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

2022-01-17余胜泉刘恩睿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

余胜泉 刘恩睿

[摘   要] 智慧教育不仅是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更是智能时代教育的全面转型与变革。文章结合智能时代的三大发展趋势:即人机物三元融合、主动智能服务与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从基础环境、智能形态、培养模式、教育生态、育人目标五个维度提出了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所在,包括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人机协同的教育智能、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和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面向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实践落地,提出了三点关键建议,包括建立数据无缝流转的生态体系、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高度重视专业性的教育服务,期望为智能时代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应用启示。

[关键词] 智慧教育; 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余胜泉(1973—),男,江西鄱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育大数据、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yusq@bnu.edu.cn。

一、引   言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着传统教育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智慧教育范式[1]转换与发展。智慧教育正在从理念与模式向落地与实践转变,并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在学术领域,“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共同体正在呼吁教学组织方式、学校形态、教育供给模式和在线教育新业态的发展和创新[2]。社会现实也同时呼吁着教育服务模式的深刻变化。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3]一经发布,就成了全社会的热议话题。“双减”体现的不仅是课后作业的改變,更是基于对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的重新思考,对教育生态实现的全面重塑。理论与实践都在呼吁着智慧教育在智能时代迈向下一步的转型与变革,对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理解,也需要超越过去的单纯技术应用、资源共享的层次,迈向推动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的全新层次。

二、智能时代的大趋势

智慧教育的实现是建立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规模普及的基础之上的。个人计算设备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的转变,使随时在线、万物互联具备了硬件基础;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则从软件算法层面为智慧教育提供了可能。智能时代与过去我们所熟知的信息时代不同,将体现出几大独特的发展趋势。

(一)人、机、物三元融合

人、机、物之间将发生更加紧密的相互融合。由网络、数据和服务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将会在智能时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正由从物理和社会二元空间向物理、社会、信息三元空间转变[4]。三元空间中的人、机、物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共同形成以人为中心、充满计算与通信能力的智能空间[5],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

从技术层面看,三元融合需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使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实现互联渗透、相互作用,将智能融入万物,实现无缝对接和协同计算,形成虚实融合的全新计算平台。

在融合层面看,物理世界正在走向虚拟化。随着物联网的覆盖范围、感知能力和适用场合的发展,形成万物互联,推动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走向融合。人类社会也将深度参与这一融合的过程,虚实融合的特征将会愈发凸显。数字化信息、服务、计算与通信,将会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个体生存的重要依托。

当前受到社会各界热议的“元宇宙”(Metaverse)就是三元融合理念的一种集中体现。元宇宙强调与现实世界的高度同步和拟真,形成一个开放和永续发展[6]的虚实融合世界。元宇宙所描述的未来互联网全要素关联融合的愿景,是对下一阶段互联网的一种合理想象[7]。随着5G、可穿戴设备、感知设备和虚拟现实等软硬件基础设施逐渐走向低成本、实用化,智能时代的互联网,一定会体现出更多人、机、物三元融合的趋势,全面重塑我们对于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理解。

(二)主动智能服务

智能服务将以主动智能的形式呈现。在主机与互联网时代,服务需要依靠用户的请求获得,软件提供的是一种被动的智能服务。进入智能时代的智能服务,将向万物互联、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主动智能转变[8]。

主动智能服务能够实现对于使用者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情境的智能感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智能推荐,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智能服务。智能环境会根据用户所处的情境主动为用户推送需要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实现从“人找资源”变成“资源找人”的关键转变[9]。各类智能设备,能够感知环境以及用户的需求变化,实现自动适应,针对不同的情境、使用者进行不同的响应。通过与用户的日常交互,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进化。

主动智能服务是泛在的,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现场随时获得服务,主动智能服务在智能时代会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主动智能服务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户花费额外的注意力,访问方式是自然的,会在合适的时机出现。主动智能也将在用户的感知层面“消失”与“不可见”,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服务,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更多专注于自身的任务而非技术。被动智能服务,其主体是计算机,强调人机交互的过程;主动智能服务,则以人为主体,成为一种自然嵌入的技术。

(三)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

人类认知将逐渐成为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也将逐步改变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及世界的认知。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对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身处智能时代中,如果人类个体仅依靠头脑认识世界,必定会面临诸多的不适应与无法胜任。

