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支持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研究
2022-01-15沈柯苏晨予
沈柯 苏晨予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多次强调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受多方面因素限制,乡村教师计算机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以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出发点,结合实践经历,分析乡村教师计算机培训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套在线精准帮扶的教学模式,期望为乡村教师帮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计算机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02-0086-04
●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教育公平和教师素养越发受到各界重视,国家重点强调乡村教育发展。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根据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开启新征程,《计划》中明确指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因此,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贯彻政策的重要举措。
笔者在2021年对口支教河南省睢县某学校。河南省睢县经过三年脱贫攻坚共脱贫28412户、88953人,贫困发生率1.25%,于2019年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在该背景下,该县开展了面向教育的精准扶智。
本文基于2021年暑期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心手相连”支教活动,以睢县教师为研究主体,分析乡村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针对性地构建面向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帮扶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同类型乡村教师帮扶提供借鉴,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思路。
● 乡村教师计算机培训问题分析
1.传统模式下乡村教师培训问题
(1)需求不对标,培训效率低
根据帮扶对象的反馈,许多教师接受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后并无明显的收获感。究其原因,传统模式下的培训缺乏具有系统性、针对性的课程,所教授内容与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让教师觉得学习计算机实用性不高,消磨了学习兴趣。而产生懈怠的教师往往也不倾向于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中,体会不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于是对培训就更是敷衍了事,形成恶性循环。相关调研发现,大多数培训并没有在前期对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少数的调查也存在形式化问题,并没有针对教师的需求设计培训。处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地区的教师必然面临特殊的现实问题,如计算机应用水平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班级管理困难、家校合作矛盾等。[2]而培训未能做到对症下药,难以改变教师对计算机学习的态度,导致培训效率降低。可见,学习者分析是发挥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对于面向乡村教师的培训更是如此。
(2)培训方式刻板,缺乏灵活性
传统模式下的计算机培训往往采用線下讲授法授课,对教师的时间调度要求很高,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培训开展的难度,还衍生出一个新问题:参训教师人选不恰当。当前选拔参训教师的标准并没有明确严格的要求,因此随意选择的现象普遍。线下培训会损失一批学习动机强烈但受限于时空条件无法参与培训的教师。而许多参训动机不强或难以吸收消化培训内容的教师成为培训对象,造成“想去的去不了”和“想听的听不懂”等尴尬局面,导致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同样由于传统线下培训的上述局限性,培训难以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课程,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2.当地教师队伍现状
(1)年长教师占比较大
据调查,睢县中小学教师年龄层普遍偏大。其中,40岁及以上教师占比达60%左右,大专学历教师占比约达30%。睢县缺乏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队伍发展日益老龄化、停滞化。
(2)信息素养相对较低
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带来了衍生性问题,即由于年长教师接触信息化产品较晚,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也较差。同时,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校内配置的计算机设备大多落伍,存在诸多毛病,乡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也不如城市地区。在笔者团队深度访谈的12位教师中,超过半数的教师对Office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并不熟悉,其中对PowerPoint不熟悉的更是占到了83.34%(10例)。由此可见,在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相比城市地区的教师明显落后。
(3)教师时间安排难以协调
教师职业隐性工作时间长,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常常面临时间困境。[3]除了完成教书、备课、参加会议、教研活动、作业批改、家校交流、科研等学科教学与专业发展工作外,乡村教师还要配合学校控辍保学、准备上级检查所用的材料以及处理家庭事务等。[4]这些无关教学与专业发展的繁杂事项挤占了教师相当一部分的时间。
根据帮扶教师的反馈,在面对培训时,当地不少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学习的欲望,但迫于时间压力只能对各种培训望而却步。
● 模式构建
在线帮扶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时空限制,且能够更灵活、更便捷地调动资源。然而,相比线下教学,线上教学也需要面临诸多特有的问题,如教学节奏把控困难、过程性反馈收集困难、教学结果跟踪困难等。同时,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操作性问题,线下开展信息化教学帮扶时效果最明显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在线上帮扶时则难以充分发挥价值。
综合考虑传统模式下乡村教师培训问题、当地教师现状以及乡村在线教学的优缺点,扬长补短,并结合掌握学习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笔者构建出相对完整的在线支持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如下页图)。该模式由支教活动前、支教活动中、支教活动后三部分组成。
1.模式解释
(1)支教活动前的设计
