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2-01-17王倩苗可可董艳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劳动教育

王倩 苗可可 董艳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的现状为出发点,概括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农业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农业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即立足一个核心目标、稳抓两个主体定位、统筹三个教育结合、落实四个维度建设。

關键词:劳动教育;农业类专业;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农业类专业教育融合育人,是人才培养的必然,对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农业类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1.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修课。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实施劳动教育,其重点是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生产实践,参加服务性劳动等,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2.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肩负着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历史责任。教育教学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农业类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回归“三农”、奉献“三农”,甚至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怕苦怕累、潜意识里抵触“三农”的现象,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农业类专业人才的短缺,也对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的目标提出了挑战。

3.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不但要培养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成“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在农业类专业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的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更是我们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可行性分析

(1)目标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以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一懂两爱”农业类专业人才为目标,都是为了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三农”工作队伍。

(2)过程的相通性。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要求理实一体,将学科知识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组织开展实习实训活动、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综合专业素质素得到锻炼和提升,也无形中融入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4.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分析

4.1立足一个核心目标

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要把培养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懂两爱”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乡村振兴发展培养既专又精的高素质“三农”人才。

4.2稳抓两个主体定位

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要稳抓“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个核心主体的角色定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要求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劳动教育的融入是必然,也是趋势,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传承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校高素质高技能型“三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4.3统筹三个教育结合

(1)劳动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通过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职业价值观。

(2)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以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与专业社会服务等为载体,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技能、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

(3)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更加倾向于思想教育,将二者结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特点。这也是打造“一懂两爱”高素质“三农”建设队伍的重要基础。

4.4落实四个维度建设

落实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劳动教育平台和特色校园文化四个维度的建设,达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融合。

(1)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化发展。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推进,强化学生对劳动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愿意劳动、主动劳动、会劳动的劳动精神和品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农业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的开发和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劳动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劳动教育复合型教师队伍。高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将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践,积极走下课堂,走进企业、走进田野,参加基层实践与锻炼,参与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时刻把握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将劳动的精髓带回课堂,带到具体的专业教育教学中,融入各类课程、各个教学环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

(3)构建劳动教育平台,完善专业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平台建设与专业教育平台搭建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平台、职业能力拓展平台、校企联动职场化岗位实训平台等建设中,贯穿到农业产业链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与专业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实践平台中,建设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农业类专业教育体系。

(4)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创建具有“劳动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尤其是精神文化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以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宣传、海报等宣传阵地为载体,根据学校综合实训基地、现有物质文化景观等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的宣扬,对学生进行熏陶。另外,还可以开展农业类专家讲座、三农及劳动知识竞赛、网络媒介传播等活动,进行劳动教育与农业类专业的渗透,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佛朝晖,张宇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

[2]张志勇,杨玉春.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J].中国教育学刊,2020.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劳动教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