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2022-01-15黄丽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双师型双师

黄丽燕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培养出一批专业基础扎实、高素质、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最突出的特征是人才培养方向——应用型。因此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及资源配置等层面,高校会积极将力量和资源聚焦到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特别在师资力量建设的层面上,双师型教师能够契合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能够将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充分地、完整地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虽然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然而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却忽视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而为切实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双师型教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出发。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内涵

根据概念类型,我们可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划分为应用研究型高校、应用教学型高校、教学服务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等。在概念界定范围上,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高校的基本区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拥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还需要拥有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如果学术能力较高,其所拥有的应用能力也会相对较高。所以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应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的层面上,提高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及研究成果应用质量。通常来讲,应用型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基本区别在于发挥决定作用的属性、教师素质、培养目标、成果转化及学术转化周期有所不同,而在某种程度上学术性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基本属性。而应用性与学术性,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属性。在培养目标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方向普遍集中在学术型人才培养上,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方向则聚焦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由于应用型高校在本质属性上与普通高校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是拥有较高学术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人才。而在经济新形态背景下,社会发展与时代精神要求高校以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先导,输出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兴起与出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重要趋势。

2.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素养

双师型教师是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呼声。然而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层面上,如何界定“双师”,则成为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抓手。现阶段,我国部分学者和专家普遍将双师型教师划分双职称型教师、双素质型教师两种。其中双职称主要指教师在获得本职职称外,还需要获得另一种职称。而双素质则要求教师在拥有教学素质外,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素质或专业素质。而在教育实践中,部分应用型高校则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拥有相应的应用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合格教师。其一,从职业资格与技术职务的角度来分析,如果高校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资格或技术职务的话,可以称为双师型教师;其二,从教师参与的项目研究的角度出发,需要判断教师的研究成果是否被企业运用,并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而在教师素质的层面上,我们可根据教师的具体类别,确定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譬如社科类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及组织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学术基础;技术类教师应拥有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实习、实训、授课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驱动机制和现实困境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内涵及双师型教师素质定义能够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应用技能及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较高的学术素质。因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应用性与学术性。所以在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教师的学术性,强调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率,关注教师学术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双提升。因此相较于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素养必须涵盖“学术性”。

1.驱动机制

首先,强化保障体系与完善培养路径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重要举措。通常来讲,师资质量决定着高校的育人水平。科学的培养体系能够更充分优化教师的发展、培训及成长体系,确保教师能够结合科研特征与教学实际,释放自身的发展潜能。而构建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制度、资金等层面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使教师的素质培养得到支持和保障。其次,强化保障和完善培养体系是应用型高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的重要手段。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本质属性与办学特色,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进程,提高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程度,从而为高校培养出更多契合时代发展诉求的优秀人才。在教师素质培养的层面上,高校要想培养出拥有创新性、高水平、具备应用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加强企业和学校在科研、项目、人员及场地等层面上的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获得成长和提升,才能切实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及应用能力。最后,强化保障与培养路径是我国应用型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和重点。现阶段,我国应用型高校在培养模式、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及专业设置等层面上,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而传统的需求侧改革却无法满足学校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通过强化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机制与培养体系实现供给侧改革,能够切实地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的发展质量与效率。即从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培训策略与保障机制的角度出发,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质量。

2.现实困境

将教师素质培养体系与保障机制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驱动机制,能够培养出切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诉求的优秀教师,能够使高校在供给侧改革与校企合作的层面上获得发展和成长。然而在教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首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专业设置和本校特色,循序渐进地制定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应用型高校普遍以教师培训为主,忽视宏观性、长期性的教师培训规划,致使教师培训缺乏支撑。而在建构培训体系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忽视学术性在教师素质培养中的比重,进而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其次,忽视企业的主体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企业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两者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协作,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加快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使教师的“学术力量”转化为“应用力量”。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导致教师素质培养工作集中在高校培训的层面上,忽视了企业在教师培养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而导致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削弱了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最后是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能够发现,保障机制与培训体系是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驱动机制,然而在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忽视对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导致教师在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严重影响到教师素质培养体系的架构与应用质量。特别在制度与资金等层面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构建出较为完善、较为科学的保障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素质不仅包括“应用技能”“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教学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拥有较高的研究成果转化能力,能够将学术能力转变为应用能力,使高校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而结合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的驱动机制及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从驱动机制的角度出发,切实解决应用型高校在教师素质培养中所遇到的现实困境,更好地推动教师的健康发展。

1.构建教师素质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切合应用型高校发展诉求的教师培养规划,结合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1)制定“校地融合”的素质培养规划,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虽然高校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但在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层面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而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成果转化率,就需要结合地方与高校的优势,实现“校地资源”的互补与融合。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提升教师成果转化率的培训机制,使教师利用充足的地方资源,提高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提高项目研究成果在企业经济建设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2)挖掘潜能、补齐短板。借助周期性教师培训机制和制度,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切实提高教师对行业发展、技术研发及应用的敏感度与感知力。高校应构建出富有周期性特征的培训机制,使教师在技术培训、专业培训、理论培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而言之,高校在周期性培训机制制定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培训内容与前沿科技的契合性,要帮助高校教师及时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行业动态。

2.发挥企业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选择拥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现代企业,共同构建出“多方互动”的育人格局,使教师素质培养更契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高校应将教师的职业发展、专业成长与企业研修融合起来。确保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与生产运营的经验。与此同时,高校、企业、教师三方应构建教师素养培养协议,并将其作为教师提拔重用、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其次,提高企业在教师科研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切实增强教师的素质培养水平。高校应鼓励教师将课题、任务带到企业中进行。并通过构建教师团队的方式与现代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合作。以任务为抓手,以设备共用、师资互用、校企融合等形式,使教师切实地深入到企业的经营生产中,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教师获得最前沿的生产研发与行业动态,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促成教师“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其“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

3.构建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机制

通常来讲,培养体系与保障机制是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驱动机制。两者虽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从属关系,但两者却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成为教师素养培养的主体。如果忽视保障机制在教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将导致培养体系缺乏动力来源与力量支撑。因此将保障机制作为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鲜明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保障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应增加教师经费,提高教师待遇。通过与校企合作构建实验中心、实训基地的方式,从多个渠道申请项目经费,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财政力量。而在待遇扶持上,高校应根据教师的成长幅度、素质提升目标及培训难度,制定动态化的薪资扶持机制。其次,应通过政策激励与简政放权的方式,构建制度保障机制。譬如赋予二级学院自主权,将教师素质培养的落脚点交给二级学院,从而在绩效分配、编制补贴、岗位设置等层面,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素质培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开通绿色通道,激活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譬如在职称评定、专利指标的考核与评审的层面上,降低相应的限制性要求,能够调动更多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自主性。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性质、内容及方向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特征,导致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更加关注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社会经验积累及专业技能应用等层面的素质。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通过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与保障机制,提升教师的各项素质,以此推动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双师型双师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