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儿女》的原型

2022-01-18梅兴无

书屋 2022年1期
关键词:王芳志愿军原型

梅兴无

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诞生了一批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就是其中的代表。影片塑造了从志愿军普通战士到高级指挥员的人物形象,其中王成、王芳、王文清更是让人们耳熟能详,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仍让人们热血沸腾。作为王文清原型的开国少将王直,在其回忆录中对《英雄儿女》人物原型有过专门描述,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英雄儿女》是以巴金的小说《团圆》的故事为基本线索改编的,而《团圆》这部小说又是以朝鲜战场为背景创作的,脱离不了朝鲜战场血与火的生活,离不开巴金所了解的具体的志愿军部队和人物。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巴金先后两次到朝鲜,跟随部队采访创作,前后有一年时间,搜集了大量部队战斗生活素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歌颂了志愿军指战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从小说到电影是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再塑造。影片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其战斗情节和人物塑造就更加典型,这也要求影片创作人员更加熟悉生活。担任影片编剧的毛烽,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他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曾在朝鲜战场上五六年时间,因此更了解朝鲜战场的情况。他将在朝鲜战场上亲历亲闻的“原型”战斗故事,融入剧情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影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类似《英雄儿女》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王直在文中列举了三个志愿军的战斗英雄:杨根思、秦建彬、于树昌。

王直任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89师政委时,杨根思是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同在一个军,因此,他对杨根思的英勇事迹非常了解。1950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发起了第二次战役,杨根思所在部队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11月28日,杨根思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11月29日,他们打退了美军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八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增援他们的部队还在途中时,美军又发起第九次进攻,有四十多个敌人爬上阵地。阵地上只剩下负伤的杨根思一个人了,他毅然抱起一个五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美军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他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英雄儿女》中王成壮烈牺牲的场面就是取材于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

1951年3月,志愿军第26军在“三八线”以南阻击敌人,班长秦建彬带领全班坚守212高地。进攻敌人的数量远远超出了预料,秦建彬带领全班一连打退敌人的四次进攻,阵地上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敌人很快又发起了第五次冲击。秦建彬将身上的党证、日记和几枚军功章用油布包好,埋在地下,做好了與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爬上来的敌人见到秦建彬孤身一人,便比画着手势,示意他投降。情急之中秦建彬发现掩体中还有一根爆破筒,一把将爆破筒拔了出来,屹立在阵地上,拉开导火索,把爆破筒投向敌群,开创了用爆破筒炸敌群的先例,“轰”的一声,敌人被炸得飞上了天,这就是“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的王成形象的原型。

所不同的是,秦建彬并没有牺牲,只是被爆破筒炸得晕了过去。当他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医院里,部队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从朝鲜回国后,他随志愿军英模代表团走进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时,毛泽东特地发话,不要更换衣服,秦建彬果真穿一身破旧军装参加接见。国宴上,让他没想到的是,毛泽东走到他的身边亲切地说:“让我闻一闻前线战士身上的火药味。”

1992年10月25日,是志愿军赴朝作战四十二周年纪念日,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率代表团访问了朝鲜。秦建彬应邀随访,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特别礼遇。在朝鲜国家历史博物馆,秦建彬的半身塑像被陈列在志愿军英模第一排第一位,并有详细的事迹介绍。那日,秦建彬不论走到哪里,总被热情的朝鲜群众团团围住,在朝鲜人民的心中,“英雄王成没有死,也不会死”。

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生动情节则取材于志愿军战士回忆录《志愿军一日》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记述:1953年6月,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步话员于树昌参加了281.2高地的争夺战。经过一整夜的战斗,全连伤亡很大,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断用沙哑的声音通过步话机呼唤炮火支援。从早晨到中午,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地堡,扔手榴弹阻击敌人。战斗坚持到十二时,美军从三面包抄上来,密密麻麻地逼近于树昌,他连续呼叫炮火:“快打周围五十公尺!打三十公尺!打二十公尺!”团长孙斌急切问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他庄严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啦……”然后,他砸碎了步话机,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树昌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

王直认为,编剧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起来,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王芳是《英雄儿女》中的女主人公,美丽大方,戏份儿也比较多,特别是她引吭高歌的《英雄赞歌》更是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王直担任第26军政治部主任时,对军文工团的情况相当熟悉。在朝鲜战场上,文工团的主要任务是战时的宣传工作,战地演出非常频繁,战地生活丰富多彩。影片中的王芳能歌善舞,还会创作,是志愿军文工团员所应具备的一专多能、多面手的真实呈现。大鼓说唱在当时是常有的节目,这种演唱道具简单,摆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文工团员们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演出,有时甚至还为个别战士单独表演。歌唱炊事员的情景就是真人真事,行军打快板也是朝鲜战场宣传鼓动的生动再现。除了演出之外,文工团员还护理伤员、为战士洗补衣服、帮厨等,遇上战斗还要参加打仗。

王芳艺术形象确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王芳的原型也是众说纷纭,有不少近似王芳事迹的人物,但不能确切认定谁就是王芳的人物原型。王直回忆,第26军文工团就有一位与影片中王芳同名同姓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王直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第26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事迹,通过她亲身的经历,创作了一篇通讯《纪念品》,刊登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

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就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这一优秀群体。

关于《英雄儿女》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说法比较一致,人物原型就是王直。

1984年,王直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天,他利用晚上休会时间到海军文化部部长王剑魂家做客,这对朝鲜战场的老战友,一见面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抗美援朝的往事。会议期间,王直刚看过电影《英雄儿女》,话题就转到影片上了。王剑魂说:“《英雄儿女》这部片子就是反映我们第9兵团的事。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你,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王直当时只是呵呵一笑,并没当回事。

1993年9月25日,《福州晚报》首先載文称王直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文清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型,不少报刊转载了这篇报道。影片中反映的战斗情节和英雄人物典型事迹主要出自志愿军第26军的战斗经历。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王直是第89师政委,他靠前指挥,带领一个团在剑山岭战斗中取得辉煌战果,第89师因此受到第9兵团嘉奖,战役后王直被直接提任第26军政治部主任。在朝鲜战场上,第9兵团从师政委提拔为军政治部主任的只有他一人,这个经历与影片中师政委王文清亲临团指挥所指挥战斗,战斗胜利结束后赴军政治部任主任的情节相似。

另外,影片的人物与原型在姓名上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姓王,且都有两个名字。王直原名王汉清,参加革命后才改用“王直”这个名字;《英雄儿女》的军政治部主任叫王文清,做地下工作时则叫王东。“王汉清”与“王文清”,“王直”与“王东”两组名字都只有一字之差。因此,王直就是王文清的原型这一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这给将军的革命生涯增添了传奇色彩。此后,不少报刊、电视台还找王直就此事做专访。

1995年,总政治部为核实王文清的人物原型也曾找王直做过调查,并以总政的名义由南京军区政治部转送了他一盘《英雄儿女》影片的录像带作为纪念。

王直多次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影片塑造的王文清(王东)这位志愿军高级政工干部的形象,其人物原型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人,而应是志愿军高级政工干部群体的缩影。自己是不是王文清(王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通过《英雄儿女》这样的优秀作品,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革命先辈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付出的一切。

猜你喜欢

王芳志愿军原型
最佳波段组合的典型地物信息提取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包裹的一切
王芳:带货“一姐”如何炼就?
立秋吃什么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The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in English Writing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