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课堂下人物评说题复习路径的探赜

2022-01-19安徽李海洋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6期
关键词:智慧历史思维

安徽 李海洋

随着信息技术2.0 的发展,智慧教育成为了当前时代下教育领域发展的新需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是高考中学生常选的一道选做题。但学生受传统固化的历史思维和复习方法的影响,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针对高考真题的特点,搜集与整理经典人物的多维素材和新问题并通过智慧课堂的方式加以呈现,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课中、课外互动,如此既可以提升复习效率,也促使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地。

2021 年全国乙卷第47 题,以对冯道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批判性、审辨性思维能力,设计了三则短而精悍的材料和两个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向的创新性问题。这提醒高三师生在一轮复习中应立足人物评说题的特点,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新情境,使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如何在紧张而又紧促的一轮复习中培养学生的人物评说题的必备技能,下面就笔者个人对智慧课堂的实践经验来谈一些浅薄的看法,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智慧平台:以情促行

近些年来,人物评说题是高考中学生常选的一道题,虽说总体得分比其他选做题高,但总有些问题会失分这成为了学生们的憾处,实为可惜。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一是学生自己在一轮复习中对历史人物评说题持松懈之态;二是教师在一轮复习中仓促完成教学,缺乏系统地指导,尤其是对学生在思维模式方面的训练严重不足。由此,在练习人物评说题时,高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涵育。

1.错法来分析

教师在备课中要搜寻大量案例,以真实案例来分析学生的错法。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47 题第(2)问,在平时训练中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关注人物评价方法,导致失分。鉴于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搜寻身边的故事,现身说法以打动学生。

2.智慧引渲染

如何将整合后的事例形象逼真地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智慧课堂在这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它可将不同类型的史料或生活图景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当着史实、史料、教材、教师、学生多维互动的媒介,对学生情感的渲染效果极好。因此,教师在复习人物评说题时可依托此项技术加以呈现。

3.思维见真效

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真实思维。早在2001 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三教师要采用真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真实地“动”起来,强化真实自信,克服浮躁心态。人物评说题的素材在课外,能力在课内,师生应深入浅出地研磨高考真题,精心探赜问题的切入点和解题思路。

二、互动平台:以思激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智慧教育成为了时势需求。祝智庭指出,“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核心思想,以此构建一个学习环境,此环境内含有多重技术合力发挥作用,让教师能呈现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自主找寻最合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最佳的学习体验”。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合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可化解人物评说题在解答时面临的若干困境,让学生体悟精英人物在特定背景下发挥的独特作用。下面以2021 年全国乙卷第47 题为例,按照课堂教学的环节来探寻人物评说题在智慧课堂下进行透析的有效路径。

1.精准备课、无缝对接

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呈现全方位且有侧重点的备课素材。针对高考真题,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搜集与整理典型历史人物并从其个人经历、品行、贡献及所处时代特征、与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筛选多元化的史料,创设新情境。如教师在备课中,可从冯道“事四朝,相六帝”这一不平凡的经历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特征来分析其经历的独特之处;从冯道为相时在政治、文教上的作为来解读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的是要抓住容易引起命题人注意且与课本史实和唯物史观结合紧密的切入点进行选材与创设问题。

(2)紧扣功能,巧设玄机。如何将这些行之有效的素材在有限的课堂中进行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能够将不同的史料、预设问题与答案通过师生平板中的主要功能来体现。同样以该题为例,若考查学生对冯道贡献的概括等相对简单的问题,可选择抢答或随机抽人等方式来完成;若考查学生对冯道的评价等需要一定文本解读能力的问题,可选择全班答题上传答案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2.化繁就简、思维淬炼

