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工智能课堂的“热度”与“深度”
2022-01-15王云霄
王云霄
● 案例背景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人工智能教学列入必修1“数据与计算”中,并要求“通过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剖析,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巨大进步和应用潜力,认识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省级教学评审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必修1第五章第二、三两节的内容,即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影响。上课的学生已经完成该章第一节“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的学习,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发展历史有简单的了解,但缺乏对人工智能应用原理的了解和把握,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停留在生活中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上。所以,本节课的目标为:了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感受人工智能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能主动发现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并能从数据、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运用各种人工智能系统解决实际问题;能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新问题,理解负责任地研发人工智能、合乎规则地应用人工智能的必要性。
● 案例描述
1.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本课主题
教师播放介绍在三门中学所见所闻的视频,请学生找出其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感受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生活中的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应用的展示,引出外卖平台上的人工智能应用——送达时间的预测。学生反应非常强烈,学习兴趣浓厚。
2.介绍实践要求
展示外卖平台的数据及送达时间,提出要求: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找到数据间内在的联系,从而实现预测。同时,用额外的真实数据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引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概念。①介绍图1示例中所使用的训练数据及测试模型性能所使用的测试数据;②介绍BP神经网络模型;③演示训练及预测的过程,解释隐藏层层数、神经元数量等超参数的含义。
3.人工智能应用挑战赛
师:请大家利用现有的数据和算法模型,对外卖送达时间进行预测和模型评估,看谁的预测结果最优。(在学习资料中提供技術支持:从DataFrame中获取特定列数据的操作方法)
学生经过操作尝试训练后纷纷得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生1:我修改了训练次数max_iter为500次,预测时间平均误差缩小到3.77min(如下页图2)。
师:我们可以从训练过程看到,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模型拟合条件与结果的误差也在缩小,所以增加训练次数确实可以减少误差。
生2:我修改了隐藏层神经元数量为(5,2),预测平均误差缩小到3.18min(如图3)。
师:嗯,这位同学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修改算法模型也可以有效提高预测的精准度。
生3:我修改了训练数据,增加了“销量”列作为训练数据,预测平均误差达到了2.3min(如图4)。
师:非常不错,当算法模型遇到瓶颈时,也可以从数据的角度去优化。通过优化过程可以发现,模型预测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每提高一点都是极其不易的,如今很多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过程都是如此。
经过若干位学生的优化后,教师请几位学生谈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预测性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经过讨论总结,得出结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和数据。
4.回归概念
从外卖时间预测需要特定的模型和数据,引出当今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领域人工智能的特点:依赖于领域知识和数据。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身边的哪些人工智能应用属于领域人工智能?
生:人脸识别、车牌识别、Siri语音识别……
教师引导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专业性强,但能力依赖于领域知识和数据,无法迁移。
5.自主探究
师:大家已经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请结合课本介绍和文字影音资料,对比DeepMindAI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总结这两种人工智能应用的特点。
学生自由观看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总结分享:DeepMindAI掌握的是学习的能力,不需要教会他规则,能自我学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虽然灵活、稳定,但需要人的参与。
师:很好,同学们都提到了这两种人工智能特点的关键词,DeepMindAI,即跨领域人工智能,更专注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即混合增强智能,则是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人工智能系统。板书总结展示三种智能应用的对比。
6.实践体验—和机器一起协作
师:请大家通过“手绘涂鸦生成人脸”平台,体验混合增强智能的特点,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展示运用不同的笔画绘制生成的不同人脸(如图5),分享观点:寻找嫌疑犯、影视创作……
7.小组研讨
师:从刚才的实践体验可以发现,人与机器的协同工作是今后深入应用的方向之一。我们现在处于领域人工智能和混合增强智能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时代。请大家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结合学案中的文字材料,分小组讨论——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每个小组任选一个子问题进行讨论。
(1)从外卖平台到打车APP,这些人工智能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或影响?
(2)哪些工作容易或正在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擅长什么?而我们又有何优势?
(3)从社会、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配送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何利弊?
