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中国数据新闻对新闻生产的革新与否思

2022-01-16琼,潘

文化与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时代疫情生产

党 琼,潘 颖

一、研究背景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时代在变,后疫情时代终将到来。虽然“后疫情”尚未被学术界进行专门的、统一的规定,但已经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涵义出现在各种研究之中。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后疫情”用来描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的世界,更多地偏向于时间上的“后”。本文引用学者罗晓婷的观点,认为主要是指疫情在国家治理下基本处于可控状态,但受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影响而导致疫情仍有反复或小规模暴发风险,进而对人们消费习惯、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这一点,在数据新闻与新闻生产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数据新闻自2011 年便开始了在中国本土化的应用与传播,其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数据新闻及其可视化的呈现为新闻生产带来了新的呈现形式,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便捷的阅读体验。其与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行各业都为之所牵动,新闻生产也不例外。数据新闻在为广大用户带来读取信息便捷化的同时,可能会进一步地侵犯用户隐私,在愈发依靠技术路径进行生产的同时,人文主义色彩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对数据新闻与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更应格外加以否思。

二、后疫情时代数据新闻的革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行各业都在打响抗疫战,新闻业领域也不例外,在内容的生产、数据的处理、产品的展示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革新。2020 年,数据新闻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再一次引发关注。比如,澎湃新闻的《图释两千年传染病史:若瘟疫无法被根除,该如何与之相处?》以及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的《疫情方寸间》等新闻产品,对抗疫活动展开了数据化、可视化及交互性报道,取得了良好的阅读反响,为中国互联网新闻发展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数据:更深层次挖掘

数据新闻中最重要的是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数据新闻大多都是报道已结束或已完成的事件,在数据的挖掘方面是有限的,难以体现出深层次、连续性的内容。而在后疫情时代出现的各种数字都是数据新闻追求的内容,而且对其进行深挖将带来难以预测的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用户更加迫切需要了解关于疫情的各种数字变化、地区分布情况与发展趋势等内容。数据新闻由于自身对于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抽象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并设置各种交互与用户进行互动,不仅有助于消解冰冷的数字给用户带来的心灵上的阴霾,而且能够拉近媒体与广大用户之间的关系,展现新闻业一直追求的人文关怀。

(二)呈现:可视化与交互性提升

数据新闻在内容的呈现上与传统的新闻有明显的差别。传统新闻形式上以文字为主或是图文结合,其叙事方式、语言风格都较为古板枯燥,呈现方式缺乏创新性,内容单调且寡淡,较为缺乏可读性。而数据新闻在图文的基础上,将抓取到的数据以更直观、更方便理解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如地图分析图、时间轴图、时间曲线、柱状图、变量对比类柱状图、交互热力图、图片视频可视化等[2],将新闻事件以合适的、极具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从而在新闻观点、视觉以及听觉上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体验;同时在交互性上有独特的优势。有数据表明,从2012 年至2021 年,在数据新闻中高级交互组件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交互性得到显著提升;除交互层级的变化外,数据新闻的交互在可听化、沉浸式、实体化等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升级[3]。特别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数据新闻在形式上的创新更加满足用户在数据信息方面的需求,使用户能够借助阅读简短快捷的数据新闻了解到所需信息,培养了新的、具有强大依赖感的阅读观看习惯[2]。交互式技术的提供也通过赋予无形的数字信息以可触摸(扫描)的实体形式,增强了用户学习和理解数据的能力,让其数据思维得到进一步的熏陶与锤炼。可以说,与常规的新闻报道相比,数据新闻更能引起广大用户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更好更快发展的契机。

(三)内容:人文关怀凸显

随着数据新闻生产队伍的逐渐完善,数据新闻开始从注重数据到注重用户体验,不仅通过数据的深度来吸引用户,而且在内容和设计上都展示出自身的情感关照与人文关怀。在内容上,通过新闻生产队伍的完善,从事数据新闻生产的记者不单单是“数据分析师”,而是有着丰富工作经历的专业记者,将冷冰冰的数字以更加动人的文字加以修饰,将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与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字表达深度地融合,从而展示出不一样的数据新闻。在设计上,细节更凸显人性化。除对用户在使用的媒介、背景、习惯、阅读环境及知识背景等方面兼顾外,部分设计还对色觉障碍这一群体给予关照。通过特别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色觉障碍这一群体的阅读体验权利,充分展现“无障碍设计”的情感关照。特别在后疫情时代,疫情还未完全消散,用户在心理上仍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原则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新闻展现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够给用户带来一些安全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实现自身的媒体使命。

