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2022-01-18杨孟池施文杨刘斌杜亮
杨孟池,施文,杨刘斌,杜亮
(贵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安徽 贵池 247000)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又称烂麦头、烂穗病、麦穗枯,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流行真菌病害,也是危害小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赤霉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穗部,并且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造成危害,导致苗期小麦苗枯、抽穗期小麦穗腐和成熟期小麦茎秆基腐等病症,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1]。发病初期在小麦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接着整个小穗上都会逐渐出现水渍状褐色斑,随着时间推移,感病小穗最终变枯黄。小穗感病的同时,病菌会蔓延至穗轴,开始破坏输导组织,使麦穗无法通过输导组织得到养分与水分供给,从而使未感病的小穗因缺少水分和养分而枯死。发病后期,会有砖红色胶质霉层出现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白色或者粉红色霉层出现麦粒上[2]。小麦赤霉病暴发时,一般可引起10%~2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高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而且小麦病粒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多种真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NIV、t-2毒素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毒素之一,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呕吐、腹泻和母畜流产等症状,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具有“可防难治”的特点,一旦错过最佳防治时间,侵染危害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4]。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贵池区呈偏重发生态势,出现频率高、暴发性强,对小麦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农户损失较大。虽然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种植抗病品种等多种方法,但是目前效果最佳且最为流行的防治方法还是化学防治。该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也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为了明确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池州市贵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贵池区殷汇镇殷汇村应用无人机飞防技术开展了4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预防效果的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该区且防效突出的药剂,以便为今后开展小麦赤霉病大面积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贵池区殷汇镇殷汇村某小麦种植大户田中。试验区交通便利,小麦连片种植,土地平整,能灌能排。所有试验区的土壤肥力、栽培技术和肥水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1.2 试验材料
1.2.1供试小麦品种
浩麦1号。
1.2.2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共有4种,分别为中农玖健2号(35%甲基硫菌灵·氟环唑SC,生产厂家:中农普罗丰禾)、安道麦赞米尔(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生产厂家:安道麦)、拜耳稳腾(40%戊唑醇·肟菌酯SC,生产厂家:拜耳)和久易久幺久(30%丙硫菌唑OD,生产厂家: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1.2.3防治器械
大疆MG-1P植保无人机:容积10L,喷幅5米,每小时作业可达 60~90亩。
1.3 试验设计
1.3.1试验处理
处理1:中农玖健2号(35%甲基硫菌灵·氟环唑SC)100 mL/亩(防治两次);处理2:安道麦赞米尔(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 mL/亩(防治两次);处理3:拜耳稳腾(40%戊唑醇·肟菌酯SC)50 mL/亩(防治两次);处理4:久易久幺久(30%丙硫菌唑OD)45 mL/亩(防治两次);处理5:清水作对照(CK)。
1.3.2试验面积
处理1~4的面积各为15亩,清水对照面积0.15亩,整个试验不设置重复。
1.3.3施药方案
试验分2次施药,3月28日(小麦扬花初期)第一次施药,4月5日第二次施药。
1.4 调查方法
1.4.1安全性调查
第一次施药后3~7天调查记录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1.4.2防效调查
在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调查1次,在各处理区进行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0株,记录发病数,计算病穗率;根据发病部位和危害分级情况,计算病情指数;根据病穗率和病指计算防治效果。病情严重情况分为五级,具体分级方法如下:
0级:不发病;1级:发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以下;2级:发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1/2;3级:发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2~3/4;4级:发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3/4以上。
1.5 计算方法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指=∑(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穗数×4)
防治效果=(CK区-药剂处理区)×100%/ CK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第一次施药后3~7天调查发现:各处理小麦生长良好,未见任何异常情况和药害现象发生,表明4种供试药剂对小麦安全。
2.2 四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
通过试验调查、数据整理后得到防治效果分析表(表1),由表1可知,四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5.24%,77.17%,60.77%,90.03%;病指防效分别为82.48%,81.13%,69.00%,95.01%,处理4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在四个处理中表现优异。
表1 四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
3 小结
2021年该区小麦种植面积7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苏麦188、扬麦13、扬麦17、镇麦9号、浩麦1号等,这些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前茬多数为水稻,秸秆还田导致田间带菌率提高,菌源基数增大,小麦播种期一般在上年度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播期时间跨度大,会导致小麦生育进程差异较大,增加小麦扬花的持续时间,且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扬花期吻合度较高,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流行并造成危害。据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调查显示,今年小麦赤霉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0万亩,防治14.3万亩次,全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26.6%、病指为10.90,挽回粮食损失4784.51吨。
迄今为止,全世界尚无小麦抗病品种完全免疫赤霉病,因此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5]。以往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品是多菌灵,但随着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多菌灵的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改换其他高效药剂替代多菌灵势在必行。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4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且在正常使用剂量下均对小麦安全。处理4久易久幺久(30%丙硫菌唑OD)45 mL/亩(防治两次)的防治方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兼治小麦锈病等病害效果较好。丙硫菌唑是一种持效期长,具有很好的内吸活性,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的杀菌剂,同时具备毒性低、无致畸、致突变性的特点,具有对人和环境安全、对胚胎无毒性等优点,可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应用[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