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超越及其现实意蕴

2022-01-15王萌荻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逻辑马克思资本

王萌荻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 200082)

一、资本逻辑的本质规定性

在社会生产体系中,“资本”作为增值价值的价值,马克思论述道:“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①“逻辑”被视为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是事物存在所具有的本体性特征。资本逻辑是资本不断追求自身增值运动的规律。资本逻辑的语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由于宏观上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手段,资本盲目增殖的本性得以放大,毫不掩饰地把无限地占有剩余价值作为自身的目的。资本日益成为宰制现代生活的内在依据和规律。

1.资本逻辑的产生与运行

(1)商品——资本逻辑起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过程中,商品生产成为现实生活的合理前提。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于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还在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这使劳动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成为主体,成为物质生产的直接目的,而工人只是生产商品的附庸,生产商品的目的也不是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而是获取商品中所含有的劳动价值,表现为对货币的追逐,隐藏着资本逻辑的开端。

(2)货币资本化——资本逻辑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货币伴随着剩余价值的产生转化为了资本。货币资本化的高度还原了资本逻辑的内在机制,体现资本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无论是在海外的暴力殖民、抢夺资源,黑奴贸易,还是在国内的圈地、推行国债、设立保护关税的措施,这些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基本办法,一方面将生产者驱离生产资料造成其无法依靠土地生存,达成“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③的目的。另一方面,资本原始积累伴随着大量劳动者告别土地,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货币真正转化为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资本,为货币的资本化创造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资本循环——资本逻辑的运动方式。资本逻辑的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本性决定它绝不会希望资本增殖过程受到限制,资本家必然想方设法,扩大资本规模不断地自我运动,产生剩余价值之后投入到进一步的生产流通,实现资本的职能形式的循环转换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的效果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劳动的过程沦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工具,整个产业资本循环过程被纳入资本自我增值的过程,这个动态过程资中本逻辑背后的贪婪性一览无余。

2.资本逻辑的内涵中的扩张意志

(1)资本逻辑表现为雇佣关系下对劳动力商品的占有和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合法地获取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权与支配权,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建立了与雇佣工人的看似平等实则不平等地位,劳动者成为了服从和服务于资本逻辑主导的生产体系中的一环。工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工资回报,长期处于一种“等价交换”掩盖下的被剥削状态,当下的剥削不再为生产的功能服务,只是成为工具,这是资本逻辑宰制工人的重要表现。

(2)资本逻辑表现为全行业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分配。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工资等价交换的掩盖下确立了资本家对生产出的商品的所有权。凭借着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占有,整个资产阶级掌握着资本成为剥削工人的人格化力量,极其自然地侵占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并通过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不同的收入形式,全行业的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予以分配。

二、资本逻辑本质的三层维度

1.资本的增殖逻辑。从时间上看,资本的增殖逻辑生产的剩余价值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像滚雪球一般实现量的积累,在运动中实现量的积累。在时间维度上资本依照其本性是自行增殖的,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不同形式寻求着保存和增殖增大,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深刻的阶级关系,也容纳着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这也正反映了资本增殖的两大特征:一方面,资本增值逻辑是社会制度的反映,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体现了社会性。另一方面是资本自行增殖的价值,反映出资本逻辑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动态性。

2.资本扩张逻辑。从空间上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扩张就是资本逻辑作用的结果。国内市场的日渐饱和以及雇佣劳动成本的提升使资本不得不寻找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资本逻辑的理性化,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终极目的,科技的力量不断加快资本的工具更新,推动着资本以更快的方式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资本在空间上的扩张性并不是温和的,在世界上“企图用暴力清除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④,资本扩张就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资本的奴役和辖制,以征服的姿态和手段,造成对其他主权国家正当利益的侵害。

3.资本的物化逻辑。劳动本应该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大机器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只是机械性地谋生的手段,工人因被资本不断榨取而陷入越发贫穷的境地中,工人成为替他人服务、受他人支配、处于他人强迫和压制之下的生存状态。资本是贪婪的,人本应该在劳动中以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生产的目的也应该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的,但在资本逻辑下资本逐利成为本能、增殖本身成了目的。资本无情剥离、统摄了人的生存逻辑,人与人的关系异化,背离了追求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资本逻辑的困境与超越

1.资本逻辑的困境

(1)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无序性与市场缺乏强有力的调整手段之间的矛盾,不良竞争和生产盲目扩大与民众的购买能力之间的失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此密不可分。资本的本性在市场中展露无遗,而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生产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而产生无组织性的后果,所造成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难以摆脱的梦魇。