三、后疫情时代我国数据新闻革新发展的否思

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形式,其应用虽得到较多媒体的青睐,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数据新闻在生产、传播等环节仍面临着较多的传播困境。

(一)隐私风险:抓取数据难以规避

数据新闻追求全面、深层次的报道与分析,这就意味着要采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特别是在某些数据新闻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收集到较多用户的个人敏感信息。如在疫情期间需要对确诊病例的行踪进行详细的追踪报道、疫情期间物资发放情况报道、在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情况报道等等。此类信息收集得越多,意味着对个人的信息掌握得也越多。一旦此类数据被泄露,将会对用户的隐私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个人信息被贩卖,甚至有不法分子借助重要敏感信息对其进行诈骗等等。同时,由于当下在生产数据新闻的过程中,负责抓取数据的主体为大数据公司工作者,该行业有较高的门槛,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繁杂的运作程序,使得大数据公司在此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垄断,不透明的算法运作机制对广大人民来说完全是难以了解涉足的领域,浑然不知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手中,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而大数据公司通过对个人隐私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挖掘用户的阅读习惯、需求并依此推送相应内容,广大人民对于这个过程却一无所知,因此其个人隐私权在无意间遭到了侵犯。而对于部分新媒体平台工作者来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数据的保护方面仍存在技术上的漏洞,因此,数据新闻在数据抓取方面难以避免地会发生数据泄露的情况。特别在后疫情时代下,个人隐私信息变得极其重要且敏感,稍有不慎将个人信息泄露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新闻行业从业人员应在数据采集、抓取、分析的过程中十分小心谨慎,努力避免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维护好用户的隐私权,承担起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主观倾向:分析数据避重就轻

数据是数据新闻的基本叙事符号,数据的发展趋势能够较好地表达数据新闻的主题,对数据新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对数据的分析仍倚重于人力,由此一来,工作人员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避重就轻的问题,更多地分析与主题相符合的数据而在无形中忽视“边缘数据”,导致数据新闻失去了自身对于数据客观分析的优势,缺乏对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用户产生某些误解。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的难度较大,为了节省数据新闻生产的时间与成本,部分媒体仅对部分公开的数据、更容易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加入自身的报道之中使之成为所谓的数据新闻,存在着较强的主观倾向。而即便是主体相近的可视化数据新闻作品,在不同的用户身上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媒体想要传达的价值理念以及数据新闻产品本身的理念与内核。在后疫情时代,个别媒体仅对疫情向好发展的地区进行报道,利用好的数据进行正面宣传,而对于“疫情重灾区”的数据新闻报道少之又少,虽然这样做能够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但却与新闻报道原则相违背,主观倾向过于严重,难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疫情发展态势,同时也不利于媒体形象的塑造。在数据分析方面,媒体行业仍应秉持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充分地抓取数据,客观全面地分析数据,依据数据确定报道的主题,避免使数据成为数据新闻的“配角”。

(三)伦理问题:传播媒介的技术偏向

从传播主体的维度看,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主要的伦理责任是分析媒介技术对于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的使用行为、使用方式与价值引导等方面的影响。如今,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媒介技术,而媒介技术本身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技术垄断、技术依赖等诸多问题成为研究伦理问题的核心和重点。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被愈来愈多地应用在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之中,数据新闻在其属性上愈发呈现技术偏向,那么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也愈发明显。首先,由于数据新闻中的数据是经过抓取技术以及数据清洗技术得来的,在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极易出现数据新闻失实的问题,从而引发其他诸如新闻偏见、新闻失衡等问题。当下,数据新闻在传受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被“捕捉”、被“分析”的尴尬境地,表达真实观点的成本被大数据技术无形拉高,大量UGC 的数据作为再传播的内容,其可信度受到了极大质疑[4]。其次,由于数据新闻的一大特点在于个性化信息生产与推送,这样虽为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并满足了部分用户的信息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以及将用户禁锢在“信息茧房”的现象。数据新闻在中国作为一种较为新鲜的实践,经历了从电脑端向移动端、从垂直传播到多级裂变传播的转向[5],要想有更加长远的发展,亟须在数据搜索、使用、贮存以及保护感应数据的各个环节给予高度重视,避免在数据方面引起不必要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下,由于整个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用户在心理上对于数据的来源、准确性、使用等方面较之前会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生产数据新闻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尽最大的努力将数据的采集、挖掘与分析过程公之于众,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提高用户对于数据新闻作品的信任度。

