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的“鱼”情雅趣

2022-01-15朱振东

中国水产 2021年12期
关键词:鲍鱼河豚养鱼

文/朱振东

大文豪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他一生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生活历尽磨难。但他乐观豁达、笑对人生,品味生活、笔耕不辍,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一生嗜鱼、赞鱼,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的“鱼”情雅趣,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

一、苏轼喜食鱼

(一)苏轼对武昌鱼的偏爱

武昌鱼俗称鳊鱼,古称“缩项编”,又称“缩项仙人”。苏东坡《鳊鱼》诗云:“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诗中开头二句写景赏物——旭日东升照江水,游鱼嬉戏似玉瓶,让人不禁对武昌鱼兴趣盎然。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因遭诬告后受贬,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因黄州盛产武昌鱼,五年的谪居生活使苏东坡领略了当地的风情与食俗。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大受对苏东坡以诚相待,武昌市(今鄂州)太守朱寿昌也常送酒菜给他。闲情逸趣时,他常穿草鞋出门,或雇一叶小舟去对岸看看川籍好友王齐愈,遇到暴风雨就停留几天;或到樊口潘丙的酒店,品尝美味的鱼和酒;或泛舟于江面钓鳊野饮,陪渔夫度过一天。在这些日常交际活动的膳食中,武昌鱼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下酒菜。诗人在享用“缩项仙人”带来的腴美口感和友人相聚带来的情趣欢快之余,也会偶然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伤感油然而生。《鳊鱼》后四句便是作者借用了唐代杜甫《解闷》一诗中,诗人孟浩然长期隐居不仕,垂钓缩项鳊的典故,诉说“我今重复你命运”的悲剧,故而停筷不食泪纵横。

(二)苏轼对河豚的偏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名为《惠崇春江晓景》,是苏东坡为北宋初期九大名僧之一惠崇和尚的名画《春江晓景》所题。这首朗朗上口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芦芽、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河豚是河鲀的别称,也是一种有江海洄游习性的底栖鱼类,其肉质鲜美堪称一绝,但其卵巢、肝脏、肾脏、眼睛和血液中却有剧毒,自古以来就有“舍命吃河豚”的说法。农历阳春三月,万木竞秀,一片生机,此时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繁衍生殖的季节,也是捕捞河豚的最好时机。从这短短二十八字的诗文可以看出,苏东坡对河豚是颇有研究的。不仅如此,在《物类相感志》中,他还记述了河豚的吃法:“凡煮河豚,同荆芥同煮五七沸,换水则无毒。”正因如此,他常常品尝河豚美味,当友人曾问食之其味若何?东坡居士就十分开心地赞曰“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三)苏轼对鮰鱼的偏爱

《戏作鮰鱼一绝》是苏东坡在金陵品尝了鮰鱼这一珍品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宿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鮰鱼,学名长吻鮠,与河豚、鲥鱼、刀鱼合称“长江四鲜”。石首鱼是我国几种海产经济鱼类的类称,分为大黄鱼、小黄鱼等。此诗大意是鮰鱼像粉红的石首鱼,但没有骨刺;像雪白的河豚却并无毒;请稍个口信给天公与河伯,何妨也给鮰鱼长上像水晶那样透明的鳞片呢!

(四)苏轼对鲍鱼的偏爱

《鳆鱼行》是一首描写海产珍品的诗,是苏东坡在登州留下的诗文中最长的一首。鳆鱼即石决明,俗称鲍鱼,是一种海产贝类珍品,栖息于海岸潮流畅通、海藻丛生的岩礁间,肉质以夏季出产更佳。全诗七言三十六句,首先是写王莽和曹操二雄嗜鲍鱼的故事;其二的“一枚何啻千金直”写出了长岛砣矶远离大陆交通阻隔,所产鲍鱼十分昂贵,也由此引来了渔民贪捕与贩卖;其三中的“君不闻,蓬莱阁下驼棋岛,八月边风备胡獠。舶船跋浪鼋(yuán)鼍(tuó)震,长镵(chán)铲处崖谷倒。”写了鲍鱼捕捞季节的惊险情景,道出了鲍鱼采捕手段的复杂与困难,以及采捕季节的限制等;其四描述的“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中都贵人珍此味,糟浥油藏能远致。”写出了鲍鱼食用价值和加工、制作、收藏的方法等;其五有云“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写出了鲍鱼作为名贵中药材的食疗作用,可治高血压和眼疾。

