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新时代精品“三农”科普期刊的实践途径
——以《农村新技术》为例

2022-01-16黄晓峰

文化与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普栏目期刊

黄晓峰

全媒体时代让科普期刊出版和传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为科学知识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 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推动融合创新繁荣科普期刊[1]。科普期刊是普及科技知识,帮助读者学科技、用科技的有效载体。通过科普期刊这一特殊的文字载体,可以把专业难懂的科研成果与科学技术转变成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科普知识,并促进其形成实际行动,从而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21 年6 月25 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 项提升行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求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打造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

农业科普期刊是以农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农民的普及性期刊,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效载体[3]。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农民正在成长,他们对现代农业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新农民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传统农业科普期刊单一的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时代如何推动农业科普期刊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农村新技术》顺应时代发展,大胆实践,守正创新,探索出“保证期刊出版质量,主动布局新兴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不断满足新时代农民读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走进田间,贴近农民,让杂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坚守初心,坚持特色,精益求精,打造高质量时代精品

《农村新技术》创刊于1983 年,主办单位是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当时国家提出科技情报工作的方向是面向农村,重点为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服务。《农村新技术》应运而生,创刊时的定位即为面向农村、面向生产,适合广大农民及农业科技人员阅读参考。期刊内容包括国内外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新技术,作物栽培、优良品种、果蔬花卉、造林绿化、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渔业生产、家庭副业、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以及介绍农业科技成果。要求文章内容新颖,短小精悍,实用性强,方法具体。

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农村新技术》依然坚守办刊初心,秉持“普及科技知识,服务‘三农’发展”的办刊宗旨,紧紧把握新时代国家“三农”工作总基调,向广大农民读者宣传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投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坚持以服务农民读者为己任,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产业经营理念,充分体现一本品牌科普期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一)立足“三农”精准定位,新颖实用服务生产

《农村新技术》坚持实用性内容特色,面向农业生产实践;坚持“新、精、准、实”的办刊方针。栏目设置随着时代的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农村新技术》设置的栏目多、散、杂、小,适合当时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规模化农业迅速发展和现代农民读者的阅读需求不断提高,原来的栏目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必须进行栏目重构。2013 年9 月,在保证办刊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期刊采取增加、合并、撤销的方式,将《农村新技术》栏目进行优化整合,以板块形式统领栏目,最终形成“种植”“养殖”“市场”“生活”四大板块,各板块下根据专业重新细分栏目。2014 年第1 期《农村新技术》以新面貌呈现给读者。栏目整合后,期刊版面疏朗有致、眉目清楚、脉络明晰,突出期刊特色,提升阅读体验。之后的每年均根据读者反馈进行栏目微调。2015 年将“生活”板块改为“综合”,栏目包容性更强。2016 年再推出“重头戏”栏目《本期策划》。至此,《农村新技术》形成了以“种植”“养殖”“市场”“综合”四大板块为框架、《本期策划》为重点、《种植园地》《畜禽水产》《市场信息》《农资广角》重要栏目为支撑的内容格局,增强了期刊的内容深度和作品力度,彰显《农村新技术》锐意进取的办刊态度。

(二)与时俱进创设栏目,特色亮点不断彰显

2016 年开始,《农村新技术》重点打造精品栏目《本期策划》,定位为解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介绍国家农业主推技术,报道种植、养殖、市场领域的热点,提供相关产业市场分析、生产技术介绍,帮助农民了解形势、指导生产经营。期刊围绕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进行选题策划,引导农民读者领会精神,掌握先进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找准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期策划》栏目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有政策、有信息、有技术、有高度、有深度,提升了期刊的内容档次。

进入数字化新时代,《农村新技术》创新文章报道形式,利用互联网思维办刊,从2016 年第1期起开设具有交互功能的《乡村音画》栏目。杂志上刊登生产生活技术的简介,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收看相关视频,直观详尽地了解技术内容。这是在传播形式上的“跨界”,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价值,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属首创。因此,《乡村音画》成为读者喜爱的一个品牌栏目。

