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路径
2022-01-18赵慧娟王业娜
赵慧娟,王业娜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0102)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后续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政策文件中又进一步对“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及“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出了要求。从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开展模块化教学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应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课程模块化对深化职教改革势在必行
(一)职业教育实施课程模块化的必要性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基于校企合作积极吸纳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实现二者教学内容取向上的一体化,需要模块化课程;第二,职业教育对接产业与行业,将新职业、新岗位的要求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专业教育,实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需要模块化课程;第三,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学分制改革、选修制及订单人才培养的实施,都需要模块化课程;第四,职业教育要满足生源的多元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带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需要模块化课程;第五,以职业成长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生涯发展服务,需要模块化课程。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势
“模块化”课程结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彻底打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根据职业和工作分析中的知识能力结构关系形成模块重构课程内容,构建能力范式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重组,避免学科课程体系下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学习周期短,学生学习效果可得到及时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同一个模块的课程被拆散为几个学期学完的问题,使学习内容更为连贯,更有利于学生识别课程之间的关联。模块对应能力培养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由基础向提升拓展递进,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
“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适当增加、减少或更换部分模块,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职业教育学生来源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身个性、兴趣与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课程,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分工协作完成模块化教学,形成教学创新团队。同时,“模块化”课程体系可融合校企之间知识及技能模块的内容实现协同育人;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多元工作情境的潜力,满足学生转岗、晋升、继续学习、创新创业的生涯需求。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仅带来课程结构的变化、模块化教学计划、教材的开发建设,更促进教法、学法和师生评价法发生质的变化,体现职教课程应有的类型特征,是深化职教改革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及要求
(一)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宽基础、活模块”
职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充分体现出“宽基础、活模块”特征。“宽基础”针对岗位群通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专业化学习和在职业群中转岗、提升的基础,切实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宽基础”培养的是跨职业、跨岗位的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应用能力、数字技术应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等。德国和澳大利亚称之为关键能力,英国称之为通用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技能,新西兰称之为必要技能。
“活模块”是针对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学生首次就业岗位能力的提高。“活模块”是一组与职业群各职业相对应的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职业称之为“大模块”。每个“大模块”由一组指向具体岗位及工作过程必备能力的“小模块”组成。“大模块”是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宽基础”知识、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模块组合。
(二)遵循“理论适度、重视实践”原则
模块的开发设计讲究“必需、够用、适用”及“理论适度、重视实践”的原则。模块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知识和方法如何运用于实际工作领域,在实施上侧重企业工作场景真实情境的融入。模块的设计广泛吸纳企业的参与,尤其是专业核心模块和企业特色模块。一个模块围绕同一主题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合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模拟演练、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师分工协作将分散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重组有机串联起来,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三)模块设计遵循“独立完整、有机衔接”原则
每一个模块的开发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做到“有头有尾”,且确保模块的容量对学生来说是适度的,避免学习任务过于琐碎或过于繁重,使学生在学完一个模块后,能够掌握工作任务的一项技能或一个技能点,能够独立完成操作某一个工作任务或某个流程节点。同时,模块内要包含完整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需求。此外,模块的设计要体现不同模块之间的衔接以职业分析、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思路来调整各模块之间的衔接顺序,体现职业活动的逻辑关系和职业能力形成所需一系列行为的先后顺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且不同模块之间多形成模块组合,模块组合指向一组技能的形成,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和要求。
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逆向思维做好职业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
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使用的技能组合模块课程模式,从北美引进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ng)使用的矩阵能力模块课程模式,我国研发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简称KH模式)均属于围绕能力形成的模块化课程模式,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按照工作过程各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划分模块。与学科体系思路不同,教学观念不再“以知识输入”为导向,而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
职业教育的职业分析要基于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开展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研、访谈面谈、头脑风暴等方法,对职业(群)、岗位(群)进行调研,其中三分之二为现有的工作岗位(职业)或岗位(职业)群,三分之一为面向未来的职业(群)或岗位(群);基于市场分析新职业、新岗位的用人需求,分析现有职业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按照DACUM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法对岗位需要的一级能力、二级能力进行分析形成能力模块。职业分析要同时考虑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岗位能力及未来转岗、晋升的职业群能力要求,把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标准,理清职业对从业者素质及能力的共性要求和特殊要求,为分层分级教学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分析更强调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各环节顺序及其逻辑关系,更侧重从业者处理这些关系的能力和适应特定职业情境的能力。注重工作过程各环节需要从业者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重视解决问题的实际顺序,获得工作成果需要掌握的各工作任务之间特有的逻辑关系;工作过程分析更强调对从业者专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要求,以及恰当运用这些能力以应对工作情境的各种变化和调整。以上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在进行工作过程分析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后续开展专业课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以确保具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二)构建宏微观相结合的多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
