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技术变革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历程

2022-01-16陆高峰

文化与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报刊广播中国共产党

陆高峰,陆 玥

早在创建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在国内外创办报刊、电台,或利用海外媒体、共产国际组织、进步国际友人,特别是进步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等进行党的政治主张、使命和革命斗争等对外宣传工作。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党在中央苏区的报刊出版系统受到破坏。在宣传印刷物资和设备受到严密封锁的长征时期,海外宣传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对外宣传渠道,对国内的宣传工作也是通过在海外发表文章、创办报刊等方式再传递到国内,以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曲线方式实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传播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最大限度“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建立新中国过程中,不仅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在军事、政治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各项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十分重视新的媒介技术和新的媒介形态在对外宣传中的应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外宣传工作形成了从传统图书、报刊,到通讯社、电报、广播和纪录片,再到电视、互联网、新媒体和媒介融合为主体的不同对外传播阶段。

一、建党前后以报刊、通讯社为主的对外传播阶段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对外传播工作可以追溯到党的初创时期,最早的传播手段主要依赖报刊、通讯社、电报和图书发行。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无线电报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普遍运用在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地区之间的远距离信息传播中。1871 年,上海设立了国内第一个有线电报局。1906 年国内最早的民间无线电通信启用。至1915 年,先后有丹麦、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5 个国家在上海设立了电报经营机构。此时,正值电报技术在全球快速发展,上海、天津、北京等主要城市也开通了国内外的电报业务,电报成了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对外传播专业机构是共产国际派驻到上海法租界的来华工作组于1920 年6 月创办的通讯社——中俄通讯社。该社主要任务之一是将国内重要的新闻翻译成俄文,通过电报的方式向苏俄报纸发送电讯稿件。这算是典型的担任“外宣”任务的国际宣传机构。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25 年6 月创办国民通讯社担负起对外传播职能,向国内报刊提供工人运动等稿件的同时,也向外国报刊提供稿件,“担负起对外传播工人起义信息的任务”[1]53。

中国共产党早期最直接的海外宣传方式是在海外创办报刊。这种海外报刊一方面起到在海外宣传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人士中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最早在海外创办的刊物是中共旅欧支部于1922 年8 月在巴黎创办的《少年》,该刊主要报道国外和部分国内的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的信息。1924 年2 月,《少年》改组为《赤光》,由周恩来任主编,邓小平参与编辑、油印和出版工作。

除了通过在海外创办报刊进行对外传播工作,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国内创办的一些报刊,也设法通过邮寄、设立分销处等方式向国外扩散,增加对国外的影响,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新成立的党中央委员会为了做好宣传和群众工作,专门创办了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该报1922 年9 月创办于上海,由蔡和森任主编,除了在上海等大中城市发行,在香港、巴黎、东京等地也设立了数十个分销处,读者“远及越南、日本、法国、德国等海外各地”[1]52。

二、新中国成立前以无线电台、广播为主的对外传播阶段

1928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专门设立了无线电通讯部门,负责筹建无线电台工作。1929年秋,通过购买无线电器材组装无线电收发机的方式,中共中央在上海福康里建立了第一座无线电台,不久又在香港九龙建立电台,开始了上海和香港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工作。中国共产党除了想方设法在上海和香港设立无线电台,为了联络方便,在苏区也设立了无线电台。1931 年11 月7 日,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在成立当天,就利用缴获的100W 大功率电台,开始无线电广播。该台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是CSR(CHINESE SOVIET RADIO),意为“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不仅国内的红色报刊刊发该电台播发的新闻,一些国外记者和报刊也收发该电台播发的电讯。

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开播第二天,“就播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英文稿。国外的一些报刊曾经抄收并登载过红色中华通讯社的对外英文广播稿”[2]228。解放后,刘少奇在一次谈话中也曾讲到红色中华通讯社无线电台的对外影响,认为国外记者对红色中华通讯社播发的新闻“非常注意,收到了就发新闻”[3]。

无线电传播具有跨越空间障碍的作用,红色中华通讯社电台播发的信息通过国外驻中国记者和中共中央设在上海等地的电台辗转传播到海外,在特殊条件下达到了一定的对外传播效果。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工作也开始进入无线电台播发阶段,但由于受设备条件限制,该无线电台当时只能采取文字形式对外传播。

红色中华通讯社无线电台曾因红军长征一度中断对外播发新闻。但是,红色中华通讯社随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不久,很快就在瓦窑堡(今子长县)恢复了无线电广播,由于缺少语音发射设备,此时的无线电广播主要为电报形式的文字广播。

1940 年春,中共中央开始在陕北成立广播委员会,利用从苏联带回的10KW 语音发射机筹建真正意义的无线电广播电台。经过反复调试,新开办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于1940 年12 月30 日试行对外广播。由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具备语音发射功能,所以它真正具备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广播”形态。该电台也是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1 年12 月3 日,该电台首次采用日语广播,主要目的是对侵华日军进行反战宣传。这也算是真正意义上利用外国人的语言和外国人能够接收的形式进行的对外广播。程曼丽教授认为,此举“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2]228,我国的对外传播也开始进入无线电语音广播阶段。