2018 年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期刊开设《国外农业》栏目,重点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新农业资讯和技术信息;开辟《科技创新》栏目,宣传荣获农业技术领域广西科学技术奖的创新技术和成果。例如,甘蔗、水稻、玉米、养猪、养鸡、罗非鱼、茶油、肉桂、八角等叫响全国的种养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黄牛和水牛繁殖技术,这些技术都值得向全国农民读者推广。

2020 年,期刊开设《产业扶贫》栏目,响应党和国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报道全国各地依靠农业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2021 年开设《产业振兴》栏目,遵循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组织栏目内容。2022 年《农村新技术》从第1期开设《产业兴 乡村美》主题宣传栏目,报道农村产业发展涌现出的新形式、新业态,宣传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方向,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提供新思路,引导读者发展绿色生产,推动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严格规范出版管理,期刊质量稳步提升

《农村新技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期刊出版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始终坚持把内容建设和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在选题、栏目设置、编校、装帧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

一是严把内容质量关。严格要求编辑人员在重点文章的选题上确保内容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准确性,并注重季节性、时效性和通俗性,增加整体上的可读性。二是严把编校质量关。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以严格的流程确保稿件导向正确、符合办刊宗旨、内容健康、有科技含量、农业时效性强,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使每一期《农村新技术》做到文字规范、词语规范、语法规范、标点符号用法规范、数字用法规范、量和单位的用法规范、版面格式规范。三是严把装帧质量关。杂志采用封面四色、内文双色印刷。封面设计美感强烈,内文版式醒目整洁,图文并茂,清新悦目。杂志采用绿色印刷,安全环保。

(四)整合资源深耕内容拓展边界,全心全意服务读者

深耕期刊内容,延伸期刊内容价值链和服务链,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与科研院所、致富能人合作,采用现场培训、函授培训、远程教育、专家指导等方式开办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农村致富培训项目;与科研基地、苗木繁育基地等单位合作销售果苗、特色农产品等服务;策划、主编出版各种内容精良、编校规范的增刊。把近年来在《农村新技术》杂志上刊登的深受读者喜爱的技术文章精选结集,出版增刊《〈农村新技术〉精华本》;为普及农村沼气安全使用知识,编写增刊《沼气安全使用手册》,指导农民安全、科学使用沼气;为引导农民读者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编印增刊《探索生命奇迹——巴马百岁老人养生手册》,帮助农民朋友提高生活质量;增刊《农村致富宝典》《二十四节气农事指导》等专题资料也同样深得农民读者喜爱。

(五)党建引领科技下乡,公益活动丰富多彩

《农村新技术》把党建与业务相结合,加大期刊服务“三农”力度。每年坚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农村,足迹踏遍广西许许多多的村镇,为农民群众送杂志、送培训资料,邀请农业专家、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零距离服务,为他们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同时,我们看到农村现状,了解农民需求,更明确和坚定办刊方向和期刊责任。

二、勇于创新,敢想敢做,精心布局,探索媒体融合发展道路

当今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办刊优势不复存在,必须突围求变,跳出传统纸媒单向传播思维,主动融入新媒体生态,去勇敢发声,去掌握话语权[4]。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的经验模式发展到“知天而作”的信息模式,农业成为科技应用新“蓝海”,农业物联网、5G 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民对种植技术、植保技术、加工技术及整套解决方案等农业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现代农民也是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必须运用好网络媒体开展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民在哪里,我们的农业科普就在哪里出现、在哪里发声,去掌握话语权,去占领一席之地。

《农村新技术》积极开展媒体融合建设,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搭建起集纸质媒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号、直播间为一体的立体式融媒体传播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媒体矩阵,不同平台的产品形成互补、互相推广,多个平台、多条渠道、多方联动、互相赋能,实现差异化传播、多元化覆盖。