互联网可以极大地扩张人脑处理数据的容量与速度,人工智能也已经在诸多特定任务中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10]。因此,智能化时代的人类认知方式,应从个体认知转变为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利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完成人脑无法完成或者不擅长的任务,适应智能时代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分布式认知是由赫钦斯(Edwin Hutchins)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范围可以扩展到个人之外,在人与资源、材料的互动中体现出认知的过程[11]。分布式认知认为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的交互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认知活动[12]。分布式认知理论指出,人类可以借助与技术工具的交互,突破个体的认知局限。在智能时代,人类可以借助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协同,实现认知水平的飞跃提升。

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可以辅助人类突破个体认知的极限, 驾驭超越个体认知水平的复杂情境, 处理超越个体认知能力的海量信息, 应对超越个体认知速度的行为演变[13]。这种借助外部设备的思考和认知的方式的核心是将人类认知能力上的不足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14],为人类认知方式的又一次改变带来了契机。

三、智能化推动智慧教育转型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历程,技术的进步奠定了这一过程的良好发展基础,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如图 1所示。数字化阶段指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媒体、资源的主要形式从广播、电视等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模拟信息到数字信息的转变,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网络化阶段指21世纪前20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化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实现优质资源普及和共享的时期。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孤立信息向全面流通信息的转变,出现了新型的教育服务与学习形式。智能化阶段指进入智能时代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过程中的数据挖掘、智能服务实现,迈向智慧教育的全新时期。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主动智能教育服务的实现和教育生态的全新重塑,全方位推进教育的转型与变革。

数字化和网络化对教育发展的促进,重点在于硬件建设和应用范围的推广。智能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教育向智能化发展,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应用,而是更加全面融入和影响教育生态,最终促成新的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从智能技术促进教育转型与变革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指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下,通过人机协同的教育智能,实施的创新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构建的培养智能时代创新人才的教育新体系。

四、智慧教育转型的五个维度

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依托于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基础环境、智能形态、培养模式、教育生态、育人目标五个维度,全面促进教育的转型与变革,在教育全过程中使用新技术、服务新场景、创生新业态、提供新服务,如图 2所示。

(一)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

在基础环境维度,需要建设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通过多模态的数据感知,借助万物互联的各类设备,进行数据的深入分析与计算,实现按需和主动的智能教育服务供给,涵盖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教学、育人、评价、教研、培训、管理各个方面(如图 3所示)。

1. 多模态感知

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可以借助各类个人设备、教育装备与软件平台,实现多模态的学习数据感知。在硬件设备层面,在个人电脑、平板手机等的基础上,还需提供体质监测、语音识别、手势输入、触摸控制、脑电感知等相关设备的接入,形成多模态的信息输入与数据融合。在软件平台层面,需要感知学习者的知识状态、学习风格、学习方式、能力水平等知识与学习层面的信息,与硬件设备采集的各类信息一同实现对学习者的情境感知。通过融合来自于软硬件环境的多模态学习者信息,可以为主动智能提供数据来源的支撑。

2. 万物互联

主動智能的教育环境中种类众多、数量庞大的各类设备之间都应该实现万物互联,实现无缝、远程协同,共同为学习者构建出虚实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现场与远程协同的综合性育人空间。万物互联也使学生的学习场所突破学校物理空间的局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超越时空的教育服务。不同学校之间的远程协同,还可以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全息远程协同授课[15]等新型的课堂互动。通过充分利用各类设备形成的万物互联,可以为主动智能提供数据汇聚的基础支撑。

3. 数据分析

数据驱动是实现主动智能教育环境的核心,智慧教育环境需要对学习者数据、教育过程数据、教育装备运行数据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在学习与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采集来自学生的体质数据、生活状态数据、情感数据、课堂表现数据、作业与考试数据、在线学习日志数据等多种数据。借助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技术,从海量教育数据中实现对学习者认知特征、学习规律的深入理解与精准诊断,破解常态教学中教师仅凭主观经验来分析学情的局限[16],实现对数据背后的教育规律的挖掘分析,为主动智能提供决策与服务推荐的基础。

