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能否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022-01-18张映芹陈文静
□文/张映芹 陈文静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依靠政府的着重支持和推动,我国城市群快速发展起来。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走向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测算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以及城市群发展水平,研究城市群的发展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城市群的发展确实能正向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
引言
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开始受到重视,我国农业单纯依靠投入要素来增加产出的模式也不再具有优势。推动农业发展在质量、效率以及动力方面的变革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与此同时,受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影响,中国城市群迅速发展起来,先后形成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目前,城市群普遍被定义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并与其周边区县存在紧密交互作用的都市区。城市群在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以及城市群内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方面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在我国“把城市群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体”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城市群的发展也势必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外在变量,城市群的发展是否能够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这对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城市群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
1、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群的发展通过“扩散效应”不断优化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吸纳就业等功能,有助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使人均土地面积增加,农业资本劳动比逐步提升,为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发展以及提升农业产生效率提供了条件。
2、加速农业技术和创新的传播。城市群发展通过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区域农业人才、资本、知识等要素加速流动,农业技术和创新快速传播,从而促进城市群内各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3、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劳动力质量逐渐成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对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十分重要。城市群的发展会加快教育和文化资源向城镇及农村地区辐射和延伸的速度,不断提升农业劳动人员的素质和学习应用能力,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条件。
(二)城市发展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呈现出均衡的状态,而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呈现出一种长期动态均衡的特征。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依靠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不断吸引着农业部门的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这种极化效应使农业的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伴随而来的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不断凸显,再集聚已不经济,扩散效应使得城市的富余资源开始向城镇及农村转移,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但由于政府政策的滞后性,极化效应现象依然会阻碍要素快速流向农业部门,抑制扩散效应的发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农业部门增长潜力的不断释放,扩散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强,农业部门的边际增长率逐步提高,发展速度加快。
目前,我国相继采取了“工业反哺农业”“乡村振兴”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发展战略,由于政策的滞后性,普遍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综上,本文提出假设:城市群的发展对城市群内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的影响。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
(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目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来看,普遍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扣除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之外所有非投入要素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将全要素生产率应用到农业生产的研究上,从而引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由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不需要预设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可以避免函数设置带来误差,故本文使用DEA-Malmquist非参数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3、指标选取与测算结果。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农业投入变量,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作为农业产出变量,并以2004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利用DEAP2.1软件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
表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分解结果一览表
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范围,本文选取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商洛市、运城市、临汾市、天水市、庆阳市以及平凉市11个样本进行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关中平原城市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近14年内呈现波动式增长,并且技术效率大都接近1或大于1,平均值为0.992;而技术进步基本都大于1,平均值为1.103,技术进步变化的趋势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趋势相对一致。由此可以得出,城市群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增长。
(二)城市群发展水平的测算
1、城市群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群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主要有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测度。本文借鉴赵勇和白永秀(2012)对于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测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n分别代表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i表示城市,j表示城市中的产业。若FSi(t)大于1,代表该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较高;FSi(t)小于1,代表该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较低;FSi(t)趋于零,则该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非常低。
2、指标选取与测算结果。本文选取各城市2005~2018年“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来代表管理部门人员,“制造业、采掘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的总数来代表生产部门人员。
图1给出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的关系。由图1可以看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增长具有相同的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9~2012年,随着城市群的初步发展,农业发展受到“极化效应”的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农业技术进步明显呈下降的趋势;之后,随着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扩散效应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进步迅速增长;2015~2016年,伴随着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2015年北方地区的夏伏旱灾有关,造成农作物大幅减产;之后随着城市群发展步伐的减慢,扩散效应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图1)
图1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关系图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本文引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础模型。另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上一期对当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入其滞后一期值作为解释变量,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F代表被解释变量,FS表示城市群发展水平,X代表控制变量,i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时间变量,ε为随机干扰项。
(二)变量选取。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情况作为被解释变量,城市群发展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本文选取以下数据作为控制变量:
土地利用效率(LAQA):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机械化程度(MACH):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金融发展水平(FIN):地区年末贷款余额/地区GDP
政府干预行为(GOV):地方财政支出/地区GDP
农业劳动投入(LABOR):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地区总人口
以上数据均通过标准化处理。
(三)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关中城市群11个地级市2005~201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EPS数据平台、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
四、实证检验
(一)ADF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变量FS、MACH、FIN、LABOR存在单位根,故对此做差分再次检验,经检验,所有变量均二阶平稳。
(二)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回归,从结果可知,模型均有良好的拟合优度。从DW检验结果来看,也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实证结果证实,当城市群发展到达一定阶段,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又会对农业技术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土地利用效率显著地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业技术效率,说明有效灌溉会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地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金融发展水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引起的极化效应较大;政府干预行为降低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进步,但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农业劳动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业技术效率都产生了负向影响,但检验结果并不显著,这也说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表2)
表2 模型回归结果一览表
五、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技术进步,但会抑制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同时,由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对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有限。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要继续实施并推进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同时建立起人才、知识、技术、资本和信息等要素向农业部门流动的基本路径和实现机制,完善农业人才下乡、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二是要加大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加快完善农村水利、交通、电网以及农产品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条件;特别是要注意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鼓励和推广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逐步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