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地区手语翻译服务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2-01-17傅敏
傅 敏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一、引言
新时代、新征程,十九大习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工作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1]。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聋人有2054万。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聋人的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例如,通过手语翻译,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新闻等,让聋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手语翻译、公共传媒等获得信息,进行沟通交流[2]。在经济生活不断提升的同时,聋人的社会福利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现阶段,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手语翻译认证、派遣及服务制度,手语翻译已成为一种职业,美国专职手语翻译则高达30000人。但目前,我国的手语翻译职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低,高水平的专业手语译员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手语译员不足500人,且大多数手语译员都以兼职形式工作,受过系统专业翻译训练的译员人数也极少[3]。手语翻译是聋人和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庞大的聋人群体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接触到健听人,亟需译员协助沟通,从而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全面享受社会物质文化成果[4]。美国学者Jeremy在一项法庭手语翻译服务质量研究中指出,聋人认为在法庭翻译中,某些译员对内容的翻译不够准确,对聋人也不够尊重[5]。另一项荷兰的相关研究指出,“工作态度不够专业”和“口译能力不足”是聋人对手语翻译员不满的主要原因[6]。国内张宇等调查了广州、佛山、中山等地的聋人,发现聋人对手语翻译员的信息传达能力不够满意,对翻译员任职资格也有不同看法[7]。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江浙沪地区的手语翻译服务现状及聋人需求,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手语翻译服务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江浙沪地区的187名聋人。其中男性99人,占总数的53%,女性88人,占总数的47%。18—30岁之间的人数为80人,31—40岁之间的人数为59人,41—50岁的人数为34人,50岁以上的人数为14人,学历分布分别为:小学15人,初中30人,高中54人,大学专科69人,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9人。本次调查考察不同学历和年龄段的江浙沪聋人对手语翻译服务的需求、看法和期望。抽样对象接近江浙沪聋人基本分布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情况,让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当前江浙沪地区手语翻译供需情况,二是聋人对现有手语翻译服务满意度,三是聋人对未来手语翻译服务的期望。根据这三个维度,首先设计《手语翻译服务现状问卷调查表》,然后采用问卷星在线调查的形式,通过QQ、微信、邮件等方式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以提高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效率,确保数据的完整和有效性,最后以收回来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此次共发出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87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87份。通过SPSS 23计算出《手语翻译服务现状问卷调查表》Cronbach’sAlpha的系数为0.816,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KMO=0.872,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处于0.000显著性水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需调查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对象对问卷各项关键问题都进行了有效回答,没有随意答题和漏答现象。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如下:
(一)江浙沪地区手语翻译服务供需情况。
1.手语翻译服务供需不平衡。从江浙沪地区聋人群体对不同场合的手语翻译服务需求数据来看,警察局和法院需求量最高,占比45.98%;医院、银行、邮局和车站等公共场所的需求量次之,分别占42.53%和39.08%;工作单位和电视台第三,占比36.78%和31.03%;各种会议和学校分别占比19.54%和17.24%(见表1)。
表1 江浙沪聋人需要手语翻译的场合
而江浙沪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场所依次为电视台44.83%;警察局和法院35.63%;学校27.59%;会议26.44%;医院22.99%;银行、邮局、车站等公共服务部门21.84%;工作单位19.54%等(见表2)。
表2 江浙沪提供手语翻译员的场合
由此可见,目前江浙沪手语翻译服务供需不平衡。由于警察局和法院等公安机关办理聋人案件必须有手语翻译协助,否则不符合法定程序。因此,公安机关对手语翻译服务的需求是刚性必需的。而聋人日常生活最需要手语翻译的场合如医院、银行、邮局和车站等公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反而是最少的,这已经严重影响到聋人的生活质量。比如,聋人看病难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据另一调查研究显示,有55.61%的聋人表示自己看病都是独自前去;有69.63%的聋人表示自己通过写字与医生交流;有58.88%的聋人表示看病时与医生的交流不方便[8],这是因语言障碍给医患双方带来的就医难题。在我国2000多万的聋人中,为了避免歧视和沟通麻烦,生病只能硬扛,有病拖着不看的患者还有很多很多。这表明社会公共手语服务覆盖面严重不足,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2.尚未建立手语翻译人才供需网络。调查中发现,在问及“您在需要手语翻译的时候,通常会找谁为您完成翻译任务”的时候,找聋校教师是最多的,占40.23%;手语翻译占36.63%;家人朋友占13%,其他占8%(见表3)。可见,目前的手语翻译中,聋校教师占了将近一半,而35.63%的手语翻译中也不一定全是专业译员,也有一些是退休的聋校教师。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专业的手语翻译人才稀缺,二是没有建立手语翻译人才供需网络,很多聋人并不知道找手语翻译的渠道。所以,他们习惯去找聋校教师来做翻译,而聋校教师并没有受过翻译专业训练,翻译的质量难以保证。
