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探究
——以雄安新区为例
2022-01-15徐延丽韩亚蒙徐浩然王俊明荣文超王辰崧
徐延丽,韩亚蒙,徐浩然,王俊明,荣文超,王辰崧
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一项千年大计,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决策,这也赋予了体育领域新的责任与要求。在当今模式中,无论是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均需要满足大众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然而,我国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与我国国民体质水平并非同步增长,究其根源都会落到“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城市早期建设中,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公共体育设施等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分析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时间、空间分异,进行供给的权衡与侧重,有利于解决雄安新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公共服务、经费来源的公平性及可达性。
1 雄安新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预测
1.1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预测
土地利用类型及开发程度影响着公共体育活动的场地和空间,基于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现状、相关文件以及规划示意图,将国土空间分为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对雄安新区2035年土地空间结构进行初步预估;其次,利用ArcGISDesktop组件Arcmap软件的空间分析相关功能,计算得到1km2网格内土地利用的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确定土地利用开发程度;最后,根据雄安新区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程度图,预测2035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数据并绘制土地利用程度图。
1.2 人口密度预测
人口是影响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主体因素,起步区作为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开发城区,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受政策调配的机械增长;而非起步区人口增长在此阶段受政策影响较少,自然增长是影响人口规模变化的主导因素[1]。
1.2.1 起步区人口预测
由于政策导向,雄安新区起步区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将吸引大量从业人员向起步区迁移。经查《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第二产业年末人口172.5万,第三产业年末人口1058.1万。因此,以2020年北京市从业人口为基数,以30%和10%的比例预估由于政策原因内迁至起步区的北京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从而推算预测2035年雄安新区起步区人口。
1.2.2 非起步区人口预测
非起步区在雄安新区建设初期受政策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以常住居民为主。因此,使用综合增长率法预测基准年上溯5年(2016年~2020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以此为增长依据预测2035年雄安新区非起步区人口。综合增长率法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P表示预测期雄安新区人口规模,P0表示雄安新区现存人口规模,k表示人口规模综合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n表示预测年限。
表1 2016-2020年雄安新区非起步区人口综合增长率
根据雄安新区人口密度预测模型,推算出截至2035年由于政策因素迁入雄安新区起步区人口数量约为158万人,使用综合增长率法预测2035年雄安新区非起步区人口约为197万人,从而得到2035年雄安新区总人口数量约为355万人。
1.3 经济密度预测
经济因素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动力。经济密度预测的时空分异与人口密度预测模型具有同向性,所以,将雄安新区经济密度预测同样分为两部分。
1.3.1 起步区经济预测
雄安新区起步区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定位具有相似性,建设初期都具有基础薄弱等特征。因此,对起步区范围内经济密度预测采用地区类比法,参考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GDP增长数据,预测雄安新区2015-2020年、2021-2025年、2026-2030年、2031-2035年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增速分别为60%、20%、15%和10%,预测得出2035年起步区建设用地地均GDP值187877.6309万元/km2。
1.3.2 非起步区经济密度预测
采用平均增长率法,以2020年为基准年,以雄县、容城县,安新县2017-2019年三年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计算依据,预测雄安新区非起步区2035年的地均GDP空间分布数据。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En表示预测年地均GDP,E0表示基准年地均GDP,k表示GDP年均增长率,n为预测年限。
基于此,预测雄安新区起步区2035年GDP总量达到1878.78亿元,非起步区GDP总量达到630.98亿元,雄安新区GDP总量约为2510亿元。利用栅格计算器工具,结合1km2网格内建设用地所占比例,预估出2035年起步区经济密度空间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绘制雄安新区2035经济密度图。
1.4 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预测
根据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影响因子、数据的可获取性与时效性显示,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与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呈现显著正相关,为了缩小不同行政区域间人口和经济密度的差异,兼顾三个指标要素的公平性与显著性,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数据在公式计算中采用对数法。对雄安新区2035年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预测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X代表公共体育服务需求,Pi代表人口密度;Ei代表经济密度;Di代表土地利用开发程度。
基于此,利用雄安新区不同时间节点的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布网格数据,得到雄安新区2020年、2035年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程度图,颜色渐变程度与其需求程度呈现一致性,表示不同时空分异格局。
2 雄安新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时空分异演化趋势
2.1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时空分异演化趋势
依据预测数据绘制2020年及2035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空间分布图,如图1。与2020年相比,2035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开发程度整体增加,起步区的变化幅度较大。2020年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值区集中在容城县、雄县、安新县的县城、白洋淀水域南部地区;中值区零散在村落周边,覆盖面积较广,分布较为分散;低值区面积最大,以白洋淀水域及雄安新区东北部广泛的耕地区域为主。据此,预测至2035年,起步区及周边地区为高值区,同时带动东北部地区出现散落的高值区域。然而,由于起步区规划生态建设要求,白洋淀水域周边土地利用程度的减少,限制了土地的开发程度,但这也将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进行了分割,增强了需求辨识度与区分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减少虽然会降低了白洋淀周边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用地,但随着“生态体育”的发展,该区域沿岸地区势必会成为公共体育需求涌现的热点地区。纵观2020年、2035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时空分异趋势,至2035年,雄安新区将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高效、适当留白的城市发展格局,更利于动态优化与平衡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图1 雄安新区2020年、2035年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空间分布图
