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式 深化关键能力
——由历史情境“苏湖熟”到“湖广熟”引发的思考
2022-01-19山东韩飞洋
山东 韩飞洋
2021 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教育部考试中心就2021 年高考命题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进行说明,强调2021 年高考命题依旧坚持“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现笔者以历史情境“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命题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的关系,打破思维定式,深化关键能力,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追本溯源——试题分析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作为谚语多次出现在教材及教辅资料中,常用于佐证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繁多”和“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等内容。2017 年高考海南卷第6 题就曾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比重降低等现象,考查明清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这一知识点。随后,各地市高三模拟题以“苏湖熟”“湖广熟”搭建历史情境,考查这一知识点的频次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5 年该情境下创设的试题有选择题10 道,材料题6 道,对这一知识点的反复考查,强化了学生这一思维定式。但是,随着新高考情境下材料信息更加丰富,命题角度更加灵活性,解题路径更加多样,学生囿于成规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其知识获取路径、思维认知规律的养成,容易跌入出题人设置的陷阱中。现选取近5 年部分典型选择题进行分析,具体见下表。
表
续表
通过分析上述典型试题,可以看出“苏湖熟”“湖广熟”情境下多侧重“明清江南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知识点的考查。
二、析毫剖厘——原因分析
上述典型例题均以“苏湖熟”“湖广熟”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从而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而笔者的学生曾在2021 年济宁一模考试中,对于此考点试题失分较为严重。
经过整体和抽样询问,笔者了解到学生看见“苏湖熟”“湖广熟”字眼,便选D 选项“江南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学生看似因为大意而失分,实则是由于思维固化,关键能力欠缺。
关键能力作为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备的能力基础,是高水平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的重点内容。2020 年和2021 年各省高考历史试题均突出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其中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觉运用分析推理、联系、发展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那怎样培养学生信息提取概括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呢?笔者做了如下总结,即学生做历史试题时,可遵循以下流程:
以2021 年3 月济宁一模题为例,学生首先可对试题材料进行分析,提取出句子主干“产粮区由宋代苏常等地变为明代两湖地区,苏常等地由粮食输出变为粮食输入地”。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可知,主语是苏常地区和两湖地区,需对“苏湖地区由产粮区变成粮食输入地”和“湖广地区成为产粮区”这两大历史现象分别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苏湖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使得该区域粮食生产比重下降,由粮食中心进而转变为工商业重镇;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加上人口大量流入,承接江南地区的农业功能,一跃成为新的粮食中心,因此只有B 选项能全面解释材料。基于上述历史理解,学生便能轻松选出正确选项。
三、研精覃思——复习启示
考试对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那教师应该如何活用历史素材,命制形式丰富、思路灵活的试题,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归纳概括的能力呢?笔者继续以“苏湖熟”“湖广熟”历史情境为例,谈一谈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效率的几点建议。
1.夯实基础,技巧引领
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基础性”的要求须通过“必备知识”来实现。掌握必备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厘清历史概念,以该情境为例,学生需清楚经济中心、区域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依次突破重难点。此外,“基础性”还应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就需要充分全面地落实知识体系。对应本情境时,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掌握宋元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将不同时期产粮地的变迁放置到时空大背景下进行解释。
考试想拿高分离不开扎实的基础,而娴熟的做题技巧更能如虎添翼。高三日常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审题训练,引导学生精准阅读,提升其信息捕捉能力,提高做题效率。如通过上述流程,学生对句子进行分析与解读,抓住主干关键词,正确率自然能大幅提升。
2.素养提升,变式训练
高考评价体系中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第三圈层的“学科素养”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体现综合的学科素养。这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种史料,进行变式训练,筑牢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完善批判性思维,丰富语言表达、组织论述能力。同样以该情境为例,可进行以下变式训练:
(变式)据国内学者考证,“湖广熟,天下足”只是一句民间谚语,最早出现在明人何孟春的《余冬序录》中,到了清代,随着湖广地区粮食生产地位的提升,这句民谚出现在朝廷对奏文本中,先后在《清圣祖实录》《清高宗实录》《雍正硃批谕旨》等中出现。
——摘编自李华欧《轮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试分析材料中提及的史料类型,对其史料价值做出判断。
3.拓展延伸,力求突破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适当渗透政治、地理、语文或其他学科的知识,打破狭隘的学科壁垒,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的知识。关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历史情境,教师们首先要下载相应学术论文,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才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可从地理学科角度引导学生加以比较,比如从两地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和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劳动力、经济基础等人文地理因素进行解释。从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圩田,江汉地区的垸田阐释人地矛盾及造成的农业生态问题,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等。因涉及古代相关史料的解读,翻译文言文是必备技能,语文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达成。《余冬序录》《清圣祖实录》《清高宗实录》《雍正硃批谕旨》及大量劝农诗等史料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对比两地粮食亩产量,以及后续绘制各种表格图形,还需运用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高三历史复习也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找准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比如苏湖地区到湖广地区粮食中心的转移,可与“三农”问题、区域协同开发等社会热点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分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热点问题,用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苏湖熟”“湖广熟”虽是常见的历史情境,但其形式多样的命题背后却蕴含着新高考评价体系理念,折射出当前学生历史复习存在的不足,为高三复习起到警醒作用。高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教学设计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紧扣课标又要把握内涵与外延;作业布置既要选择典型例题又要加以变式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有机结合的目标,让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有提升、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