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岗位群需求分析、人才培养定位—职业分析、工作过程分析—能力分析—能力要素组成的模块—知识应用、教学内容—形成专业教学模块这一分析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将工作领域中的行动领域转化为职业教育中的学习领域,即课程门类,同时考虑职教学生所应具备的通用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校企协同参与的教学原则,体现了职教课程体系的类型特征。
多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各类课程编制成纵横结合、逐层精进的宏观设计模块、微观设计模块。宏观设计模块包括基础性模块、核心模块、企业特色模块、发展模块。基础性模块是涉及专业通识知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模块,是学生进行专业精深学习的前提;核心模块是体现学生学习专业性、职业核心技能的模块,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协同开发;企业特色模块是企业要求的特殊技能与素质模块;发展模块是培养学生拓展能力、服务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模块,包括拓展提升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生涯指导模块。
微观设计模块强调模块的容量大小设计,梳理并列出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将学习情境具体化进而转化为微观的教学资源“学习包”的设计,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料、测评内容等,同时要求按照DACUM职业能力分析对具体岗位分析获得相关能力要求,包括知识、态度、能力、工作标准等。
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为例,如下图1所示。
图1 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设立模块化课程开发小组与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合作,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调查,对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了专业发展的三个方向及核心发展岗位,并分别对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进行详细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旅行服务、休闲服务与管理、国际会展方向,确定分别对应的岗位群核心技能模块主要有:旅游资源管理模块、服务运营模块、休闲住宿管理模块、休闲餐饮服务模块、会展策划模块、会展运营模块;同时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通识知识与技能、培养所有岗位人员需具备的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要求;然后,结合行业企业对技能的特殊要求及“1+X”技能证书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与特长发展行业需要的各项特色技能,通过参与企业实训、项目设计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及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转岗、晋升、创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各项拓展能力,对应的发展模块涉及拓展提升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和生涯指导模块,突出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
(三)做好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就进入模块化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环节。模块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前提首先要明确各模块之间的衔接机制的构建,注重多元化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衔接模式可以按照工作领域进行衔接,使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相对应,确定工作领域对应的一级课程模块,工作领域具体工作流程对应的各二级模块,并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对二级模块根据工作内容继续进行细化,最终使所有模块构成一个可供自由选择的模块库,通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让模块真正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最能体现专业特征的核心模块需要按照校企合作的“三对接”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基于课程目标对接岗位群职业能力,课程内容模块对接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结构模块对接业务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大的模块,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学标准,构建体现职教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课程模块,每完成一个模块学习就代表掌握了一项职业岗位技能。教师要围绕教学模块开展学分计算的教学,基于“1+X”证书制度的实施,重视学生阶段性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完成大模块学习可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小模块的学习结果认证形式包括学分、徽章、证书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一个徽章代表完成一个小的课程模块学习,系列证书代表完成多个模块的学习,通过阶段性评价反馈提高职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出职教发展特色。
要特别重视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评价环节,通过形成性评价实现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综合化、评价标准的灵活化、评价过程的社会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评价需要行业、企业、兄弟院校、毕业学生、在校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由于模块是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应根据模块的差异性,评价方法注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模块考核评价,评价过程注重企业的参与、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建设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双师型”教师团队
能够胜任职业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应成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必备能力,“双师型”教师团队应成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主力军。改革“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带着职业和工作过程分析任务参与实践,使企业实践成为目标任务明确、产出具体、可管理可评价的过程。教师深入企业职业活动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从业者直接沟通、体验工作情境进行职业和工作过程分析,掌握职业或岗位、工作任务对从业者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以职业和工作过程分析产出作为实践成果。同时,“双师型”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更新,以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人才观、能力观、教育观、教学观及质量观。
推进分工协作式模块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队伍,是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职业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制订模块化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定专门模块负责人,负责模块的教学设计及组织,形成模块化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完善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一体化开发与建设
建设与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具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法与教案等,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引入到教材建设中。过去以传统学科知识体系输入为导向建设的教材,已不能适应以知识输出和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要求。
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教材,目前高职院校缺乏配套的成熟的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模块化教学理念,一体化教学资源应与模块化教学进程匹配,体现模块化课程建设的特色。与传统教材不同,应紧密对接产业或职业岗位新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建设内容,根据“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特点,统筹规划,积极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在教材中使用包括“学生用工作页”和“教师用工作页”的活页及工作任务单形式,实现由“教材”向“学材”的转变。同时,“学材”不是完整的,要学会适当为学生“留白”,“留白”处是供学生独立思考、拓展理解、系统总结后自己填充的部分,“学材”“留白”与教学“留白”相对应,在“留白”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另外,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如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及教案等,应做到教学目标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内容具有动态调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