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格局下扩大内需的减税政策

2022-01-18□文/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居民收入双循环

□文/贾 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提要]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的把握,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最终消费率较低,中等收入群体内源及消费动力均表现不足,新消费市场亟待开发,扩大内需对于畅通内循环、构建双循环格局意义重大。从理论层面分析减税促进消费的作用机理和政策效应,双循环格局下减税政策的制定应从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整优化消费结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针对我国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诸多中长期问题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肯定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只有立足自身,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顺利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深入推进减税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和打通消费堵点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一、双循环格局时代背景

(一)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体系。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显示,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跌落到-4%以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骤降至-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表现稍好,但增长率也为负值,在-2%左右,本次疫情使世界经济衰退的程度更甚于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更多地影响发达国家,本次疫情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造成巨大冲击,其经济增长率均表现为负值。世界经济走向低迷,我国经济也必然会受到冲击。

(二)世界市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环境抑制。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要跟随形势及时进行有利转变,由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不再适合当前形势,外贸极易受到外部环境抑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如图1所示,我国自2008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绝对规模总体下降,随着GDP总量的持续增大,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也逐渐降低。受疫情影响,加之世界经济环境逐渐复杂化,全球市场对于我国出口货物及服务的需求和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外部环境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进行开发,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使国内消费需求弥补出口贸易的不足,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稳健动力。(图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 2008~2019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及其占GDP比重统计图

(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乏力。消费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开发国内市场消费潜力是发挥内循环主体性的有效途径。消费与经济良性循环密切相关,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不容小觑。如图2所示,2008~2019年美国最终消费率超过80%,日本、德国两国的最终消费率虽不及美国,但均超过了70%;而我国最终消费率仅在50%以上,近些年呈现上升态势,2019年增长到55.4%;同期美国消费率为81.83%,约是我国的1.48倍,这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较低,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表现乏力,国内消费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发。(图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发展指数数据库)

图2 2008~2019年代表性国家最终消费率变动趋势图

二、双循环格局下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一)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消费率亟须提升。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全球产业结构体系,降低社会平均利润率,制约社会消费能力,抑制社会需求增长。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分别对经济增长拉动-0.5%、2.2%、0.7%,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22%,可以看出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所恢复,而消费需求这一经济增长动力仍处于疲软状态,最终消费率的提升迫在眉睫。

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消费需求表现不足的原因包括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和储蓄率的提升。2014~2019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由10.1%下降到8.9%;同时,居民收入也具有结构不平衡的特点,高收入人群在疫情冲击下消费能力变化不明显,而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受冲击后表现出明显降低,受影响程度明显高于高收入群体。新冠肺炎疫情致使预期收入不稳定,居民的储蓄比重呈增高态势。从消费需求层面分析,应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最终消费率。

(二)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动力严重不足。我国居民收入的现状是低收入群体在整体中占据较高比重,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不足。依据我国测算标准,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即为“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全部人口的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如要提高居民收入、让更多低层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的有效方式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导致我国社会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保持原中等收入群体不掉档,使更多低收入群体转变为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畅通内循环的内源动力。

与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相比,中等收入群体具有更大的消费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他两个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本身具有较高消费潜力。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具有购买部分奢侈品的需求,同时也对经济适用型商品具有消费需求。因此,扩大这一群体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拉动消费需求,以达到扩大内需的效果。

(三)新消费市场亟待挖掘开发。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放缓。2019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差值部分表明超2亿人没有真正落户,我国城市化进程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居民涌入城镇,会对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产生更多消费需求,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因此,需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城镇化中的有效供给,这些供给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结合形成双循环格局中的供给,优化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传统消费市场面临萎缩,亟须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在疫情冲击的局面下,新型基础经济建设成为克服重重困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工具。新基建发端于科技,与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紧密结合,提供新型公共服务,助力新型城镇化,同时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例如信息消费),扩大就业容量,对于“六保”“六稳”的现实意义十分显著。新基建扩大有效投融资,引导各行业加大信息建设投资,有助于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是在疫情困局中创造可持续收入的新消费增长点,也是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