1943 年3 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因语音发射机电子元件损坏而不得不终止播音,维修后再次改成文字广播。次年在之前开通日语广播的基础上,又开通了英语文字广播,并向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等地播发新闻信息,实现了在国内利用外国文字向国外受众进行对外传播的目标。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等地可以接收到该台的无线电信号,将该台播发的部分信息抄录后,“在报纸、刊物上登载”[4]。

直至抗战胜利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才恢复语言广播。1947 年3 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出延安后改称陕北新华台。1947 年9 月,陕北新华台进一步加强了英语新闻广播,专门开办了英语新闻节目。

由于受到军事“围剿”和物资封锁等,无线电设备和配件紧缺导致无线电广播多次停播。无线电台和广播在开设后很长时间难以充分发挥对外传播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在国内外自办外文报刊,借助国外来华记者、国际友人等对外宣传仍然是重要的对外传播方式。其中,国外来华记者、国际友人在对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外来华人员中在国外较早公开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活动的是来自英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勃沙特(R. A. Bosshardt)。1936 年11 月,英国伦敦Hodder 和 Stoughton 出版社出版的The Restraining Hand: Captivity For Christ in China(《神灵之手》)一书记录了他被红军俘获后,跟随红军长征的经历。《神灵之手》被认为是第一部在国外出版,以英文形式报道红六军团长征途中转战滇、黔、川、鄂、湘等地经历的出版物,“比埃德加·斯诺1937 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还早一年”[5]。

1936 年6 月,经宋庆龄介绍,美国驻华记者斯诺(Edgar Snow)到延安等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将采写的报道文字和拍摄的图片在国外多家英文报刊发表。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有大批国外驻华记者、友人采取个人或集体采访团的形式到陕北采访,并在国外以报刊、广播或图书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纪录电影、通讯社、广播、报刊综合快速发展为主的对外传播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传播物资、技术条件和传播环境有了空前改善,广播、报刊、通讯社、新闻纪录电影等多种对外传播手段发展迅速,传播管理机构开始健全,对外传播事业进入综合快速发展时期。

尽管从1949 年起,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就开始拍摄《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等带有对外宣传意义的少量彩色纪录片。但是,中国人自主拍摄的对外宣传纪录片是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1953 年7 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成立。次年开始专门拍摄对外宣传的系列纪录片《今日中国》。这些纪录片采用英语等语种,“成为对外传播新中国的新渠道”[1]122。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正式从文字、图片、声音阶段进入影像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在国外建立分社,1952 年9 月,专门成立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为主的中国新闻社。到1952 年底,新华社已经在布拉格、莫斯科、平壤等地建立了5 个国外分社。随后在1956 年大幅度加强了新华社的对外传播力度,一年内就在国外建立了11 个分社[6]120。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后,跟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河北等地,先后更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和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 年12月5 日,正式改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真正承担起国内和国外广播任务。

1949 年11 月,在前期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广播事业局。该局为了做好对外广播工作,于1950 年4 月专门设立了对外广播管理机构——国际广播编辑部。由该部统筹负责对外广播稿件的组、编、播、译工作。编辑部下设针对华侨和日语、英语、朝鲜语等对外传播部门。

图书、报刊等传统对外传播手段也开始壮大并继续发挥作用。国际新闻局先后出版英文刊物《人民中国》(1950 年1 月创刊)、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1950 年5 月创办)、综合性对外传播杂志《人民画报》(1950 年7 月创办),1952 年1 月,又创办英文双月刊《中国建设》。1952 年7 月,国际新闻局改组为新中国第一个以对外传播为主的出版社——外文出版社。此时,报刊、图书的对外传播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以电视为主视听媒体的对外传播阶段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传播工具,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加之电视以无线电信号作为传输手段,特别适合作为远距离信息传播和宣传动员的工具。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在1936 年就开始正式播出节目,欧美国家在二战后开始普及电视。因为长期的国内反抗侵略和国内战争,经济发展滞后,中国直到1958 年才开始电视播出。

北京电视台被称为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于1958年5 月1 日试播,9 月2 日正式播出。该台正式播出后不久,就开始将部分反映国家重要事务和建设成就的电视节目配上俄文和英文寄到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交流。这种专供出国交流的电视片被称为“出国片”。1960 年中国专门成立了出国片小组——“出国片组”,此时对外传播开始进入电视时代。

1972 年,北京建立地面卫星站,我国电视节目开始通过卫星对外传播。1984 年,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先后设立专门的对外宣传部门。而后,专门进行对外宣传的电视节目、频道,如《英语新闻》(第一个对外外语电视节目,1986 年12月开播)、中央四套(第一个国际卫星电视频道,1992 年10 月开办)等先后设立和开播,并通过卫星信号向全球传播。1993 年,中国又通过与美国公司合作的方式在美国创办美洲东方卫星电视等海外电视传播机构。