生:提高了生活舒适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需要被监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要点提炼并板书:①改善社会生活;②促进经济发展;③引发社会担忧;④人类是“智能回路”的总开关。
8.小结评价,布置作业
笔者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总结本课涉及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与数据、算法和计算的关系,在感受人工智能为生活、工作带来的便捷、效率的同时,也要看到它附带的风险和担忧,但整体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填写课堂学习情况自评和互评,学生在填写过程中自我反思,笔者也对学生本节课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了反馈。
课后作业:结合课堂所学,你对外卖预测的人工智能应用有无改进或拓展的想法?请通过网络检索,尝试设计或动手实现你的想法,并阐述它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原理以及应用前景。
● 案例分析
人工智能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在高中阶段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受限于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相关的概念及基础知识。如何既能使学生从数据与计算的角度掌握人工智能的本质,从而感受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能使学生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这一崭新的情境中,系统地了解数据与计算的作用与意义,更能使学生在不断感知、应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增强信息意识,在剖析、理解典型人工智能系统的过程中发展计算思维,这一问题对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课采用典型人工智能案例“BP神经网络预测外卖送达时间”作为突破口,以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各个应用的区别与联系,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分类。同时,通过对已深入了解学习的案例进行辨析,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取材生活,激发兴趣。在课堂引入时,没有采用让学生分享,或教师介绍的形式,而是采用一段记录教师一天行程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看到、感受到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意识到已经有大量的信息系统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以高兴趣的状态进入接下来对人工智能应用、分类的学习。
(2)兼顾高中人工智能课堂的“热度”与“深度”。传统的高中人工智能课堂依旧采用“人脸识别”“Siri语音识别”“在线翻译”等应用层面的“体验活动”,没有详细介绍人工智能应用的工作原理和过程,与小学、初中的人工智能课堂并无太大差别,课堂空有“热度”,但与高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水平不匹配。为避免机械地陈述教材文本、只有案例体验没有原理讲解等问题,笔者在介绍概念之前,利用“搭建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外卖送达实践”这一案例,进行“人工智能挑战赛”。选择的案例来源于生活,学生不需要花额外的精力去理解案例背景,且有一定的探究兴趣,具有一定的“热度”。该案例的实现原理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介绍,初步理解BP神经网络训练、评估的过程,让学生能从数据、计算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的智能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有助于理解领域人工智能“依赖于领域知识和数据”这一概念。
(3)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正确认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储备,注重深度学习。让学生自行探究尝试提升神经网络预测外卖送达实践的模型性能,自行整理学习资料内容,针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探索问题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获得了新的知识技能。
(4)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活动、讨论环节都源自学生所关注、所思考的又对其自身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因此在问题探究、话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5)在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同时,体现学科大概念的设计理念。以人工智能学习为载体,使学生能借助智能数据处理这一新型的计算模式,用发展的眼光去学习数据与计算,能从数据、计算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的智能行為,以适应信息科技的新发展。
● 案例反思
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在正式上课时总会有遗憾的地方,也正是有这样的遗憾,才能督促教师更好地反思、完善、进步。①由于课堂搬到了舞台上,学生稍微有些紧张,所以小组间的相互协作、讨论稍有欠缺。②由于学生自主探究资料的准备不够充分,简洁、直观的图表资料欠缺,视频的冗余信息也较多,所以大部分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观看视频资料,阅读大量的文字材料,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率,导致最后的课堂完成度不够。③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没有列出较为详细的问题提纲,导致学生在思考讨论、总结回答时,思维过于发散,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观点。尽管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有意识地按照“改善生活”“社会发展”“引发担忧”等角度进行了总结整理,但学生的重复讨论、回答还是耗费了不少课堂时间,导致没有时间进行更有效的讨论。
新教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在教学设计、案例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能力水平,正视学生的知识储备,既不可盲目拔高教学目标,也不能以“太难了,学生能力肯定不够”为借口实施“纯体验”的教学。事实证明,经过教师生活化、形象化的人工智能案例原理探究,学生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看似遥不可及的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这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