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
2022-01-15王悦
王悦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217)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并要求高校强化思政公共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这充分说明了高校思政公共课程由理论教学主导转向社会实践方向发展,转变了思政课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观念,形成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趋势。长春财经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也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反过来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加优秀、实践能力更强的毕业生。下面结合学校实际,重点阐述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并提出改革优化路径。
一、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逐步明晰思想认识,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伴随着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的出台及国家、省市重要教育会议的不断强调和重申,学校相继开展多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形式,并且陆续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实施办法和方法;从顶层设计到贯彻执行层面全方位地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国家政策和文件精神。
2.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基本可分为3 类,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尽管其名称或分类各不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从多维度、多角度去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在各种实践教学模式中不断探索,达到预期效果。
3.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有所提高。学校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更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国家、省市地方社会形势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效果。
二、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认清开展思政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想当然地认为思政课是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只需按部就班根据书本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就可,并不考虑教学效果明显与否,这也就导致其更加不能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钻研和改进方面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2.实践教学形式不够。如上所述,学校虽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设模式也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利用召开研讨会、多媒体视频播放、参观实践基地和假期三下乡等形式。因此,思政实践课教学的模式、形式和内容的继续探索和开辟迫在眉睫。
3.学生覆盖面不够。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投入度是不均衡的,相对活泼、积极的学生主动性较强,参与机会相对较多,而相对内向的学生因为主动性不够就可能会成为“陪衬”。特别是社会教学实践活动,虽然学校和教师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但是学生群体庞大和教师数量有限的矛盾,出现的情况是参加的学生大多都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仍然有很多学生敷衍了事,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4.学校组织协调不够。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各职能部门在每个学期,每个假期都要安排“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完全可以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寓教于无形。但是,思政实践教学基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职教师担任,而以上活动由职能部门分管,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和联结,不能够有机结合到一起,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机械性重复,学生参与度进一步降低。
三、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1.科学划分思政课实践课堂。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将思政课实践育人划分成3 个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其中,“第一课堂”是指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第二课堂”是指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各类竞赛和活动,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创新项目研究、学生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专业社团(工作室、工作坊)实践活动等;“第三课堂”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思想与方法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各院(部)坚持德育为首,在实践“三个课堂”上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性活动,实现“三个课堂一体化”,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学生为本,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思政课各项实践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尊重和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地位,不断激发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围绕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优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3个课堂思政实践内容体系,建立并完善“一个统筹、三个延伸、四个保障”的工作机制“,一个统筹”即加强统筹协调,“三个延伸”即教师指导、实践内容、实践场所等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四个保障”即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条件保障,努力做到3 个课堂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专业化水平。学校要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知识运用相关能力,以此来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校还需定期组派教师外出学习,亲身投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实际,研究社会热点,凝练社会经验,探索实践教学规律与特点,这样才能使思政教师本身不断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引导学生把握社会实际情况更加准确。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思政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包括:组织开展有关研讨交流活动,举办教师思政实践教学大赛等。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升教师从事思政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在教学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职务晋升等过程中突出教师思政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同时,完善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加大实践场所、仪器设备对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思政实践活动的开放力度。
4.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根据学校总体方案、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将第二、第三课堂思政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各院部应创造教学载体、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路径,使师生更新思想观念,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政课堂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主动意识,以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其次是加强师生对话,充分突出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原则,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空间;再次是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兴趣爱好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发展。
5.推进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结合学校实践以及时代特色与青年学生特点,学校整合有关资源、载体和渠道,在着力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室等平台基础上,完善思政课实践教育平台,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学校可结合现有专业特点,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校内外第一、二、三课堂管理,努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首创特色产业学院办学体制,依托金恒学院、华为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春雪学院、吉广传媒学院、国融兴华税务学院、吉林创一律师实务学院、农信学院、金蝶学院、新道创新创业学院等10 个特色产业学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120 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有自信、有道德、有爱国情怀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一、二、三课堂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育人的养成教育。
6.全面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相对于其他实践活动而言,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周期更长,学生可以进行分工合作,达到步调一致。学校应坚持实践先行,将教育教学和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分类、分层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受思政教育,并教育和引导学生将劳动实践作为个人成长的阶梯。一是学校继续出台相关政策让学生能够广泛深入参与到社会调查中,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融合。二是敦促教师在思政社会实践调查中根据社会热点话题选择合适的调查主题,做出一定的方向引导,让学生能够始终在思政实践教学目标下开展调查活动。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群体庞大和教师数量有限的客观矛盾,又能够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其中,强化团队合作精神。
7.精心组织大学生第三课堂活动,强化思政育人功能。坚持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开展专业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发,充分调动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活动指导和项目落实。采取点面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变化”的立项方式,年均至少组织开展、参加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 项,参加志愿服务学生数万人以上。继续组织扶贫济困助学、普法宣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进社区”、岗位见习等活动,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组建“大学生普法宣讲团”“大学生筑梦实践乡村调研服务团”等实践服务团队和一大批社会实践基地;继续组织开展“返家乡”“熄光行动”“一铲而光”“晚霞生辉”“四点半课堂”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参加“西部计划”“杨帆计划”、长春国际马拉松、全国徒步大会、纪念空军成立70 周年航空开放日等志愿服务活动,真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8.营造工作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和联合协作。强化学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舆论引导,加强对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交流和研讨,及时总结推广育人成果,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创新创业学院联动,切实把思政课实践育人要求落到实处。各院部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统筹安排,做好“三个课堂”思政育人各项工作。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将思政育人贯穿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部门加强横向联合,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测评,在学工部门开设的多项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课理论课的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中心,设专职人员全面负责与各部门、各学院沟通联系,同时也负责制定、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通过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明确人员分工,细化各项流程,达到科学有序、各司其职就能解决目前操作程序上出现的问题,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精心组织“三个课堂”思政育人活动,全面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以此来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最终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优秀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