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2022-11-22白杨
白 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体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体育观和革命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举措,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领导的体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入研究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工作的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党体育工作传统,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溯源
1.1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是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关于教育、体育问题的一些重要著作相继被译为中文,发表在《晨报》《每周评论》《新青年》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刊物上。《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共产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阐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把人训练成机器,教育和体育成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而共产党人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视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把教育、体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运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工人被剥夺了智育和体育的权利。”马克思主义体育观认为,体育是应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同时体育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传播,为我国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
1917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汲取了陈独秀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批判了几千年“重文轻武”的陈腐观点并提出了“健身强国”、全面发展的观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萌芽的形成。杨贤江、向警予、澎湃也先后论述了体育的主要目的,就体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在五四运动时期,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的不良影响在体育领域有很大影响。恽代英、杨贤江等针对社会权利不平等和贵族军阀式的“选手体育”“畸形体育”“锦标主义”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号召有觉悟的青年应做改革学校体育制度的运动,一面谋体育利益的普遍,一面谋革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资产阶级“金字招牌运动”的恶习,到工人农民中去组织拳术、球戏、体操等关于体育卫生的团体,在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新的体育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人的体育思想终于有了实践的可能,并在长期革命斗争生涯中不断完善。在苏区时期,革命和体育工作紧紧依靠群众,毛泽东同志提出“锻炼工农阶级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展开,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强健身体”,体现了体育服从和服务革命战争需要的思想。1941年秋《解放日报》的体育专刊上,毛泽东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体育工作的内容
2.1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体育工作(1921-1927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已逐步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1922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团结全国各地进步学生同教会学校斗争,要求它们向中国政府注册,对其包括体育课在内的课程设置按中国政府规定办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同教育界、体育界人士采取的第一次较大的联合行动。1924年,尤其是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共产党人又团结教育界、体育界人士进行了收回教育权、体育权的斗争。特别是1925年“五卅”运动时,全国各大城市开展向教会收回教育权、体育权的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这一斗争的领导,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刊载了《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宣言》。时任团中央书记张太雷同志和杨贤江同志指出:“帝国主义的教会学校禁止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即消灭爱国心,强迫信仰基督教、课程编制全为外国化、养成奴隶性。所以我们要收回教育权、体育权。”同时,在中国共产党人及青年团的倡导下,进步青年利用武术等体育活动去进行团结群众的工作很有成效。1924年,仅江西九江一带,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了青年农民达一千六、七百人之多。利用青年学生组织工农的体育,是早期共产党人最初体育实践,也是学生运动同工农运动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2.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工作(1927-1937年)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懂得了武装斗争的极端严重性。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形成后,给红军教育和苏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苏区体育的工作方针是“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对红军的体育活动明确规定:“要广泛开展各种游艺,如捉迷藏等,打足球,武术等体育运动。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红军中普遍建立起俱乐部和列宁室。列宁室是每个单位进行体育最基本的一个组织,……并实行各种竞赛”。苏区军民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军事战斗力,大力开展了以军事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体育活动。“在苏区内,体育运动是一天天地向前开展着。红色,的体育健儿,一天天的多起来了。到处都在举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开展军事体操、柔软体操、器械操、民间舞蹈、拳术、打球、赛跑、赛马、游泳,务求使之普及到军民中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军队都把体育运动作为强身壮骨,实现军事目标,提高作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苏区体育是在革命战争中产生的,也是在革命战争中发展的,革命战争为苏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3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体育工作(1937-1949年)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大众化的体育工作方针得到加强。在实践中表现出保障工农大众和士兵体育权利和运动形式、方法与工农大众实际生活条件的贴近。在抗日根据地,不仅学生、干部和军人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工人、农民、市民同样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都能在所属单位、民众教育馆、俱乐部的组织下,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普及性的各种体育项目。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条件艰苦、物质严重匮乏。各军队、机关、俱乐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民动手,因地制宜,使用有效的方法和形式,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新华日报》1942年9月9日刊登的《锻炼体魄》一文中指出:“提倡体育,锻炼体魄是一件经常的事情,重要的还是在于提供广大人民从事运动的机会和环境。”固然我们的物质条件太差,公共体育设备差,健身场所少,但也还是有办法的,比如,我们早先年代赖以生存的武术就是一项不花多少本钱锻炼身体的一项运动”。抗日根据地军民,利用自然条件,自制简陋的体育器材,坚持不懈地开展体育活动,运动的形式多样,延河边上的跳水台、绳索结成的排球网、树干上订成的篮球架等等,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战士,都用这些自制的器材锻炼体魄。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历史成效
3.1 开创了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时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和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的体育有本质性区别。体育运动接近工农和青年学生,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学校反对贵族式的选手体育制度,提倡平等、民主的学校体育制度、提倡学生暑假到农村打拳习武、在工人中组织俱乐部等。《青年实话》报主编魏挺群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地主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统治下,体育运动只是地主资本家训练他们的剥削阶级的预备队,训练军阀部队,加强他们在青年中的影响,及制造利润工具的一个附属工具。在那里,青年工农群众是被剥夺了真正的体育训练的一切可能和权利……。”而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里,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女享受教育的优先权。中国共产党用一切方法提高工农的体育健康水平,与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2 建设体育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为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自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体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及体育组织,以促进体育的开展。“赤色体育会”是革命根据地最早的群众体育组织。1933年“五卅”运动大会后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对苏区开展群众体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后,中央苏区在基层单位成立负责体育领导工作俱乐部及其所属的“列宁室”。俱乐部和列宁室的任务是为着健全群众身体,发展群众勇敢精神,而计划建设指导各项运动,并保管、购置、募集各项运动用具。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普通操、器械操、拳术、球术、田径赛、劈刺、竞争游戏等项运动。1936年,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1937年上半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1940年成立了“延安体育会”,1942年又成立发“延安新体育学会”,各基层单位也纷纷建立了俱乐部和救亡室。为了加强对军队体育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抗日部队,继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队开展体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建立了俱乐部和救亡室,组织干部、战士进行体育活动。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体育工作的当代启示
4.1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体育工作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体育工作的根本立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深深打上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烙印,“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就是把“为少数人服务,供少数人玩赏,同广大人民脱离”的旧体育,变成“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的体育,“使体育成为为人民的体育运动”,“反对为体育而体育,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思想和办法”。发展与普及体育运动,把体育运动发展到“一切人民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体育工作的一贯思想,新民主主义的体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国民的普及的运动。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体育行政部门需要不断分析识别人民需求的变化,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需要时刻倾听人民呼声,积极回应人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产品与服务,让人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4.2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体育的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的品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物质生活菲薄,战斗频繁,环境恶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里,都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办体育的精神。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振兴中国的体育事业,乃至其他各行各业建设都有指导意义。艰苦奋斗、勤俭办体育的优良传统已继承下来,并将传之千秋万代。目前,在一些体育设施不太完善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来丰富群众体育锻炼载体。
4.3 重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体育组织形成了党、政、军、团及社会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革命战争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有效地开展了部队及群众的体育活动,推动了革命根据地体育运动的发展,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体育组织与管理工作提供了经验。当前,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工程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是生长在社区、服务在社区,致力于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体育需求、促进社区和谐有序发展的具有民间性、自愿性等特质的社会组织。其数量庞大、覆盖面广、活跃度高、最贴近广大居民群众,通过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来组织基层居民开展体育锻炼和竞赛,为健康中国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