(2)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褪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光,效率迷恋、竞争加剧与资本逻辑相伴相生,而这必然强化对工人的经济上和生理上的压迫,还有加剧环境恶化的程度。环境恶化引发的生态危机下资源短缺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降低;而全球对生态问题的干预措施,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资本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3)人性的异化是资本逻辑对生活逻辑空间的挤压。生活逻辑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应然逻辑,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资本逻辑使得人类的劳动成为了维持自己生存的方式。异化的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人的逻辑面临自主性的丧失、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冷漠、个性的张扬受到压抑、忽视个人价值,在实践中达成实现自我的目标遥不可及。人的生活逻辑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这是资本逻辑统辖下的内在矛盾造成的人的自我实现困境。

2.资本逻辑的超越。

以现实性的立场分析资本逻辑统辖的社会弊病,以唯物史观建构超越资本实践理路,马克思主义以切实可行的路径来寻求人的解放之道。

(1)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在于资本本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蕴含着变革的力量,“资本扩张悖论”中资本的性质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又酝酿着无序扩张的后果和限制。社会化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之间发生对抗性矛盾,资本所造就的生产力在原有的资本关系框架中也已经到了无法继续容纳的地步,自我否定与超越的导线就隐藏在资本逻辑之中。掌握着工业先进技术的工人阶级,是工业时代孕育而生的实践者,是时代变革与推动创新的伟岸力量,是时刻为社会主义准备着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阶级。资本的全球扩张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准备着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着社会主义的因素。

(2)共产主义是超越资本逻辑、回归理性的现实途径。一方面,共产主义蕴含着实现每个人自由的价值追求,寄托着关于追求人的解放的伦理实践。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与劳动关系应该在实践中实现统一,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应然情感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依托着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先进阶级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变革资本逻辑的阶级秩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基础。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革命运动正是马克思构建的以改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方式,这种否定性的变革运动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质。

四、中国道路超越资本逻辑的实践维度

中国始终坚持以开阔的胸怀纳鉴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用辩证态度吸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先进经验,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对资本逻辑的再研究是中国当代现代性问题分析的重要视角,对于站稳中国立场、对抗各类衍生风险具有普遍价值,对于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东西话语博弈中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4 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化道路超越资本逻辑的实践维度:

1.坚持思想定向,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中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端正思想生态,辩证地看待资本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厘清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重点在于资本社会属性掩盖的人与人剥削关系的深度透析,在于资本造成的社会弊病、人性异化的深刻批判,同时资本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高效手段。当前阶段的国情我们需要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来建设社会主义,还需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当前的任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旗帜,保持思想定力、理性地对待资本、建构制度驾驭资本,资本回归理性,实现生产中人的逻辑的真正回归。

2.完善组织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方面,经济工作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挑战。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在党的领导下,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的态度防范资本逻辑在经济领域的可能性风险,是化危为机的关键一环。另一方面,超越资本逻辑,防范化解经济风险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是在生产力状态与西方发展相较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的同时也无法完全避免资本的本性所带来的经济矛盾和利益分歧。这就对如何从法律和制度上导控资本,如何进一步驾驭资本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党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经济领域把握节奏和力度,发挥稳增长和防风险的作用,以国家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治理构建高水平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亦是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以市场为手段,提供载体保留合理化区间,规范资本使其理性地运行。坚持发挥公有制的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在生产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前提下,以制度建设防范化解金融资本可能性风险,发挥党委在经济建设中管理经营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力量,使资本的运行得以管控有力。总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在于使资本处于应有的位置,在制度层面做好金融市场的评估工作,利用市场、鉴纳资本、引导预期,不断提高资本运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规范化、法治化程度。

4.坚持人民原则,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价值取向。党和国家从资本服务人民、制度保障人民的高度,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坚持人民原则,制度上保障了以人民为本。这一经济体制坚持市场经济要求,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关照资本原则,明确了资本原则在合理区间内的运用性质和目的,平衡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使资本成为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所秉承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回应和解决新时代人民现实诉求的有效民主。人民的幸福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趋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实现手段,也为实现资本逻辑与人的生活逻辑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

资本逻辑的内在规定性是一种物的逻辑,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人类的生活被异化和宰制。而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重在审视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类自由而全面的解放是贯穿其中的价值追求。中国的制度优势使社会能够理性地对待资本并有效地驾驭资本,寻找到的超越资本逻辑的实践路径也将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不断扩展和完善。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2.

于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1.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7.

猜你喜欢

逻辑马克思资本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创新的逻辑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资本策局变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