(一)建立交流平台,吸引读者和作者广泛、深入地参与办刊,增强杂志与用户的黏度

2011 年建立的《农村新技术》网站具有独立域名,具备信息传播功能、交互功能、期刊形象展示功能、导航和搜索功能等。网站提供网络订阅、免费下载等服务。每年为读者提供各类“三农”服务信息8 000 条以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同年开通《农村新技术》短信平台,实现与读者点对点连接,使得编读互动更便捷、准确、高效。截至2022 年,短信平台拥有近8 000 位读者手机号,每年向读者推送各类信息1 500 条,回复读者咨询近5 000 条。2013 年创建的QQ 群是编读互动、读者交流的良好渠道。读者可进行技术难题咨询,读者之间也可在群里交流经验,实现互助。QQ 交流平台为读者解决生产生活疑问1 000 多条,有效促进了编读良好交流,增进读者对杂志的感情。

(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提供便捷的购销渠道和服务

2014 年开设的《农村新技术》微信公众平台,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开通“农村商城”。通过编辑、推送电子微刊,以及开展免费送优质农资产品等活动,使得关注人数不断上升。截至2022 年,已拥有10 000 多名“粉丝”,影响力不断扩大。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每年为广大读者推送近300 期电子微刊,提供各类“三农”信息1 000 多条。

(三)开通直播间,用直播的方式普及农业技术,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2020 年8 月,《农村新技术》开设直播间,在全国农业期刊中开创先河。坚持科技赋能“三农”发展,不断聚集资源,布局发展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将科普直播开到田间地头,实现农业科普知识“一站式”传播,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全媒体平台的建立,提升了《农村新技术》“内容为王,服务至上”的理念,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不仅做精品内容的提供者,更做提供贴心服务、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者。

三、整合资源,科普研究,宣传示范,拓宽科普期刊发展新途径

《农村新技术》通过科研项目实施,探索出“项目研究带动期刊发展”战略,即以品牌期刊为载体,搭建全媒体科普宣传平台的模式,从科研中发掘办刊资源,将优势科普资源与优质期刊资源有效整合,扩大科普宣传效果,拓宽科普期刊发展的新途径,提高办刊水平,促进期刊发展。

《农村新技术》编辑部充分利用主管主办单位科研优势,整合科技资源,积极开展科技传播研究,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普期刊传播规律,并以项目实施为契机开展媒体融合建设,搭建起立体化融媒体科普传播平台,不断延伸期刊传播链和服务链。开展科技传播研究,不仅带动期刊融合发展,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期刊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5],带动期刊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锻炼了编辑团队,提升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策划能力、编辑素养和科研水平,打造融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开启《农村新技术》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

2012 年实施的自治区级科研项目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科普传播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利用在《农村新技术》杂志中开设的“美丽乡村”栏目,为农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实用技术,成为杂志的品牌栏目;在《农村新技术》网站上开辟“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板块,以文字、视频生动呈现清洁技术,网页点击量不断增加;注册《农村新技术》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推送清洁生产技术,“粉丝”量迅速上升,极大提高杂志为读者提供科普服务的能力,吸引更多不同渠道读者的关注。

(二)实现纸刊与新媒体交互功能

在基本科研项目“新媒体视野下科普传播模式研究”的实施中,《农村新技术》杂志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思维办刊,革新内容和形式,开设了具有交互功能的《乡村音画》栏目。在每期栏目中刊登有关农业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内容,并在文末附上二维码,读者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收看视频。这种“跨界”式的传播生动展现了技术内容,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深受读者欢迎。