2.2 人口密度时空分异演化趋势
依据预测数据绘制2020年及2035年雄安新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如图2。与2020年相比,2035年雄安新区人口密度呈现起步区高度密集,非起步区均匀减少的趋势。雄安新区2020年人口主要集中于容城县、雄县及新安县的县城区域,以及起步区的西南区域。预测至2035年,在自然增长率、政策环境、起步区规划要求的作用下,人口将高度集中于起步区的居民点,但起步区的城市绿地区域人口密度依然较小。此外,受历史因素及开发进程影响,容城县、雄县及安新县的周边地区仍将保留一定的人口密度。目前,雄安新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但随着首都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迁移,人口开始流动,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增长提供了基础,经过一定的转型换挡,2035年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增长幅度会趋于稳定,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人口分布主导因素下的区位、业态、交通和资源条件能够相适应。
图2 雄安新区2020年、2035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2.3 经济密度时空分异演化趋势
依据预测数据绘制2020年及2035年雄安新区经济密度空间分布图,如图3。与2020年相比,2035年雄安新区经济密度区域变化差异明显。2020年,雄安新区经济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起步区周边区域,尤其集中在其西南部分,其余地区经济密度较小,整体经济发展较为滞缓。预测至2035年,经济发展集中于起步区,白洋淀水域周边区域经济呈现出带状发展特征。2035年,起步区内的高新产业集群有利于打造现代化体育产业,发挥“供血”功能,转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刺激大众需求,构建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此外,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与其绿色空间布局的适当留白,是雄安新区体育治理价值观念与治理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为其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提供弹性保障。
图3 雄安新区2020年、2035年经济密度空间分布图
2.4 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时空分异演化趋势
依据数据预测及数据整合,绘制2020年及2035年雄安新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空间分布图,如图4。与2020年相比,2035年雄安新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呈现明显集中趋势。目前雄安新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高峰以起步区为主,容城县、雄县、安新县县城区域以及白洋淀水域沿线居民点为辅。预测至2035年,起步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其东南部区域由于生态规划不会出现过多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同时,白洋淀沿岸地区保持带状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分布特征。在实际建设中,该空间分布图反映出雄安新区体育发展需要和居民体育需求的服务定位,预留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弹性,合理布局,构建全民健身活动体系,高效解决供需矛盾,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多元化、差异化供给。
图4 雄安新区2020年、2035年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空间分布图
3 雄安新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
3.1 以新时代生态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体育空间,提升资源配置集约效应
基于国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生态战略构想,践行雄安新区生态蓝图背景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应做到引导、遵循与创新三个方面。首先,要形成“自上而下”的绿色体育发展理念,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严格制定公共体育建设法律法规、建设标准,执行监督机制。其次,政府及市场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要严守生态红线,在合理区域内开发公共体育设施,开展公共体育活动。同时,在充分洞悉市场及大众的需求条件下,以起步区等需求量较大的区域为重点建设目标,提升人均体育场地设施占有量、人均占有面积,避免“面子工程”。最后,要精准推进城市社区的生态体育发展,以白洋淀水域周边地区为重点生态体育建设示范区,将生态体育建设理念贯穿于起步区公共体育配套设施的设计、选址建材、利用方式等,逐步形成雄安新区生态体育供给新格局,打造全国生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新样板。
3.2 以动态人口需求为导向,彰显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特征,构建自发性为主导的管理机制
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型特区,群众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关系网络具有很大的差异。为满足社会各阶层人群需求,需要构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机制。首先,以各社区为单位,构建三级社区体育委员会,群众自发选出管理代表,制定公共体育服务计划,保障不同人群的需求;其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体育二级区域团体,为群众提供体育服务供给;最后,城市体育局需发挥一级管理的职能,制定反馈和寻访机制,定期对所属辖区内的体育团体进行询问,组织群众对所属区域的体育委员会进行评价,使雄安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特征更加明显[2]。
3.3 以现代化经济需求为导向,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打造智慧化服务平台
为平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矛盾,满足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一方面要搭建专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体育产业发展要求,弹性接入信息应用平台,满足多元化、智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3]。开发公共体育服务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云平台,完成需求预测、服务供给等工作。另一方面,深度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人们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利用城市人流空间的分析技术,优化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城市空间规划的量化对比及预测模拟实施效果评估等[4]。
3.4 以整体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导向,立足“大群体”供给格局,迎合“共享体育”发展定位
雄安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要充分贯彻国家全民健身战略要求,形成与“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相匹配的发展定位。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工作中,力争做到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人群共享和全社会参与。根据预测结果,2035年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虽以起步区居民为主,但要同时兼顾起步区与非起步区居民的公共体育权益,做到城乡统筹,形成协同的集聚与联动效应,建立合理的供给、保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转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充分利用投资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在评估机制的前提下,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经营。发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体育行业中的“造血”功能,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