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工程类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探讨
2022-01-18刘钰艾秀群黄超
刘钰 艾秀群 黄超
摘 要:工程类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就业满意度与企业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工程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研究对象,从施工企业需求出发,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探讨工程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指标,初步将工程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模型体系定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人际交往、自我特质4项一级指标和16项二级指标,以达到真实全面评价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目的,引导工程类专业学生与企业岗位对接,使其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促进其职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需求;工程类专业;高职学生;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5-0010-03
一、高职工程类学生岗位胜任力研究背景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一直是就业市场凸显的一个重要课题,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5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从59%上升到65%,但总体还是偏低。据调查,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67%)及“发展空间不够”(53%),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3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仅为66%。由于工程类专业工作地点大多远离市区,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量比较大,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更低。
结合近几年数据,某学院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其中60%进入施工单位一线技术岗位。调研发现,施工企业内部人才晋升的主要渠道大致包括两类,即技术类和管理类,无论是技术类还是管理类,学生毕业3年内大多在基层技术岗位,如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测绘员等,而毕业生3年内的换岗率达到30%,甚至有8%的毕业生3年内更换工作达4次以上。在随机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近八成工程类专业在校生对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表示担忧,且不清楚今后对口岗位所需能力的要求,有超过四成已经毕业的工程类专业学生表示对岗位的发展空间不满意,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有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在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不足,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忠诚,学业不精且眼高手低,甚至有部分毕业生在经历几个月的岗位培训后仍无法满足岗位要求。
岗位胜任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教授于1973年提出,后经众多学者的完善,岗位胜任力被定义为“能把绩效优秀者与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且能通过可信方式度量出来的个人特征”。这意味着,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胜任力上具有明显差异,组织可将胜任力作为招聘、考评员工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也对岗位胜任力进行了研究,其中郑学宝、张慧、凡菊等人研究了如何建立大学生胜任力素质模型,金作岩、郝俊贞、隋建华、吕健等人研究了如何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应用岗位胜任力分析。但当前的研究大多围绕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评价及应用展开,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就研究广度而言,各高校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大多是高校教师基于本身工作经验而制定的,不能客观反映职业岗位对胜任力的真实要求,且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用人单位”或“毕业生”单一对象,忽略了岗位胜任力需要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胜任力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胜任力相匹配。二是就研究对象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评价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忽视了岗位职业素养对岗位胜任的支撑作用。三是就研究深度而言,大部分研究都是对毕业生整体的研究,没有专业区分,忽略了工程类专业艰苦的工作环境对毕业生换岗或跳槽的影响,且大多是单独针对就业问题,并未研究岗位胜任力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高职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素质特征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程类高职学生岗位胜任力素质特征要素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针对“工程类岗位胜任力”“工程企业需求”“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等主题词查阅文献,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参考贵州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五局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基层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展开研究。指标体系初稿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人际交往、自我特质4个一级指标,以及识图能力、材料基础、施工技术等16个二级指标,见表1。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调查,本课题组设计问卷星专家咨询的问卷包括咨询说明、咨询内容和专家基本信息三个部分。专家可以对指标的重要性做出判断,也可以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后的“修改意见”中发表看法。45名专家在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权威性。专家的权威系数用Cr表示,是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Cs、专家对咨询内容判断的依据Ca和专家的学术水平Cn的均值,即Cr=(Cs+Ca+Cn)/3。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见表2。
根据上表显示,本次调查的专家权威系数>0.70,说明专家选择得当,意见可信。
将“很重要”“重要”“一般”选项百分比的总计作为专家认可率。由上表可知,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人际交往认可率都是100%,自我特质的认可率达到97.8%。
用界值法筛选一级指标,从以上数据来看,一级指标加权均数均>3.5,变异系数均<0.25,均在界值范围之内。变异系数小,说明专家的意见集中,协调性好,可信度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专家对二级指标的认可度均在90%以上。用界值法筛选二级指标,“综合素质与能力”一项的加权均值为3.56,与界值3.5十分接近,该项变异系数0.27>0.25,在界值范围之外。结合专家意见,有1位专家建议删除该项,11位专家提出该项的具体描述不清,应进行适当分解。课题组与有关专家共同讨论认为,对于一线技术人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在惡劣环境下对企业的忠诚度更为重要,此外在部分国企中,综合素质中的个人特长对岗位晋升也有一定帮助,故将“综合素质与能力”删除,增加“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适应野外、外地工作环境)、“特长”(是否拥有驾照,是否拥有某些特长如篮球、摄影等)、“企业忠诚度”(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拥有较高的企业忠诚度)。
除以上意見外,对于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有三位专家认为应该增加“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有四位专家认为应该增加“工艺流程”和“试验检测”。课题组和有关专家讨论后认为,“施工管理”是能够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制定目标,能够在每个阶段、每个工序、每项施工任务中积极组织平衡,严格协调控制,使人、财、物和各种关系保持最好的结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因此,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施工管理”是其今后无论进入管理类岗位还是技术类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而“施工组织”属于“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予重复增加。课题组还认为“施工技术”是施工工艺、掌握施工质量安全控制要点,而“工艺流程”更侧重各项工程的工艺流程,故予以增加。在施工现场,一线技术人员需时常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检,应了解各种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进场流程且能看懂复试试验报告,因此“试验检测”予以增加。
对于一级指标“人际交往”,有五位专家认为应该增加“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课题组经讨论认为,除了有过硬的岗位技术外,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容易被他人接受也很重要,故增加“沟通表达能力”。而“协作能力”在“组织协调能力”范围内,不予增加。
三、结语
本研究紧扣企业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工程类高职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今后完善工程类学生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红雨,闫广芬.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13).
[2]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凡菊,潘轶山.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文教资料,2007(30).
[4]金作岩.谈招聘中的胜任力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5]郝俊贞.招聘活动中的胜任力分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4).
Discuss on Post Competency Evaluation Index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Students Based on Enterprise Demand
Liu Yu, Ai Xiuqun, Huang Chao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estry & Commerce, Guiyang 550005,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and enterprise dem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aking the post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arting from the need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is study uses delphi expert survey method to explore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post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preliminarily defines the evaluation model system of post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s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oper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re 4 first-class indicators and 16 second-class indicators of self trait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uly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ing students' post competence, guide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connect with enterprise posts, so that they can adapt to post needs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graduation and promote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terprise dem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elphi expert survey method; post competency; evaluating indic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