(三)创建多维度、立体式宣传的全媒体平台

为实施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技术奖广西项目及团队宣传示范”,杂志开设了《科技创新》栏目,刊发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及团队的专访,在杂志宣传页面设置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即可在客户端中获取该获奖项目及团队的详细信息,如宣传视频;在杂志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多维度、立体式的深入宣传报道,突出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再将所有宣传报道、延伸出的科普内容结集出版宣传专刊,突出传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最终形成了主流媒体宣传为主,多元化、多渠道延伸宣传为辅的多种传播媒介互联互动宣传模式,有画面、有声音、有文字、有图片,取得了多维度、立体式广泛深入传播的效果。

(四)用直播闯出农业科普传播的新赛道

在“‘期刊+短视频+直播’立体化农业科普传播模式示范”“科普传播媒体融合实训室工程——《农村新技术》科普直播常态化建设研究”“乡村振兴媒体融合实训室工程——农业技术短视频传播示范”等基本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杂志社联合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初步搭建起科普传播媒体融合实训室,开展农业科普直播,为今后科普工作搭起新载体、新工具、新形式,激发现代媒体的科普传播功能。

《农村新技术》在农业科普传播中融入直播,在直播平台开通农业科普直播间,精选受众感兴趣的知识点或科普事件进行直播;将直播现场设于农业基地、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甚至田间地头,邀请行业专家、技术专员、种养达人、创业者等进行知识、技术分享,让受众通过直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领略企业、基地的风采与文化;精选适合短视频传播的题材,进行接地气、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短视频传播。

《农村新技术》以打造立体化农业科普传播模式为主线,在深耕传播农业科普期刊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内容再造,在传统传播中融入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通过一次策划、一次采集,进行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结合线上线下联动进行农业科普传播活动,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普传播的效果和立体化科普传播平台的影响力[6]。

在深挖农业技术科普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内容适合的传播渠道,将生产的短视频在微信、微赞、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上进行整合与多频道传播,使农业技术知识得到充分普及。

四、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实战锻炼,提升编辑队伍全媒体作战能力

全媒体背景下内容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本领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农村新技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培训交流、科研推动、实战训练等多种方式和措施,激励团队不断成长。

(一)参加培训

每年编辑全员参加编辑业务技能培训班,组织符合条件的编辑上“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新闻采编的相关内容,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促进编辑业务知识的巩固,挖掘新的编辑技能以应对多样化的编辑需求。

(二)开放式学习

通过召开“增强科普传播 助力乡村振兴”《农村新技术》媒体融合发展论证会,邀请从事媒体融合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媒体内容建设、目标用户画像、科普直播平台的选择、平台“吸粉”、新媒体人才培养等问题,共同为《农村新技术》把脉,让编辑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三)学术培养

编辑部积极鼓励并支持编辑深入学习钻研行业理论知识,鼓励编辑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形成了较好的学术氛围。

(四)课题式培训

编辑部通过申报各级研究课题,培养编辑课题申报、实施、研究及写作能力。通过项目实施,编辑走进乡村,贴近农民,践行“四力”,为提升办刊质量注入鲜活的力量。

媒体融合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提高了编辑团队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和跨媒体编辑能力,实现了团队转型[7]。新技能的提升加上原有的专业素养,充分彰显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既是纸刊文字编辑,也是新媒体的视频、音频编辑,还是直播间的编导、摄像、主播、技术支持、场控等,打造了一支跨媒体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为《农村新技术》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结语

高质量的内容和高效的传播是打造精品“三农”科普期刊高质量发展永恒的话题。面对新时代、新需求、新任务,传统农业科普期刊要增强使命担当,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自己的方向和特色,明确农业科普定位,主动设置议题,拓展创作方向和内容;要紧跟时代需求,满足读者需要,聚焦农业领域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让科普作品更贴近群众生活;要创新理念方式,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提高科普的趣味性,扩大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要注重团队建设,大力培养人才,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机制,激发科普创作的活力,发挥专业优势,为广大农民读者提供优质科普内容,提升阅读价值,从而提升农民读者的科学素质,实现媒体核心价值。

猜你喜欢

科普栏目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于栏目的要求
期刊问答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