李惠军曾指出“我思,我行、故我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师生都应有秉持“我思、我行”的理念。智慧教育情境下,纷繁复杂的史料经过大数据技术的处理,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思维激荡、情感升华。近年来高考试卷中,人物评说题一般是以纯文字材料来呈现的。基于此,笔者结合CIL 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初探→讲解→深究→分享→评价→反思”,将人物评说题的智慧课堂分解为材料呈现与探讨阶段、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剖析阶段、材料与问题的对接阶段、问题的拓展与能力提升四个阶段,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材料呈现与探讨。该阶段着眼于瞬间感知与初步探析材料内容。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将预设的材料和问题一步步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读与浏览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各个信息点,如时代、人物经历、事迹、贡献、不同史书的评价等。此时,教师可给予“暗语”(点拨),如该题材料中的“(882—954年)”“自叙”“为忠乎”“无廉耻者矣”“新五代史”等,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可把预先储备的问题通过“截图分享”的模式进行提问,以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思维功效。

第二阶段:信息提取与剖析。学生初探结束后,接下来便进入到思维碰撞阶段,这也是培养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历史学家米切尔·斯宾塞曾言:“历史研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历史解释,通过文本解读,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技术再现历史,从而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该阶段分为学生们的试答、教师的讲解两部分。在学生试答之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分组PK”的模式。针对高三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的心理,可进行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如该题,教师可创设问题:冯道究竟为何种人?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和视角。“教师讲解”需根据学生对材料解释状况来及时调整。若学生仅回答出评价者的视角,教师可结合影响史学发展的时空因素、考古成就、史学研究水平等来补充说明。

第三阶段:材料与问题的对接。这是解决历史人物题的实质性阶段,需要师生进行深度剖析。经过第二阶段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学生具备了进一步探究或思维发散的潜意识。如何将这种潜意识转变为活跃的思维能力,“互动”功能中的“抢答模式”可堪当此任。教师在发出抢答信号后,应做好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答案”或“视角”的准备,在给予“点赞”的同时需做好正确的思维引导工作,即一般的思考角度和文本表达范式,如进行该题第(2)问的解读时,需要学生运用正确的史观、学科专业的术语。

第四阶段:问题拓展与能力提升。本阶段创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是对材料主旨内容的再一次升华,能力层面属于“发现与探究”。针对该材料和问题,需要教师适度引入史学界公认的学术观点。任世江指出,“史学研究的成果如果不能及时地反映到历史教育中,那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然被青少年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据此,教师若不能在教学中及时引入学界公认的新观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整合学术观点,创设新问题,势在必行。开放性问题虽能激发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模式,但也需要缜密的思维和文本表述能力,因而课堂末尾的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为了提升成效,教师可把材料和问题以“限时作业”的模式加以推送。

三、作业平台:人物延伸

高三学生在一轮复习中需拓展知识面,尤其是选做题。人物评说题通常考查对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教材之外的人物。因而,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既要关注教材内的“树木”,更要看到教材之外的“森林”。课堂之外,人物评说题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借助智慧平台中的“课后作业”功能。教师应将整理好的人物评说方面的素材和试题,包括高考真题的变式创新题等,通过平板上的作业功能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课下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凝聚智慧。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文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列人物的把握和评价水平。在答案设置中,教师既可以传送参考答案,也可以传送答题思维、人物题存在的误区,使学生掌握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方法。

李剑鸣提出:“要把过去的人作为有生命的人对待。生活在过去时空中的人们,如今天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担忧和喜悦,经历过奋斗、抗争、失败和成功”这就要求学生对待历史人物应秉持“宽容”心态。如该题,教师可针对冯道的仕途和个人素养在作业题中设计如下问题:假若你是当时的冯道,你会如何做?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在答案设置中可添加唯物史观关于人物评说方面的理论观点。在提交作业模式中,教师设置为开放模式,让全体学生的答案、参考答案、分析思路和参考资料在同一个视野下进行交融与碰撞,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人物评说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的深入挖掘,凸显历史思维和唯物史观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智慧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广泛应用,高三教师要勇于尝试,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的优势,构建学术型课堂,执果求因,激发学生潜能,锤炼逻辑思维。

猜你喜欢

智慧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