区先模人物名录》等资料。历届全国劳模中既有将普通工作做到极致的普通人民群众,也有科技、艺术、体育领域的著名劳模。这些与劳模有关的史料,是教师研制原创命题并优化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笔者依据上述精神并依托相关材料,研制了与“五育”融合有关的试题。抗日战争是高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其中艰苦卓绝的经济战也是英勇不屈精神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为了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在该运动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早期的劳模评选运动。这些卓有成效的治理运动不仅为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还涌现出著名的劳模精神,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劳动观念,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认同。
例1.(原创)图1 是王式廓于1943 年创作的《二流子转变》版画,生动地反映了大生产运动中的改造“二流子”运动。“二流子”是指陕北农村中游手好闲的人。1943 年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4500 多人,其中延安县改造二流子1629 人,通过劳动教育这些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甚至成为劳动模范。该运动 (C)
图1 《二流子转变》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有利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建设
C.促进了“劳动者”观念的变化
D.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对“二流子”的成功改造等文献史料和《二流子转变》版画设置情境。由“二流子”到劳动模范,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辛勤劳动。学生分析版画可以看出,破败的院墙中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二流子”及其妻子,与身边通过劳动致富穿着新衣服的人物形成强烈对比。该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素养,也让学生形成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总之,本题主要渗透劳动教育,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的优越性,渗透了爱党爱国的德育,同时也间接渗透了美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开展全国劳模的评选活动,赋予了劳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根据《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笔者命制了一道与劳模有关的开放性主观题。
例2.(原创)劳动模范评选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诞生了一大批感人的劳模事迹,并凝聚成了内涵丰富的劳模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表2 1956 到2005 年全国代表性劳模及劳模简介
——摘编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等
分析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角度,谈谈你对劳模精神变与不变的理解。(12 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黄牧航强调,命题中要加强学生对历史理解的训练。因此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另外“变与不变”的辩证观点考查了学生对唯物史观的掌握程度。本题以三位劳模的生动事迹设置情境,其中一名是临沂当地劳模,一名是青岛地区的劳模,这些身边的劳模有利于给予学生熟悉感和真实感。三位劳模的事迹体现了爱国、敬业、奉献、崇尚劳动等劳动精神,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调动社会情绪的积极作用,这些是不变的一面。变的一面,指的是三位劳模的个体生命史能够分别反映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史,劳模精神从强调任劳任怨的极限劳动,到强调科技的作用并突出改革精神、创新精神。
三、命制“五育”融合试题的基本路径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试题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高考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积极引导着高中教学。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该积极命制“五育”融合试题,以高质量的试题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与评价。
命制“五育”融合试题,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命题者应该力求命题材料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首先,教师要广泛阅读期刊论文和专著,如姚力、李珂等人都是该领域的著名学者,所发表的一系列劳模论文都刊载在核心期刊上。另外,以历史教学中体育教育为例,教师应该全面搜集相关学者的论文,例如在体育史研究领域,崔乐泉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和考古学硕士学位,是中国首位体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他发表的一系列考古文物与中国古代体育关系的论文,为高中历史教师命题提供了权威的材料支撑。
(2)教师应该在尊重材料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改编和整合。要设置生活情境、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等命题情境。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本地劳模素材,选取生活化、细节化的材料、图片,拉近学生与题目的亲近感。
(3)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要抓住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和历史学科特色的契合点,两者不能偏废,避免出现为了追求“五育”而丧失历史学科特色的现象。以劳动教育为例,命题中既要渗透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劳动品格等,也要以高中历史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考查路径。具体而言,在突出劳动教育价值引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