四、后疫情时代我国数据新闻革新发展创新路径探索

数据新闻在后疫情时代下虽然保持着一定的传播优势,但其自出现以来便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显得格外突出。因此,生产者要在自身以及用户两个方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给予重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生产规范,从而在数据采集、叙事倾向等方面作出调整与规范,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一)承担数据责任,形成行业规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共享、数据开放理念随之产生。而一个新理念从诞生到被普遍理解接受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事件的促进,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问题。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它的开放程度与信息定位、获取目的息息相关。当前,数据开放问题尚未形成标准的行业规范,随意的数据开放将不利于认定责任主体。而作为基于数据而生的数据新闻生产主体,理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规范数据的使用与开放。在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应本着传播必要新闻信息的初衷,合理开发、分析、开放数据,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从而更好地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社会舆论的引导。

除此之外,不仅要建立数据开放的行业规范,在不同新闻媒体机构之间也应在数据共享上达成一致,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之所以要形成数据共享,是因为数据新闻报道应以极具负责任的形象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而由于数据采集的难度之大,不乏数据新闻记者以非正当手段获取数据,这将对数据新闻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故在数据新闻机构之间还应形成数据共享的良好机制,推动数据新闻朝规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公众的心理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更应着重保护其个人隐私,维护其心理健康。

(二)培养新闻与数据素养,减少主观色彩占比

谷歌趋势数据主编分析师西蒙·罗杰斯曾指出,数据新闻记者扮演的是连接数据与渴求真相的受众的桥梁[6]。这就意味着,数据新闻记者不仅应具备起码的新闻素养,还应注重自身的数据素养。数据新闻记者应对自身所采集、挖掘、分析的数据具有高度的辨识度和责任感,能够熟知数据工作的清洗、转换以及整合的一系列流程和操作,保证所采用数据的真实性;面对海量数据,能够精准地应用那些与报道内容高度相关的内容,做到在日后发现与之相关的内容时能够及时地更新、补充自身的数据库,经过不断地实践与经验的积累,使数据新闻产品更有深度。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素养应建立在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的基础之上。数据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新闻,在进行数据新闻生产的过程中,首先应遵循新闻报道原则,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依据自身高度的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准确地判断数据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从而为后续可视化的设计提供充足有效的内容。在不确定性极强的后疫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在数据新闻报道中应得到更多体现,从而助力新闻从业者更好地完成“时代的瞭望者”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三)重新审视技术赋权,以“技术之力”突破“技术掣肘”

数据新闻是一种技术赋权的产物,是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而产生的。数据新闻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数据化叙事的新局面,创新了传统新闻的表现形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闻的功能,对未来形式的预测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所在。但从上述传播困境可以看出,由于技术的不熟练以及当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的各种伦理问题层出不穷,难以规避。技术发展遵循着一种循环逻辑——为解决问题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引发了新问题,然后采用更新的技术去解决问题[7]。依靠技术发展起来的数据新闻也应利用技术解决自身的问题,实现以“技术之力”突破“技术掣肘”。随着新闻生产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数据新闻或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新闻产品,与机器人写作、算法新闻等协力合作,构建崭新的新闻图景。

五、结语

后疫情时代,数据新闻以庞大而复杂的数据量及时、客观地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报道,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身独特的预测功能,在新闻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在数据采集以及技术的使用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其在中国新闻生产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应着重注意理念、制度规范、技术使用等方面的思考与变革,从而推动数据新闻在我国新闻生产领域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时代疫情生产
战疫情
用旧的生产新的!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