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建设空间研究
——以清水村为例

2022-01-17

华中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街巷古村清水

陈 聪 王 军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传统村落濒临灭绝。大量外出务工青年造成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衰落和破坏。“我们在陕西关中及其周边不同地区的村镇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进行了一系列调研,结果发现乡村聚落环境形态空废化并非少数特殊现象”[1]。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振兴[2]。

2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3]。一些学者对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研究。如吴必虎、徐小波提出旅游活化通过渐进的、沟通的、网络的方法和手段,促使地方发展机制和现代发展动力有机融合,推动传统村落复兴和可持续发展[4]。朱良文通过对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村寨旅游规划从规划前到实施后全过程思索,分析了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对策[5]。吴珊珊通过对袁家村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关中印象体验地”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传统乡村空间与旅游开发的互融共生关系[6]。黄逍宇对西安市周边旅游型乡村民居建筑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休闲旅游型乡村民居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单元”到“簇”,由“簇”生成“组团”,再由“组团”结合道路系统演变成村庄的生长模式[7]。杨迪对袁家村、马嵬驿民俗文化村、茯茶小镇三个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乡村旅游建设同质化现象的建议[8]。本文拟从建筑学视角,以韩城市芝阳镇清水村乡村旅游建设为例,对传统村落中乡村旅游建设的空间进行研究。

3 清水村传统村落

陕西省韩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保存的明清民居、商业街与古村镇,堪称三秦之最,为中外专家所称道。”[9]芝阳镇清水村凭借其丰富的历史、生态以及文化资源,在2014年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韩城唯一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落。

清水村(图1)位于芝阳镇的西南部,距离韩城市区约23km。该村西临巍山,东靠芝阳塬,北依北顶塬,南接龙亭塬。总体地势南低北高,中部低,两侧高。村落依山傍塬、甜水河、芝水河环绕而过。

3.1 清水村历史沿革

(1)起源时期:宋代

韩城铁矿的开采,可上溯西汉时期。铁质优良能锻造农具以至兵器。据县志记载,最迟北宋时期,韩城北部山区的全长近百里的凿开河谷(冶户川),居住了许多善于冶铁的人家,形成清水村聚落。

(2)发展时期:元代

公元 1340年,薛姓大户迁于此地。宋以后,清水村“炉院”最为著名。戏剧家田汉留诗“清水村中炉火密,芝川桥畔血痕多”[10]。其炉院创建何时,已不可考。因村中工匠多为薛姓,且村中炉院铸造的犁铧名气很大,故有“铧薛”之美称。

(3)兴盛时期:明代

本村冶铁铸造业达到了顶峰,并且其他手工作坊(炉院、铁铺院、铜铺院、油坊、磨坊)和店铺、商铺、药铺也兴隆众多,文教之风昌盛,为韩城旧时少有的富村、名村。

(4)衰落时期:明末至今

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过禹门时期,因村中曾为李自成的部队铸造过马镫、兵器等铁器,于是清朝政府查封并销毁了村中所有铸铁作坊。村民为求平静生活,也将家中与铸铁相关器物全部摒弃。自此,清水村铸铁业逐渐没落,至今村中无人善铸铁。

目前,该村的经济来源是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花椒和苹果。

3.2 清水村空间格局

清水村空间格局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山水格局、景观轴线、营建尺度、村落布局、街巷形态、院落格局、建筑特征七个方面。

(1)山水格局(图2)

清水村选址于山地、平原的交界地带,北依北顶塬,南临芝水河,依山面水,正符合“负阴抱阳”的选址理念。村西、南、北三面环塬,以塬为屏障,藏风聚气;南临芝水河畔,西侧有条甜水沟,一年四季从不断流,水温夏季甘冽且冬季温暖,适宜人居饮水。傍水建村,符合“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11]的选址理念。清水村地势相对于周边台塬较低,因此在村南、村西、村北的台塬高地上,曾环绕古村修建了3座古寨堡,村内曾修建了东、南、西、北四门洞,增强了村落的防守能力,免受贼匪骚扰。总体来看,清水村的选址较为符合中国传统聚落理想的风水格局。

(2)景观轴线(图3)