(五)苏轼独创“水煮鱼”

苏东坡在黄州时,曾写有《煮鱼法》一文,“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文中所讲为“东坡五柳鱼”,又称东坡鱼,在四川眉山一带被称之为“水煮鱼”,具体做法是:净鱼,用刀在鱼肋两边各轻划五刀后,入沸水锅文火煮,煮时加姜、葱、桔皮等,起锅时入盐。鱼汤酽而白,鱼肉而嫩。

二、苏东坡的鱼水之情

苏东坡的鱼水之情是缠绵缱绻的。在任徐州太守期间,写下《永遇乐》一诗。词云:“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皎洁的月光下,河塘的鱼情、荷趣、宁静之景跃然纸上。苏东坡的“鱼情”“鱼趣”还体现在他垂钓、捕捞、养殖、放流等方面。

(一)苏东坡爱好垂钓

相传,浙江省桐庐县西南严陵山西的七里濑,是唐、宋诗人旅游和垂钓的好地方。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38岁的苏东坡曾经来此,并填词《行香子·过七里濑》,赞扬当地的优美风光:“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鸳点烟汀……”时隔多年,他仍念念不忘七里濑的游钓,复吟诗“逝将归修八节滩,又欲往钓七里濑”。

(二)苏东坡参与捕捞作业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东坡在黄州作有名篇《鱼蛮子》:“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篇中所描述的就是黄州一带的渔俗。苏东坡多次亲身参加捕鱼作业,熟悉多种渔具。所著《十二琴铭》中有《渔粮》,渔粮就是捕鱼时用来敲船的长形木条,铭有“与鸥鸽而物化,发山水之天光,惊游鱼而出听,是谓鱼粮。”

(三)苏东坡观察渔人养鱼

苏东坡44岁时流放至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写了一首《画鱼歌》,“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披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当时我国南方有用带钩的木棒划水取鱼的方法,天寒水冷时,鱼儿潜入泥中,用短钩划水就如同犁耕在泥上一样,划水取鱼弄得鱼虾惊跳、蒲草折断、藻荇散乱不堪,连鲵鳅也不会放过;渔民在养鱼处插上竿子,上面戴个竹笠,让它像个人的模样,借以惊吓鹈鹕之类食鱼的水鸟。

(四)苏东坡对鱼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钓鱼、捕鱼、养鱼、食鱼,有时却又遵从佛规,特意把买来或将捉到的鱼放掉,习称放生。这方面,他先后作有《西湖秋涸,东池鱼窘甚,因会客,呼网师迁之西池,为一笑之乐。夜归,被酒不能寐,戏作放鱼一首》《复次放鱼前韵答赵承议陈教授》等诗篇。

苏东坡的集子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后赤壁赋》的那条“鱼”——“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如果没有那条“鱼”,就不会有赤壁夜游,也就不会有《后赤壁赋》。

三、苏东坡——隐藏的鱼类专家

我国的金鱼半家化饲养始于宋代,当时杭州市就有六和塔下寺后池和南屏山池两处池养金鱼点,二者都是佛门庙宇所在地。苏东坡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出任杭州太守期间,与苏舜钦等文人都到六和寺和南屏山的兴教寺游玩观赏过金鲫,并作诗吟咏“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附槛散斋余”,这首诗文也是目前我国考证金鱼观赏养殖历史的最早记载。

苏东坡还是我国有关鱼病防治历史记载的先贤。明代弘治年间《黄州府志》等古籍载有,因当地鱼产丰富,苏东坡46岁贬居黄州时,曾经修建池塘从事养鱼,学习渔民养鱼经验,并在《物类相应志》书中提出防治鱼虱寄生虫的方法,“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入水中则愈”。经已故著名鱼病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倪达书先生在1960年的考证,这是国内外最早发现鱼类小瓜虫病的历史文献,实乃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鲍鱼河豚养鱼
人生的鲍鱼
鲍鱼红烧肉
有趣的小河豚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养鱼记
鲍鱼有什么营养价值
鱼经
毒界霸主——河豚
河豚生气了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