表3 担任手语翻译的人员构成情况
(二)江浙沪聋人对手语翻译服务满意度情况。
1.江浙沪聋人对手语翻译服务满意度受到年龄影响。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聋人对翻译质量很满意的占22.99%,满意的占13.79%,比较满意的占21.84%,感觉一般的占27.59%,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6%(见表4)。同时,聋人对手语翻译服务满意度受年龄影响较大,年龄越大,满意度越低;年龄越小,满意度越高。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江浙沪老年聋人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加上他们的手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使用的都是当地自然手语,而很多手语翻译员使用的是国家通用手语或手势汉语,两者有较大差异。年轻聋人则受聋校教师影响,使用的是国家推行的通用手语,他们由于长期在手势汉语的课堂语境中,对手势汉语也能理解一些。因此,年轻聋人的满意度要比老年聋人高。另外,有些手语翻译员在接受手语翻译任务时没有做好译前准备,比如事先没有跟聋人进行沟通,对聋人的了解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满意度下降。
表4 江浙沪聋人对手语翻译服务满意情况
2.对手语翻译质量不满意的原因.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聋人对目前手语翻译质量不满意最主要的一些原因中:认为手语翻译员技巧不够的占比最高,为32.18%;面部表情及体态不够生动占25.29%;认为手语翻译员专业知识不够的占24.14%;认为手语翻译员的手语看不懂的占13.79%;认为手语翻译员职业修养不够的占4.6%(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聋人对手语翻译质量不满意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很多相关因素,其中最主要因素是翻译技巧、面部表情及体态和专业知识的欠缺。
表5 江浙沪聋人对手语翻译质量不满意的原因
3.手语翻译员角色定位有偏差。忠实客观地翻译是作为手语翻译员的基本准则。然而,在实际的手语翻译任务中,一些译员为了提高翻译的效率,或者从保护聋人的角度出发,翻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成为了行为人,而服务对象聋人则成为了支持人,也就是说手语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存在帮助聋人回答问题的现象。调查显示很多江浙沪聋人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被请来的手语翻译员“抢答”过。
调查对象A说到:“有的手语翻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把自己处于一种很神圣的地位,他在翻译过程中了解到我的一些信息后,会对我的行为和生活进行指导。他们没有平等地看待我们,我也不需要这种手语翻译。”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聋人需要得到手语翻译员的尊重,而不是手语翻译员越俎代庖地加以指导和干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要加入不必要的感情,也不要擅自为聋人“做主”。手语翻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忠实,不添油加醋,不偷工减料,不为当事人做评判、做解释,不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转述,即不要“他说,如何如何”,只做传声筒[9]251。总之,手语翻译员要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翻译员就如同当事人的“替身”而不是“化妆师”。
(三)江浙沪聋人对未来手语翻译服务的期望。
1.手语翻译员的专业技能需提高。在调查中发现,聋人期望未来手语翻译员的专业技能要提高,尤其是译员的面部表情和体态要更丰富一些。调查对象B说到:
“我和我的聋人朋友们觉得,打手语最好是一边打一边带着丰富的表情,这样打出来的手语不会僵硬,会更加生动,建议多和聋人接触,光是死学手语是不够的。其次太专业的手语我们看不懂,我曾经听很多聋人朋友吐槽说在台下看台上的手语翻译员的手语,根本看不懂,他们的手语只是手势而已,没有任何感情。”
手势之外的表情、体态和口动等元素是手语中不可或缺的语法手段,具有语法标记的作用[9]120。强调、否定、疑问等语气都可以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译员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一直面无表情,会影响聋人对信息的接收效果。特别是很多表达情感、事物特征或性质的手语词,要求有相应的表情配合,聋人才能准确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手语翻译员,打手语时应该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生动的体态,手语才能富有感染力。
2.公共场所的手语翻译员亟需增加。聋人和健听人一样,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次调查中发现浙江省聋人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手语翻译员的场合是医院、银行、邮局和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数据见表1表2)。调查对象C表示:
“有很多次去银行办理业务,都要通过纸条和手机跟客服交流,在柜台前传递字条,柜台里面的人有时候看不懂我要表达的意思就反复问,后面排队的人露出不开心和嘲笑的眼光,让我很难过。我希望从事手语翻译的人数多一点,这样我就不用再通过打字和传递纸条与业务员沟通,我也能和正常人一样快点办理业务,早点离开。”
调查对象D表示:
“我在医院和买票的时候都没有手语翻译帮忙翻译。我要表达的意思他们不懂,我也理解不了医生和工作人员的意思,到最后票没有买到,我很想有更多的人去从事手语翻译员这个职业,也希望我下次看病和买票的时候不要再遇到这种情况了。”
由于沟通障碍,聋人在外办事遇到了很多挫折,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未来公共场所的手语翻译员能大量增加,协助他们办理各项事务,提升生活质量。
3.手语翻译服务形式需求更加多元化。在本次调查中问及:“假如江浙沪三地各建立一个手语翻译服务中心,会为聋人群众提供导医服务、法律援助、出行陪护等,也可以提供在线翻译、电话代拨服务,你会选择哪些项目服务?”时,聋人选择在线翻译的占81.72%,导医服务站71.27%,法律援助占66.42%,会议和培训翻译分别占58.96%和57.84%,电话代拨占45.9%,出行陪护占43.66%(见表6)。由此可见,聋人选择的手语翻译服务形式非常多元化。由现代科技助力的在线翻译由于方便快捷非常受聋人欢迎,但是目前国内这样的机构还非常少,对译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很高,未来江浙沪地区乃至全国都需要做进一步发展规划。
表6 江浙沪聋人对未来手语翻译服务形式的需求
四、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江浙沪地区手语翻译不同场合供求比例失调、手语翻译服务质量不高以及聋人对未来手语翻译服务的具体需求等问题,建议如下:
(一)通过政府购买加快手语翻译服务社会化。韩国只有30万聋人,但他们有近200多个由政府支持的手语翻译中心,每个中心有3—6名手语翻译员,当聋人在就诊、求职、手续办理等场合需要手语翻译时,可以联系手语翻译中心,会有专业手语翻译员到现场为其免费提供手语翻译[9]82。目前在国内,已有北京、厦门、湖南、安徽、重庆、上海等省市开展了手语翻译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确定服务机构,由服务机构为聋人提供有关服务。政府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由专业的手语翻译公司为聋人提供免费的手语翻译服务。可以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先行,在银行、医院、车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开展试点工作,让聋人能够无障碍地参与社会生活,像健听人一样平等地享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可开展就医陪护、司法援助、出行陪护等服务项目。目前翻译行业已经成为语言技术、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现代服务性行业[10],手语翻译行业也是如此,因此要加快市场化运作,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线上线下手语翻译服务公司。这样,可以同时解决手语翻译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拓展手语翻译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一方面又要市场运作,对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宣传,推广聋人信息无障碍服务项目,如联合景点推出无障碍示范景点,联合博物馆推出手语讲解导览等,切实为聋人及其他残疾人带来无障碍服务。
(二)提升手语翻译员的专业技能。手语翻译是沟通聋人与健听人群的桥梁,是他们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手语翻译员,需具备丰富的百科知识、精湛的翻译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11]。手语翻译质量高低和聋人的满意程度都是手语翻译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目前手语翻译服务质量总体不高,很大原因是手语翻译的专业技能不够。手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着自身的表达特点,因此,手语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手语译员要熟悉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手语译员还要掌握传译的一些常用技巧,应根据相应的源语特点、翻译目的及受众要求,灵活运用,融合各种翻译方法,提升翻译技能,尤其要加强表情体态的训练,才能为聋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加快完善手语翻译的行业准则。虽然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已于2007年公布手语翻译是一项新职业,但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成文的手语翻译员的行业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也没有统一的手语翻译员从业资格认定标准,导致手语翻译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促进手语翻译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尽快开展手语翻译职业资格认证,并制定对手语翻译员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行业准则,使得手语翻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恪守规则,提高翻译质量。比如,手语译员要遵守保密性原则,注意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要遵循专业性原则,应该适应语言使用的不断演变以及聋人群体需求的不断变化,应该忠实的表达被翻译的信息,在翻译活动中应该避免提供咨询、建议或者个人意见;要尊重用户,应该保障沟通的顺利进行和维护沟通各方的平等,保障用户的充分互动和独立性;手语译员应该根据翻译任务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在翻译活动时不能充当多重或者有冲突的角色,在翻译任务中存在实际或可能的利益冲突,应该及时向有关方面披露,不能使用翻译任务中获得的机密信息,来获得个人、金钱或职业上的好处等等一系列的行为准则。
(四)加大力度支持高校开设手语翻译专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提到“加强手语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研制手语翻译员等级标准”“为听力残疾人提供国家通用手语翻译服务”[12];《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加强高校手语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手语高层次专业人才[13]。”手语翻译员需要专业化的培养,只靠一些手语短期培训无法培养出合格的手语译员。但目前我国手语翻译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开设学校少、招生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学历层次低、专业建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截至2021年,国内仅有4所高校(包括江苏师范大学的手语主持硕士点)开设了手语翻译专业,远远满足不了聋人的手语翻译需求。因此国家和政府需加大力度支持高校开设手语翻译专业,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手语专业人才,促进手语翻译职业化和手语翻译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从而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结语
通过本调查研究发现,江浙沪聋人对手语翻译服务的需求很迫切,在许多重要的生活领域都需要手语翻译,尤其是医院、银行、邮局和车站等公共服务机构亟需增加手语翻译服务。聋人对手语翻译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和个性化,他们需要随时随地、便捷的手语翻译服务,在线视频手语翻译成为他们的首选,但目前江浙沪地区能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机构还很少。因此,关注聋人的全面小康,需建立手语翻译服务中心,政府应支持手语翻译购买服务,并对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宣传,推广聋人信息无障碍服务项目。同时加快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建立手语翻译资格认证、派遣服务制度,提升手语翻译职业化程度,以此来帮助聋人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聋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