图3 清水村景观轴线与营建尺度示意图

清水村有两条主要的景观轴线。一条是南侧的龙亭塬与北侧的蜗牛凸高点连线,形成贯穿古村的南北向主轴。此轴线与芝阳塬、西岭连线交点处,为薛家祠堂、村落中心所在处,围绕此中心展开村落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村落轴线由大地坐标确定的思想。另一条是顺应等高线形成的东西向轴线,确定了清水村东西向主街的走向,在此轴线两侧,北顶塬与龙亭塬对称绵延分布。

(3)营建尺度

清水村的建设尺度与中国传统城镇的理想尺度相吻合。以薛家祠堂为中心点,向周边有三个重要范围:①方圆240m(合150清步)内。240m是舒适的步行尺度,该范围包含了古村主要范围和景点;②800m(500清步)内,800m是能够辨识人的最大尺度,这一范围包含了所有寨堡,即防御范围;③1280m(800清步)内,1280m是人的眼睛上能感知他人存在的极限尺度,这一范围包含了周边所有可见台塬及水系。

(4)村落布局

清水村村落布局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①结合自然地形,布局严谨,格局完整。村落东西边界受芝水河和东沟限定,村落形态与水系紧密依存;②村落北侧高南边低,形成缓坡,村子的南北之间有5m高差,建筑布置在缓坡上,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空间变化十分丰富。

(5)街巷形态(图4)

图4 传统街巷形态、院落格局图

村落内部整体地形形成两级台地,道路骨架由五条主巷道构成,西米巷、中巷、西巷、上头巷四条主巷道是进出清水古村的重要通道,原连接四座拱门,现仅存北拱门,主巷道与次巷道多为“丁”形交叉口,形成“丁”字形街巷格局。西米—东咀巷与西巷—上头巷在戏台广场处汇合,形成了清水古村清晰的空间结构网络。

(6)院落格局

清水村延续北方古民居特点,以合院为主要形式(其中部分院落中个别建筑存在坍塌现象)。特征如下:

①房屋朝向与地形相结合,院落朝向基本朝南;少数院落受到道路、地形影响,为东西朝向;②大多为四合院,由通常由正房及两侧厢房,门房倒座、院落入口等空间共同围合而成,功能上分为堂屋、卧室、储藏、厨房等。厅房(正房)、门房、厦房门窗的开启方向朝向内庭院,工字型内院成为整个宅院的交通枢纽。③院落内一般都具有较为完备的排水设施,通过明沟暗道将雨水、污水排出院外。④除四合院外,还有二合院、三合院、前房后窑多种组合方式,院落均为一进院。院内各建筑此起彼伏,相互错落,厅房屋顶为双坡的悬山顶,厢房、耳房则是单坡顶。⑤通过现场调研及平面分析,清水村共包含围合式院落(公共建筑)、并联式院落及穿插套院式三种院落形式。

(7)建筑特征(图5)

图5 传统民居建筑实景

①整体风貌统一。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对建筑的破坏及“改革开放”期间村落的建设发展,民居建筑及公共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建筑风貌基本统一。根据实地现场调查,村内保留的传统建筑基本都是关中民居建筑,大部分为清及民国所建,也有明代建筑。

②建筑装饰细腻。清水村古民居建筑在内装修上讲究工笔画般的精雕细琢,其中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三绝”。砖雕多见于脊砖、门第及宅院里外的照壁处;木雕多用于门窗、家具处;石雕多用于柱石,柱础等处。

4 清水村乡村旅游建设空间研究

在快速的城镇化影响下,清水村也出现了严重的“空废化”,保护及活化清水传统村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村落要活化,要保留传统文化,但不是一味的、被动的保存或者原封不动的保存,要实现传统要素和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活化是有效保护、积极保护,好的活化一定是本地文化,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旅游业应该在传统村落保护的领域中具有作用空间,用乡村旅游来拯救传统村落是最朴素的思想[12]。

目前,清水村旅游处于待开发状态,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优良的自然资源、传统的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和旅游价值未得到应有的利用与挖掘,基于对清水村保护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清水村的旅游发展提出整体规划、文化传承、延续脉络、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的总体建设原则,充分挖掘清水村周边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当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以旅游产业为推动力,促进清水村老村与乡村旅游建设的“共生发展”[13]。实现清水村的文化、经济、环境复兴(图6)。

