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制之美

2022-01-18夕子

书屋 2022年1期
关键词:问路生活

夕子

“我不知道你何时能收到此信,总之是在我去世以后。我现已六十五岁,我们相逢在十三年前的今日,当我进入你的小巷问路之时。”这是他亲笔写在专用信纸上的信的开头。

分别后的十三年里,他从未去找过她,尽管他每时每刻都有这样的念头,开车驶向南艾奥瓦乡间,不惜一切代价把她带走。她也从未给他写过信或通过电话,她知道,只要她写信,他就会来找她,而只要再多谈一次话,她就会跟他走。

在写完此信的四年后,他离世,这一隔总计就是十七年。这六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两人之间有多么强大的克制,就有多么刻骨的思念,就有多么深沉的爱恋,由此,留给后人就有多少震撼,多少敬意。

很少有一本书,能令我像读这本《廊桥遗梦》一样,会将中英文两个版本都细细品读一番。1991年的夏天,美国小说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只用不到两周就将它写完了,但却被世人传唱至今。

创作这本书的那年,沃勒刚好五十二岁。书中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向女主人弗朗西斯卡问路的那年,也是五十二岁,也许只是巧合。

但后来就发现,巧合的不仅是年龄,从籍贯、阅历到爱好,这个故事简直是作者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沃勒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自己的家乡艾奥瓦州,有关的风土人情、四时景致等写起来并不难。沃勒不仅是管理学教授,也是玩爵士音乐的摄影师,还是他接受采访时所自称的“某种自由意志论者”,他的学术躯体中躁动着一颗牛仔的心。书中的男主角金凯德是《国家地理》的合同摄影师,爱好音乐,与他已离异的女子便是一名早期民歌手。他从小喜欢文字和形象,并梦想着云游四方,自称“最后剩下的牛仔之一”。这其中有关摄影的技术细节、音乐、文字、自由等的抒写,自然沃勒能更好地驾驭。

这本书让他一举成名天下知,跻身全球最畅销书作家之列,同时成名的还包括封面上那条叫作罗斯曼的普通廊桥。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成功,他本人也吃惊不已。他不得不隐居起来,离开了家乡艾奥瓦州,搬去了得克萨斯州的一座农场,后又搬到了山区里的一个小农庄,直到去世。毫无疑问,一次十几年前的偶然问路,不仅改变了书中两个人的往后余生,也改变了写作者知天命之年后的人生轨迹。

虽然两人在一起只有短短四天,她说:“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个整体。”他说:“我一直在从高处一个奇妙的地方的边缘往下跌落,时间很久了,比我已经度过的生命还要多许多年,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向你跌落。”在这四天里,他们彼此吸引,彼此成就。之所以彼此吸引,是因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前半生,是两个不同的灵魂。无疑,人们总是对于异己的东西充满好奇。

他浪迹天涯,从亚马孙河到北非沙漠,过着游牧般的生活,是“骑着彗星来到世上的豹子”。但他并不是一个到处拈花惹草的人。他对自己的摄影工作投入了巨大热情。他擅长捕捉群山和大海的不凡之处,即便是光秃秃的平原,也能觉出它的引人入胜。他有自己独到的摄影风格,力图通过照片传达自己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

她离开故国意大利,跟随着一个在咖啡馆里遇到的退伍军人来到这里,与他成婚,生儿育女,度过了二十多年几近封闭的专职家庭主妇生活。为了这个家庭,她兢兢业业,在隆冬去观看儿子的橄榄球赛,带女儿去城里買参加舞会服饰。

他随时观察天空的颜色,试图区别草场和牧场;他如风般来去自由的生活,这都是她无法琢磨透的。他在工作上的高效和严肃,他坚实的肉体与敏捷自如的动作,与肉汁吃得太多的当地人有着鲜明的对比。而她日复一日甘心情愿地沉溺于家庭和农场,是他无法做到的,他与她是多么不同。

虽然不同,但两人在某些本性上又有互通之处,这使得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慰藉。她虽然安于平稳的生活,也不懂摄影之道,但骨子里仍有罗曼蒂克的部分,有诗歌与艺术的情怀。茶余饭后她并不跟家人一起看电视,而大都在看书。少女时代的憧憬仍有残留,她希望婚姻里仍闪烁着爱情的光芒,希望平凡生活里偶尔仍有含蓄的情调。她的内心深处有无法被丈夫和儿女慰藉到的孤独角落。

他常年都在大路上游荡,常以面包充饥,过着粗粝的生活,这个温馨的厨房,这个善解人意的女子,如篝火之光融化了他踽踽独行于世的孤寂之感,让他一点一点失去重心。他对她的境遇心神领会,虽仅有只言片语的评说,她已感受到了被理解。小镇古老而保守,敏感的他非常为她着想,尽量不给她增添麻烦事。

于是,她敞开了早已被扔到了岁月深处的那部分自我,让她本性中潜藏的那些质素再次翩翩起舞。他的欣赏,让她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从来没有那几天那么好看过。