4. 主动智能服务

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将拥有主动为学习者、教育工作者提供适切服务的能力。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可以捕捉用户的情境信息,结合后台积累的学习过程数据,构建需求结构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分析用户的习惯、喜好等显性需求与时空、身份、工作生活状态关联的隐性需求,主动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教育服务。

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在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的提供,也体现在学习活动、学习同伴、教师教学资源、育人知识、评价方案、教研活动支持、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综合集成等方面,提供学、教、育、评、研、训、管、服的全方位教育服务。同时,这种教育服务的提供是主动和自适应的。

(二)人机协同的教育智能

在智能形态维度,需要实现人机协同的教育智能。智慧教育中的智能技术,不是要替代教师的劳动,而是聚焦在对教师能力的增强,形成一种教师与人工智能相互合作的、人机协同的、分布式的教育智能,使教师和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机协同的教育智能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认知层次体现其作用:计算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完成重复性的工作,认知智能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感知智能可以增强教师创新,社会智能可以促进教师与人工智能的相互社会性增强[14]。

人机协同的教育智能需要实现对教师从代替到增强的转变,取代教师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教师需要更多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优势,在工作重心、工作形态、社会协同等方面发生转变。教师之间也将通过社会化协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负担,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工作的精细化社会分工。通过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不同的优势,教育生产力将得到极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将得到提升,从而满足智能化时代对于优质教育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维度,需要充分考虑智慧教育的特点,体现出与工业时代一刀切、流水线模式不同的,同时满足大规模与个性化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课程的变革

智慧教育中的课程形态是虚实融合的。在线教育将逐渐成为教学的常规设置,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线下、线上、虚拟等多种课程形式的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个性化的课程。虚拟和在线内容的加入,使课程内容立体化。线上、线下统筹的学习活动相互衔接,形成了学习活动的闭环。课程学习的过程也将跨越物理情境的边界,成为融合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学习。

智慧教育中的课程结构是跨学科和整合性的。智能时代的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需要整合利用多学科的不同知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并结合探究等形态的学习活动来体现。因此,智能时代的课程结构将更多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融合多学科知识,面向同一目标实现的整体协调,共同构成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例如STEM的跨学科整合模式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科知识,于真实情境下通过协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作品外化学习的结果,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17];立德树人教育整合统筹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人文性学科,加强学科间的整体协调,发挥综合育人功能[18],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健康成长。

智慧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方式是个性化、适应性和精准化的。课程中知识性内容的传递,将更多由人工智能进行,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应性、精准化的实施。课程中育人的部分,将更多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形态呈现,需要教师体现其作为探究活动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课程的实施将更多融入真实的情境,体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范式的变革

传统工业时代的教学范式,是以教师“教”为中心,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模式,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进入信息时代,学生除了课堂,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资源等形式获取知识。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这一阶段的教学普遍认同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想法,并将其与自身先前的知识和情境相关联,通过社会互动,获取一个领域中的可靠知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理念。

进入智能时代,在社会知识建构等理念的指导下,知识创生与知识增长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智能化的认知工具可以支持学习者在结合真实问题情境的整合性课程中,借助群体协作,进行具有意义的知识创生,超越群体已有的认知,拓展群体的知识边界[19]。知识创生不是为了接受某个已有的、可靠的知识,而是学习者通过协同的社会知识建构过程,突破自己以及所在群体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拓展群体的知识边界。教师在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设法帮助学习者实现群体知识的增长。从知识传递范式到知识创生范式的变化对比见表 1。

3. 学习范式的变革

在智能时代,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互联网为学习者提供了广泛而海量的知识来源。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基于场馆、真实环境的非正式学习也将日益受到重视,与课堂内的正式学习相融合。这些变化都对学习者的学习范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多样的知识来源和泛在化的学习方式,学习需要体现出更深层次的认知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智慧教育环境中的学习范式,应该是主要面向创造、综合、评价、分析等高层次教育目标的深度学习模式。智能时代的学习者需要面对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学习者达成高层次的教育目标,从浅层认知向深层认知迈进,实现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深度学习。智能技术在此过程中,除了辅助学生的认知过程,还将更多在反思、社会性建构、协作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4. 教育评价的变革

