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质量教学的观念基础
2022-01-16徐继存
新时代催生新的发展观,高质量发展已不再仅仅关乎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而成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民的期盼。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实施途径,高质量教学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和基本衡量标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种理想目标,高质量教学命题的提出首先意味着对既有教学思想的检视和清理,重构教学的观念基础,为高质量教学的实施提供前提性的思想条件。
每个时代的教学都有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超越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一样。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同样如此。所谓时代精神,就是体现了一定时代的本质内容的精神,它是以其整体性面貌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定时代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技术等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本质特征的时代内容。这些内容广泛地渗透和体现于人的一切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反映在各种社会思想和观念形态中,它们都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时代精神。教学观念是对教学世界形而上的理解,它要想有效地导引一定时代的教学实践,发挥现实的力量,就必须从总体上把握该时代发展的基本走向,紧扣该时代的脉搏,把教学思考的触角伸向人类现实的教学实践,透视人类教学实践的精神底蕴。时代呼唤与之相应的教学观念的产生,同时一定时代的教学观念又必然反过来主导该时代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天,教學已经是普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因而也是人民通往美好生活的必要和必需。高质量教学正是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一种切实努力。这种努力是人民的热切期盼,理应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可以说,高质量教学是教学新时代发展的内在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学的责任和使命。
人的生活是时间的绵延,是真切的当下,绵延的当下构成了人的漫漫生活之河。教学不仅仅是人生活的准备,它从来就是人生活的基本内容。可以说,美好生活始于美好的教学生活。在这种意义上,高质量教学的主旨就在于创造一种美好的教学生活,或者说它本身就应当是一种美好的教学生活。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深受实用功利主义的牵引,教学仅仅成为构筑某种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或工具,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过程,甚至以牺牲教学的过程为代价来换取直接性的教学结果。这样一来,教学成了一种功能性存在,其对人生活的本体价值和意义就被消解了。“当整个社会被嵌入到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种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2]。于是,教与学的过程就成了一种对客观主义知识的纯粹占有,一场奔向教学目标的竞赛,教学因此失去了其本应丰富多彩的过程性,失去了应有的神圣、崇高和一切的美好。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漫游世界的过程,如果“漫游世界不再是走过大草原、穿越森林、跨洋过海;不再是走过沙漠、跨过高山、穿过峡谷;不再是从深耕细作的肥美良田到原始荒原;非神圣化的景观是及其单调乏味的,没有纹理和凌乱,没有了色彩和灵光——穿越的旅程很快就变得说不出的沉闷了”[3]。教学应该努力使学生看到世界的伟大,并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否则,教学对于师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解放,而是一种奴役,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而是一种负担和痛苦。
当前,尽管班级授课依然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每个学生似乎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存在,他们相互疏离,感受不到彼此的关爱,也缺乏共情性的理解,为了维护某种脆弱尊严的竞争。为了尊严的竞争等于培养了互不信任的人性,从而瓦解了美好生活的根基。在价值论意义上,教学应是一个不断提升学生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过程,现实的教学却不断地构成了对学生尊严的伤害。历经这种教学的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个人主义倾向,深远地影响着其未来的生活。“个人主义是一种深思熟虑而平静的感受,它使得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将自己与大多数同伴分开,与家人和朋友拉开距离。如此,一旦他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便欣然将整个社会抛在脑后……个人主义,起初只是削弱公共生活的善行,但从长远看,它攻击并毁灭所有的他人,直至陷入彻底的自私自利”[4]。人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具有各种属性的自足的实体,只要社会生活在继续,任何纯粹自我的实现就不应该作为最终最高的道德原则。脱离了公共的社会生活,一个人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因为,一个人对自我的坚执常常是以歪曲、贬低、蔑视他者为代价的,这必然导致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周围若都是地狱,又怎么可能有自我的自由和幸福可言?如果一个人将友谊、关爱、倾慕、承诺和奉献等人世间的美好都视为怀疑的对象,他又怎么可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又如何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接受教育,进入教学,应该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真情、快乐、和谐、温馨,值得永远回忆和回味,没有任何理由让学生遭遇这种无谓的痛苦,而恰恰有充分的理由去反对一切蓄意制造痛苦和苦难的教学行为。教学现实中存在的苦难和不幸,包括心理上的羞辱以及肉体上的折磨足以表明了高质量教学的迫切性和正当性。
高质量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邀请学生进入叫做教与学的伟大事物,崇高而神圣,师生共享教学生活的美好时光,正如阿克曼描述的生活与学习的妙事:“伟大的妙事,爱上了生命,尽情多姿多彩地生活,像悉心培育精神抖擞的良驹那样培育好奇心,天天攀山越岭,奔驰在茂盛的、充满阳光的山林。若没有冒险,情感的地带沉闷而僵硬;虽然也有山谷、山峰、崎岖的地形,生活中没有了壮观雄伟的地理魅力,只留下一段路。它从奥秘开始,有以奥秘终止,啊,其间的景观竟然如此荒凉、又如此美好!”[5]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对美好教学生活的构想过于理想,但教学本身就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设计,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生命意义的功能。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神圣地去做,当我们神圣地去做的时候,事物便具有的神圣性。如果我们看不到教学的神圣,教学就会处于平庸之中。美好的教学生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确立了这样一种美好教学生活的观念并身体力行。而且,改革开放四十多来,我国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一系列不断完善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所有这些都为美好的教学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的本质乃是对话。高质量教学呼唤美好的教学生活,美好的教学生活需要教师消除客观主义的教学偏执,颠覆自身全知全能者的角色,积极投身到一种开放性的对话之中,不仅与学生分享知识及其应用,而且要引导学生之间对知识及其应用的分享,让他们汲取彼此的优点,塑造他们的行为和关系方式。在这里,没有等级次序,没有恶意和妒忌,每个学生都有所贡献,都受到真诚的尊重和欢迎,这本身就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人道的情怀,具有巨大的教育效应,是任何道德宣教和惩戒所无法企及的。在日趋碎片化的世界,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彼此联系、相互关爱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他们享有未来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的教学应当以这种新的方式重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心灵话语,以其相互联系取代那种相互疏离作为最基本的现实。当教学聚焦于共同体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竞争能力的获得时,我们便进入了高质量教学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
[2] 汪丁丁.教育的问题[J].读书,2007,(11):39-44.
[3][5]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肯尼思–J.格根.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徐继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部长,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