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本项目在空间设计上采取了以下设计策略。

4.1 肌理格局控制——延续脉络,传承文化(图7)

图7 空间脉络及肌理延续分析图

肌理,原本是属于美学概念,是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后来被引申到城市、乡村语境中,即幻化成为城市、乡村中的街巷、里弄、街坊等[14]。

传统村落历经多年的日积月累,形成了高低错落、街巷有序的古村肌理,是历史的记忆。因此,任何开发建设活动都必须在严格保护古村肌理的前提下进行。同时,从古村未来发展的角度看,由于自身规模和空间的局限,旅游承载量过大会破坏现有肌理及古村气质,因此,需要通过空间拓展,扩大古村的可游空间,完善古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在空间格局上活化古村的旅游新格局。

通过延续清水老村的街巷、建筑形态肌理,以老戏楼为源头及区域制高点,向南部规划用地延续,高差近50m。规划在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新老村落传承的空间格局。

村落内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的故事与传说,都与村落曾有的人、物、事件密切相关。本设计将蒲剧文化、铸铁文化、水文化等历史上村中曾流传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整合形成一系列的古村故事,以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街巷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叙述古村的过去,满足都市人群的怀旧情绪。

4.2 整体特色营造——以水为脉,顺势而为(图8)

图8 水系营造示意图

利用村中充沛的水资源,在新建的乡村旅游项目中引入水元素,通过带状水系和大、小水面的搭配创造怡人的山水小环境,营造出迎合乡村旅游的古村落景观意向。中国古村落从选址到布局都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山水风光特色。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思想,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居住的环境就特别注重因借自然山水[15]。

4.3 空间组合处理——提炼类型、建构模数(图9)

图9 街巷空间营造示意图

本设计是在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前提下进行有限开发与合理利用,即:依托古村内现存的古民居、院落,通过内部功能的转化,实现古村民居载体的发展利用。村内大量的老民居经修缮后都可作为旅游服务设施,实现功能的转换,形成能够容纳一定量文化内涵和展示手段的可用空间。

对于新建的建筑,通过提炼老村的建筑类型,进行模数尺度构建,指导方案的空间组合。从规划布局结构到建筑尺度排列等一系列贯穿模数的街巷、院落尺度概念,最后形成层次变化,空间流动的建筑组合形态。

4.4 空间尺度设计——传统街院、亲切宜人(图10)

图10 空间尺度示意图

传统村落的街巷尺度空间亲切宜人,可以满足游客心理、视觉和触觉上亲密的接触,起到了重要的限定空间的作用。项目规划时采取街巷空间的高宽比在1~2之间,街巷的景致可以形成熙熙攘攘的人流,增添区域活力,适当的开放空间贯穿其中,又将调节街巷的层次变化感,活跃村落的生活氛围。

结语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指出“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16]。近现代以来,费孝通、冯骥才等诸多社会学者也对中国社会的乡村性做出了评价,并指出了乡村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建筑领域的学者专家对如何保护及发展乡村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及工程实践。本次结合清水村乡村旅游建设实践的空间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可供借鉴。

①宏观层面上:“重塑山水格局”。在传统村落中进行乡村旅游建设,须重塑传统村落的山水格局,恢复传统景观意向,使游人能充分感知到村落与自然的关系,即传统哲学思想中“天、地、人”的关系,这是第一层级的旅游价值感知。

②中观层面上:“延续村落肌理”。关于乡村旅游空间的规划布局,需保护传统村落肌理,体现“此地此村”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特点,在延续传统格局的基础上拓展旅游空间,完善旅游功能,这是第二层级的旅游价值体现。

③微观层面上:“协调物化形态”。游人可以触摸的具体物化构件物是近人尺度的,包括建筑、景观、小品、家具、陈设等。对于传统建构筑物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对于新建的建构筑物须充分考虑其形态样式,保证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这是第三层级的旅游价值表达。

韩城市清水村乡村旅游建设是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次尝试,在关于老村与旅游建设的空间研究中总结了一些设计方法,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资料来源:

图片2~4:引自《清水村保护发展规划》;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猜你喜欢

街巷古村清水
《古村小巷》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边走边唱
一盆清水
古村——大芦
雨中的街巷
一渠渠清水长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