三、双循环格局下减税政策的作用机制

双循环格局以内循环为主体,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使扩大内需成为形成双循环格局的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内循环的主体性和基础性,实施减税政策能够实现扩大内需、降低成本、稳定预期的作用,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图3)

图3 双循环与减税降费作用机理与政策效应图

(一)双循环与减税、消费的关系。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的影响,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发生了明显变化,投资的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渐减弱,出口贸易也受到外部环境抑制,依托于我国巨大经济体量的优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不断推进。消费仍在经济稳定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双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点和关键所在。减税降费能节省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纠正外部性、驱动企业科技研发,增加企业员工收入,提升消费能力,释放消费需求。减税降费对增大消费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促进消费是畅通内循环、形成双循环的有力抓手。

(二)减税降费促进消费的政策效应和长期效果。消费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消费环节属于需求侧,能够推动经济循环;扩大消费必然会助推供给侧生产环节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完成更加高效的供给,提高社会平均利润率,提高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并进一步扩大引致需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减税降费促进消费在双循环背景下会产生良好政策效应。

减税降费改革能够扩内需、降成本、稳预期,其释放消费需求的途径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和降低商品价格。从需求侧看,对家庭和个人的减税能够挖掘居民消费潜力,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同时使得商品价格相对降低;从供给侧看,减税降费改革降低了宏观税负,节省企业成本,有助于企业扩大规模,从而激发更广泛的市场活力。

从长期效果来看,减税降费改革能够提振市场信心,起到稳定预期、促进消费的良好效果。如表1所示,2015~2020年我国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80%以上,税收占GDP的比重在15%以上,税收能够对宏观经济起到不小的调节作用。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宏观税负(税收占GDP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2015~2020年宏观税负由18.13%降至15.19%。宏观税负的降低使得企业节省成本,有更多资金进行研发活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供给端的提质增效。(表1)

表1 2015~2020年我国税收收入一览表

四、双循环格局对减税政策提出新要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必须全面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释放居民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引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减税政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促进企业技术升级。2019年,我国实行了多项减税降费政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为企业减负的财税政策,部分缓解了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减税降费节省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将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驱动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减税政策促进产品升级,提升产品性能,改变供给端,以拉动需求。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者需求与产品供给并不一致。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应该实施减税政策以使企业升级技术,提供高性能产品,让消费者愿意买单满足自身需求。政府应推进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驱动技术升级,研发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引导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应重点加强对新基建相关产业的减税降费。继续推进减税降费,节省企业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对扩大内需具有重大意义。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根据消费理论可知,居民收入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最终消费支出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储蓄。无疑,在储蓄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受收入影响。并且,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表明社会总消费与总收入正相关。这些理论都证明,减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增加居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此释放国内市场消费潜力。

概括地说,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发货币直接提高居民收入;二是通过征税手段进行收入再分配。结合理论分析、吸取过往经验,增发货币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而且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降低居民实际购买力。应充分重视并采取正确的财政手段进行再分配,制定适合双循环格局的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改善中等收入群体内源不足的现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供就业岗位,稳定并扩大就业,这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指示之一。政府应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公益岗位。另外,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上,按生产要素分配,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健全职工收入保障机制,减轻劳动者在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压力。中等收入群体拥有高消费潜力,且受经济冲击影响程度低于低收入群体,因此应制定相应减税政策增加低层收入者收入,使其尽可能转变为中等收入者,充实中等收入群体内源动力,增大社会消费需求。

(三)调整优化消费结构。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优化消费结构的基础。政府部门应颁布相关政策,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提高多方参与的有效监管,营造良性消费环境。另外,我国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用于民生项目的消费支出较多。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3.9%用在了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大民生项目上,比2015年这三项消费支出占比提高了3.7%。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最高,为29.4%,消费基尼系数较大,居民消费结构不尽合理。这些现状对减税政策提出新要求:一是要力求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保障房供给,推行公共学前教育等;二是要从宏观层面引导居民消费,加强居民消费指导,通过政策引导帮助居民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调整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健康化。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居民收入双循环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