在此阶段与电视同样属于视听媒体的新闻记录电影也有了快速发展,全国共有31 个电影制片厂生产新闻纪录电影[6]135。其中有一部分是对外传播新闻纪录片,担负起部分对外影像传播任务。

在电视起步阶段,广播、报刊仍然作为重要的对外传播载体。北京广播电台在1965 年已经使用20 多种语言对外广播,对外广播规模仅次于苏联、美国,居世界第三位。1978 年5 月1 日,北京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门担负对外广播任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自1980 年在东京建立第一个驻外记者站后,到1988 年又陆续在巴黎、华盛顿、曼谷、莫斯科等地建立16 个驻外记者站[6]165。

五、互联网对外传播阶段

1994 年4 月20 日,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次年12 月,较早接触互联网业务的《中国日报》的报纸网络版正式上网,成为“对外传播媒体上网运行的第一家”[1]203。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传播事业正式进入互联网对外传播阶段。随后中央电视台(CCTV,1996 年上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NR,1998 年上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1998 年上网)先后开通互联网网站。其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利用多种外文语音和文字进行信息传播,为国外受众提供在线阅读和收听服务。

1994 年新华社启动国内、国际、广域网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三网一库”工程,组建了北京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地的多条国际通信网络。1997 年11 月,新华社创建新华社网站,2000 年正式改名新华网,增设法文、西文、俄文等外文网页或频道进行对外传播。

1997 年1 月,专门承担对外宣传任务的中国网正式开通。中新社继在香港开设网站后,1999 年在北京开设中新网。2000 年7 月,人民日报社创建人民网,设立英文、日文等外文网页或频道。

进入互联网传播阶段后,我国一些对外传播机构除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利进行对外传播,通过广播、电视进行海外扩张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1996年,中央电视台通过租用国际卫星转发器、节目交换、签署落地协议等形式建立海外电视播出机构。2004 年和2005 年,国内部分电视台联合组建的长城(北美)和长城(亚洲)两个卫星电视平台先后开播。电视对外传播加快了在海外落地扩张的步伐。

1997 年,中国加大对外广播技术设备的投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使用卫星对外传输节目,先后与150 多家海外广播播出机构通过合作办台、代理建台和节目本土化等方式开展海外扩张合作[6]126。同时,通过开设网络电台的形式,开设了多个多语种境外网络电台。

六、移动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的对外传播阶段

2004 年在美国全国推广普及3G 商用网络后,移动新媒体开始快速发展。2004 年2 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脸书)创建;2005 年2 月,全球最大的社交视频网站YouTube(优兔)创建;2006 年3 月,欧美顶流微博客社交网站Twitter(推特)创建。国外发达国家进入了移动传播和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传播阶段。

由于网络和智能手机发展滞后,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移动新媒体最初的发展普及滞后了大约5 年。2009 年1 月,我国3G 移动通信技术才开始正式商用。2009 年8 月,国内社交媒体新浪微博正式上线。2011 年1 月,微信测试版开始上线。随着移动互联网上网速度的大幅提升,智能手机普及、智能应用的增加,我国信息传播才开始进入以移动应用为主的传播阶段。

2009 年9 月,《中国日报》开发的APP 登录苹果应用商店。2010 年1 月1 日和7 月1 日,新华社开办中国新华电视台(CNC,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和英文台先后通过卫星传输,面向全球用户播出,英文和中文视频信号已覆盖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随后,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于2016 年12 月31 日开始运营。该电视网络台开设了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多个外语频道。2017 年10 月,中国环球电视网融媒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在YouTube 开设的账号点击量突破3 亿,“视频观看总时长达3.7 亿分钟,居国内主流媒体首位”[7]。

在官方媒体不断拓展国际传播空间的情况下,我国创办的微信、抖音等商业新媒体和民间自媒体也纷纷进军国际市场。2012 年4 月,微信开始推出WeChat 进行国际市场的尝试,目前WeChat 注册用户突破1 亿[8]。与此同时,办公室小野、李子柒、滇西小哥等民间自媒体账号纷纷入驻海外自媒体平台,开辟民间对外传播的新市场。2017 年起,抖音海外版Tik Tok,先后在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开展业务,海外用户占目前用户总量的近20%[9],全球下载量已经突破20 亿次[10]。

在此阶段,我国对外传播形成了以新闻客户端、网络电视、国外社交媒体为主,运用影音、图文等多种手段,官方和民间多途径发展的新媒体融合渠道。

七、结语

媒介技术发展是推动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在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介融合进程日益加深加快的新的媒介环境下,党和国家如何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塑造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党和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问题。

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都是最大限度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党和国家对外传播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党和国家对外传播工作始终离不开对新的媒介技术和新的传播形态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利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增加对外传播效果的做法,给当前新的国际形势和媒介环境下进一步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报刊广播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百强报刊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