针对前文所述当前乡村教师培训需求不对标的问题,支教活动前进行学习者分析是必要的。这里的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准备分析(主要指一般特征分析和初始能力分析)和学习动机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在此类帮扶中可行性与实用性都相对较差,因此可以适当取舍。进行完学习者分析后,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安排后发放课程预告。发放课程预告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提前做好准备,且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安排和自身已有知识储备来决定是否参与对应时间的课程。值得一提的是,线上教学时,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间,都应是可以在原本课程安排的基础上灵活调整的。最后,根据学习者和团队人数分配助教。设置助教可以有效解决线上课程教学结果跟踪困难的问题,除了跟进学习和增加沟通效率以外,助教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答疑和搜集反馈信息,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帮扶团队的课程质量。
(2)支教活动中的设计
这一模块针对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与传统教学相同,课前主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课堂则采用直播教学的形式,更有助于互动。建议选取带有直播回放功能的平台,也可以安排人员对直播进行录屏。课后通过问卷和助教跟进收集教学评价,结合评价和课堂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以改善第二天的教学。由于帮扶时间一般相对较短,这一环节应尽可能每天都执行,以缩短教学设计的周期,提升课程灵活性与针对性。另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少量的任务让学习者进行检索式练习,并通过助教进行练习反馈。同时,将课堂直播教学回放共享至教师群作为复习资料,也可供未来得及观看或看完直播的学习者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兼容式学习。直播回放也是支教活动后进行微课开发的重要参考。
(3)支教活动后的设计
在支教活动结束后,根据活动获得的反馈进行微课资源开发。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随着学习者的时间不断碎片化,微课的优势愈发凸显。当地的乡村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具备普遍性,因此,充分利用支教的实践经验制作微课资源可以扩大帮扶的广度。与直播回放视频资源相比,微课资源具有体量小、针对性强、更易于迭代更新与传播交流等特点,是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笔者团队将开发的微课资源上传至网络并以网站的形式整合,期望在未来可以发挥其价值,帮助到更多有相似需求的乡村教师。
2.基于模式的教学实施策略
笔者认为,面向乡村教师的帮扶培训课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针对性。如今,网络上教学资源丰富,教育部门也积极组织各种培训,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却仍然难以跟上改革步伐,原因之一便是这些资源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教学时,有必要进行针对性设计,笔者基于此模式提出以下几条教学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1)教学内容模块化
将内容模块化可以有效弥补在线直播教学时教学节奏把控困难的问题。模块由联系紧密的知识点组成,穿插形成性测验,且每一模块都设置总结性测验。穿插形成性测验的目的在于,计算机培训操作性强,通过形成性测验可以促使学习者动手操作,这些课堂上的合意困难可以干扰遗忘过程,巩固所学,并增加学习者的自信[5];安排总结性测验的主要目的是把控教学节奏,每个模块的知识讲授完成后,总结性测验可以帮助学习者检验自身学习情况,也可以帮助讲授者获取反馈,以决定何时推进教学。
(2)设计合适的支架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教学内容介于学习者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或他人指导下能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时教学效果最佳。这里的指导就是指搭建合适的支架。此模式下适用的支架主要有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建议支架等。在设计支架时,尤其要注意复杂问题的分解和学习引导,且只有在学习者必须通过指导才能解决问题时提供支架,不能为支架而支架,刻意、僵硬地追求教学理论的应用。[6]
(3)慢节奏教学
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普遍,由于客观生理因素限制,年长教师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放慢教学节奏十分重要。在笔者支教前期学习者分析时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支教过程收到的教学评价反馈中,“放慢教学节奏”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需求。
(4)注重培养学习者迁移能力
传统模式下的乡村教师计算机培训存在“培训无用论”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未能培养学习者的迁移能力。参与培训的教师教授各个学科,而培训内容则是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者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感到“培训无用”。因此,教学时要尤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例如,直接以某学科的内容为选材组织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应用层面的知识、设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练习作业等。
● 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即需求不对标、培训形式刻板、教师队伍老龄化、计算机水平低、时间难以协调等,并针对以上问题从支教活动前、中、后三个角度构建了在线的精准帮扶模式。当前,我国对面向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在线精准帮扶模式的探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也仅是基于一次实践探索得出的成果,由于研究范围的局限以及实践周期短,此模式效益的持久性犹未可知,结论可能缺乏一定的普适性。但本研究构建的模式可操作性强、针对性高,可直接指导类似的帮扶在线教学的实践。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在线教学逐渐成为常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与相关政策的重视,面向乡村教师在线帮扶的形式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希望本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张晓文,张旭.阻滞与突破: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路径选择[J].考试研究,2016(06):94-105.
[3]劉乔卉,裴淼.中小学教师的时间困境——基于T市中学教师的混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06):76-82.
[4]陈方雪.乡村教师工作时间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5]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认知天性[M].邓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2-63.
本文系江南大学校级大创资助项目“精准扶贫视角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微课开发与平台搭建”(项目编号:2021156Z)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