在智能时代,教育的评价依据将从主观经验判断走向客观数据支持,教育的評价方式将从总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教育的评价手段将从人工评价走向智能评价,教育的评价内容将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评价将在智慧教育中成为可能。在智能化教育环境中,来自课堂、作业与测验、在线学习系统、体质监测设备和情感分析设备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教育数据突破了传统教育评价的局限,共同构成了多维的评价空间[20],促使教育评价的内容将从单一的学业成绩,向包括了知识能力、学科素养、知识状态、学习轨迹、知识误区、学习风格、注意力、情趣情感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发展性评价方式转变。

表 2        智慧教育转型中的教育评价体系重构

智慧教育中的评估反馈是发展性的综合评估报告,包括知识地图、非智力因素、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的状态评价与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体质健康等传统评价体系下难以测量、评价的项目的自动化测评也将成为可能。不同类型的评价与分析结果,与教师的主观评价结合,共同构成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估报告。综合性的学业评价也可以同时服务于教师、学生和家长,支持教学、学习的质量提升与改进,体现出评价的发展性。智慧教育中教育評价的各个方面都将体现智慧教育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在各个要素上的全面重构,见表 2。

(四)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在教育生态维度,需要创立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在新型教育生态中,学校的办学空间将大幅度扩张,不仅包括实体空间,还同时包括网络的虚拟空间,学校将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虚实融合的开放教育生态。从物理层面看,学校不再是割裂的学习空间,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全球社会,通过智能技术连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生的学习将不仅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于信息空间中,体现出终身、全面、按需获得的特点。学校不再作为静态知识的仓库,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群体智慧的交流空间,成为学生群体智慧发生裂变的节点与连接智慧认知网络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从社会层面看,通过网络,学校之间能够汇聚形成集体智慧,形成一个具备高度活力、人性化和社会化的学习场所。学校不再是唯一的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将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角色,获取知识将不再是学生来到学校的唯一目的。学生在教育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进一步凸显,每个学生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与知识进行虚实融合的有效互动。

虚实融合、开放和无边界的学校会让教育真正成为生活本身。未来学校的课程形态、课堂形态、学校形态都将发生改变,更多地体现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融合的特点。

(五)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在育人目标维度,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1]。人工智能在知识记忆、检索、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已超越人类,这呼吁教育工作者对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思考。智慧教育绝不能反复训练学生机器能做的事情,而应着力塑造人的创造力、社会能力、价值观、意志力、思维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具备善良的品质,富有学识、感情与智慧。当下一些企业所推动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服务,存在着片面关注学习者考试能力、将人异化为考试机器的风险,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错误应用,也是对智慧教育中人才培养要求的错误理解。

智慧教育需要回应智能时代的挑战,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面向智能化时代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美国21世纪技能模型、OECD《学习罗盘2030》和我国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等,虽然细节不尽相同,但普遍都强调超越目前的知识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五、推进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关键

在理解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五个维度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推动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发生与落地,还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一)建立数据无缝流转的生态体系

数据是智能时代的基础,也是实现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前提。推进智慧教育需要学校成为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石,需要连接教育全过程中各种孤岛式的系统,在教育业务流程中形成无缝的数据流。既使用数据又生成数据,是未来学校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特点[9]。

教育大数据部署与实施的关键不在于建设数据中心,而在于破除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数据核心价值的体现,需要依赖于数据的透明、无缝流转和对接[22]。孤岛式的业务和服务如果能够被相互连接,就会使数据产生更大的价值。借助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带来的边、云融合的教育专网结构,可以逐步破解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数据孤岛与数据烟囱问题[8],建立数据无缝流转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二)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过去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媒体和工具存在,对应的教学模式为多媒体教学;第二阶段作用是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集中体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践中;进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需要走出课堂,融入教育全生态中,推动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学习分析与智能推荐技术,将推动教育供给个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无处不在的智能空间,将推动教育供给泛在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也将嵌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高速网络支撑下的实时通信,将推动教育供给社会化,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和学校拓展到企业和社会;虚拟现实技术,将推动教育服务业态虚实融合,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学习空间为实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未来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需要从供给侧入手,从内容、方式、形态、结构、决策和监管多个方面,进行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如图 4所示。

北京市推行的“双师服务”开放辅导模式是智慧教育创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式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从线下供给到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供给内容的转型升级,体现了从面向群体的供给到面向个体的精准、个性化、适应性的供给方式创新,体现了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兼顾的教育供给结构的完善,体现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教育供给决策的变革[23]。