四天过后,他们的故事基本结束。整个故事的遗憾在此,美感也就在此。

想象一下,倘若她跟着他私奔,如他所描述的“在蒙巴萨的阳台上喝白兰地,眺望阿拉伯三角帆船在初起的晨风中扬帆起航……如果你不喜欢大路上的生活,那么我们就找个地方,开个店,专摄当地风光,或肖像,或者干一行随便什么能维持我们生活的营生”。也许,他俩会白头到老。但很有可能的是,重新进入另一种平淡生活。婚姻如所有的关系都会陷入一种惰性,一切都可预见,带来安逸。

而且,另一层面的意思,她说得也极有道理,那就是:与他开始新生活的,不是那个生活漫无目的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少女,也不是在那个炎热而干燥的八月,他停车问路之时,从房檐前廊而下穿过草地朝他款款走来的农妇,而是一个背负着对家庭的负罪感,尤其是对一双儿女有未尽责任的女人。这些都是她实实在在的责任,她担心这件事会击垮她的丈夫,她担心家人要在当地人的闲言碎语中度过余生,孩子们会痛苦会恨她,这一系列的思想负担足够使她变成另一个女人,让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认可,觉得自己自私,毕生为这件事所缠绕,这会使她变成“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若是这样,两人的幸福生活自然是要打折扣了。而且,他的灵魂如此自由不羁,他适合以大路为家,而她是对他的约束。

当然,若她跟着他私奔,至此,故事的美感也就破坏了。与此同时,让读者觉得这个故事还太短小、还想知道更多细节的“神秘”与“好奇”之美感也消失了。

不然,怎会有数千封读者来信纷纷扬扬寄向他的住址?不然,怎会在此书出版的十几年后,每周的读者来信平均仍有五封左右?不然,怎会有三百多场婚礼在其貌不扬的罗斯曼桥举行过?正是因为还有无数“沃勒迷”希望得知更多关于男女主人公在那四天之后的事,想要刨根究底,重温旧梦,沃勒在2002年出版新作《梦系廊桥》,三年后又推出“廊桥三部曲”的终结篇《高原上的探戈》。

爱而不得是痛苦的。无论是你爱的人,还是事,心心念念却无法共度光阴,都是折磨人的。这两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默默承受这种爱而不得。之所以能够承受,是因这是两个有自我信念的人,不会因为爱而不得而彻底丧失自我。

相遇时,她四十五岁,比他年轻七岁,她比他也活得长点。在两人离别后直到她去世的二十四年里,她任劳任怨地打理家庭和农场,虽然丈夫理查德不解风情,但她惦记着丈夫的敦厚、善良与稳重,丈夫所给予她的平稳生活。她对金凯德的感情之深远远超过自己最先的估计,如她所形容的“每天都在刀刃边缘上权衡”。但她没有跟任何人倾诉,只是征订了他所供稿的《国家地理》杂志,有关他的任何文字或照片都会剪下来,年复一年远远地追逐他的踪迹。金凯德去世后律师曾寄来一个包裹,翻看里面的遗物成为她每年的生日仪式,她特地请木匠设计了考究的胡桃木匣子,用来装他用过的相机、手镯和项链。这项仪式还包括阅读他的文稿。她去他曾带她去过的一家饭店吃午餐,每年都会重走他们曾一起走过的几座桥。她将对他的思念和回忆整齐地书写了三个大笔记本。

她离世前留给儿女的信中说:“他以他特有的方式,通過我,对你们很好。”她希望儿女能尊敬他,甚至爱他。她提出要求,即死后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罗曼桥。

没有在爱而不得的遗憾中消沉,而是继续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

她说:“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想他,一刻也没有。即使他不在我意识中时,我仍然能感觉到他在某个地方,他一直在那个地方。”与他哪怕一起抽根烟,喝口酒,散个步,也是难得的风雅吧。

他说:“在雾蒙蒙的早晨,或是午后太阳在西北水面上跳动时,我常试图想象你在哪里,在做什么。”他好想能再吃一次她做的晚餐,烩菜、夹馅辣椒、菠菜色拉、玉米面饼或是苹果酱蛋奶酥。

这是彼此之间怎样的一种想念,怎样“死去活来的互相渴望”(她的女儿在母亲离世并看了信件后如此说),可这样的想念不仅仅是几天,几月,几年,而是几十年。

但他们止于了想念。这种克制之美没有让人一览无余,而是令人回味无穷。这点让整个故事保持了一种张力。

被一个人从身到心彻彻底底热烈地爱过,不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更是给了彼此更深的自我认同,实际上也给他们的余生带来了内心的安宁。他们之间的爱,不是纠缠,是尊重,是成全。

想想,如今的人们又丧失了多少美感,多少思念,多少想象。

猜你喜欢

问路生活
问路
问路
明明问路
生活感悟
猪八戒问路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问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