(三)高度重视专业性的教育服务

智能时代教育服务的专业特性会愈发凸显,教育服务之间将具有明显的区隔与门槛。因此,专业性的教育服务是支撑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智慧教育生态运行的重要基础。专业性的教育服务会同时体现在技术层面和教学指导层面。

在技术服务层面,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智能视觉技术等愈发复杂,使学校直接拥有和掌握技术变得不切实际。因此,相关的技术需要以服务的形式存在,技术系统实体并不由学校来建设,而是由专业的机构和企业进行提供,学校通过服务购买的形式即可使用对应的技术服务,学校拥有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化服务。

在教学指导层面,依托于全学习过程数据,结合学科知识与能力建模、学习问题诊断与分析、学科优势发现与增强等方法,综合指导活动以及权威学科专家群的支持,可以实现以区域教学质量改进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服务。这种服务可以由专门的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相关的学科专家、教学专家,向中小学提供。相关的专业性教学指导服务已经存在一些实践的案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通过其研发的“智慧学伴”平台,实现了精准教学模式,并通过微测诊断、可视化显示、自适应教学策略选择与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等关键环节[17],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和以评促教的教学优化,为全国范围内的十余个区域、上百所学校提供了专业化的教学指导服务。

六、结   语

20世纪70年代著名智库报告《增长的极限》曾预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的发展,迅速减少的资源将成为工业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引起全人类社会的崩溃[24]。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未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该报告的提出者忽视了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互联网的出现,使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成为可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变革,显著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智能技术的普及,使人与机器之间的人机协作成了可能,将人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人际协作与人机协作的结合,帮助人类突破了增长的极限。

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正处在向智能化时代的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大众对个性化、高品质教育的需求和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的、班级的、单一渠道的教育服务供给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在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变革中,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不同的优势,实现人机协同;另一方面,更加精细化的教育社会分工,通过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变革体现人际协同。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变革将显著提高教育生产力,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从而破解这一教育核心矛盾,突破教育增长的极限。

智能技术在推动教育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承担的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角色,也会重构教育信息生态环境,促进智能时代教育的全面转型与变革。教育界需要在准确、深入理解智能时代大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基础环境、智能形态、教育模式、教育生态、育人目标五大维度,确保无缝流转的数据、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专业性的教育服务作为智慧教育变革与转型的关键得到充分保障。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参与教育信息化的每一位工作者,都应该为智慧教育带来的转型与变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智慧教育之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8.

[2] 陈丽,徐亚倩.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十大学术新命题[J].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1):5-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11-2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4] 潘云鶴.人工智能2.0与教育的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18(5):5-8,44,79.

[5] 余意,易建强,赵冬斌.智能空间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8(8):1-5,20.

[6] 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新闻界,2021(10):54-60.

[7] 喻国明,耿晓梦.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2021-11-27].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1119.002.

[8] 余胜泉,陈璠,李晟.基于5G的智慧校园专网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5):51-59.

[9] 余胜泉,王阿习.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10] 张钹. 人工智能进入后深度学习时代[J].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9,1(1):4-6.

[11] HOLLAN J, HUTCHINS E, KIRSH D. Distributed cognition: toward a new foundation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J].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2000,7(2):174-196.

[12] 刘俊生,余胜泉.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1):92-97.

[13] 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 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25.

[14] 余胜泉,王琦. “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14-22,29.

[15] 蔡苏,焦新月,杨阳,等.5G环境下的多模态智慧课堂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5):103-112.

[16] 刘宁,王琦,徐刘杰, 等. 教育大数据促进精准教学与实践研究——以“智慧学伴”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20,30(4):12-17.

[17] 余胜泉,胡翔. 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13-22.

[18] 田慧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3-8.

[19] SCARDAMALIA M, BEREITER C. Knowledge build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heory, pedagogy, and technology[M]//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397-417.

[20] 毛刚,周跃良,何文涛.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评价理论发展的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0):22-28.

[21] 祝智庭,彭红超.智慧学习生态:培育智慧人才的系统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4):5-14,29.

[22] 杨现民,陈世超,唐斯斯.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数据网络建设及关键问题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37-46.

[23] 陈玲,余胜泉,杨丹.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双师服务”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7):2-8.

[24] 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M].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