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测试在高校网球训练中的实证研究
2022-01-15吴清源
吴清源
1 研究背景
现代网球运动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伯明翰并于1885年传入中国[1,2]。发展至今,这项带有“绅士”和“贵族”烙印的运动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与其中。随着网球运动人口的大幅增加,国际网球联合会(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开发了International Tennis Number(以下简称ITN),旨在帮助各成员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合理评估他们的技术水平[3]。
ITN自2006年被引入中国起发展至今,已有一定的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表明:ITN测试体系可有效评估击球质量,全面客观地定位受试者的实际技术水平,其相对量化的评价能够反映出受试者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其提升空间[4]。基于此,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修课教学大纲提出: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技战术并能在比赛中熟练运用,使其网球技术水平达到ITN6级的标准[5];同时,北京体育大学也已连续多年将ITN测试应用到网球专项研究生复试中[6]。
此外,部分研究认为:ITN测试有助于提高受试者击球的稳定性、精确性以及移动能力,并使他们的各项技术动作更加规范[7-10]。但是,其研究线路几乎都遵循“(1)首次ITN测试——(2)根据首次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教学——(3)第二次ITN测试”的模式,即这些被测者都根据首次ITN测试结果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之后才进行第二次测试。因此,实际上真正令技术水平提高(即在第二次ITN测试中获得更高分数)的是根据首次测试结果进行的针对练习,而非测试本身。与此同时,这些研究仅做了前后期同一测试项目的纵向对比,缺少同一时期同一测试中不同击球方式、不同击球路线、不同发球区域的横向对比,无法更好地把握受测者的薄弱环节,在训练中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尽管ITN测试在我国仍有待进一步普及,但它已被证实能高效度地评估被测者的技术水平,为后续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然而,要想进一步提高网球技术,仅靠ITN测试远无法达到;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才是其根本途径。因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受试者进行ITN测试并进行针对性训练,结合同一时期同一项测试中不同击球方式、路线、区域的横向对比以及前后期同一击球方式、路线、区域的纵向对比,力争为大学生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训练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浙江树人大学网球队6名男队员为受试对象。6人中,1人为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甲组)男子团体第八名主力队员,2人获2020年浙江省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甲组)男子双打第六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ITN”“ITN测试”为检索词在CNKI上检索,经筛选后得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献20篇;同时,根据研究需要阅读原版ITN测试手册、《网球运动教程》等相关文献,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测试法
ITN测试系统根据选手的水平将其分为ITN1级到ITN10级,ITN1级代表选手拥有极高的技术水平,ITN10级则表示该选手处在初级水平。此外,还有针对基础薄弱初学者的ITN10.3、ITN10.2和ITN10.1级[3,7]。
相较于NTRP评分体系,ITN的优势在于它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实际操作测试,即ITN On Court Assessment(以下简称ITN测试),并以测试的得分来评定受测者的ITN等级。国际网球联合会自2003年9月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经过长达一年的反复测试与实验后,确认该测评系统可以有效地评估受试者的击球的力量、精准度和稳定性,及其移动能力。该测试包含以下五个项目:满分为90分的底线正、反拍击球深度测试;满分为72分的正、反拍截击深度测试;满分为84分的底线正、反拍击球精准度测试;满分为108分的发球精准度测试,以及满分为76分的移动能力测试。
图1 底线击球深度测试示意图
图2 截击球深度测试示意图
图3 底线击球精准度测试示意图
图4 发球能力测试示意图
其中,在所有击球测试中,每球的总得分由三部分组成:(1)第一落点得分。此部分得分根据选手击球(或发球)的第一落点来判断,当落点在有效区内且深度约深或角度越大时得分越高。(2)附加奖励得分。当第二落点在1分奖励区时、双倍奖励区时,在第一落点得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加一分、得分翻倍的奖励。(3)稳定性得分。每完成一次有效击球(即将球回击在有效区内)得1分,否则得0分。其中,第一落点得分和奖励得分相加即为选手的击球得分。
图5 移动能力测试示意图
2.2.3 教学实验法
首次测试完成后,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实战情境在2020年9月至12月、2021年3月至5月进行共20周(平均每周3~4次,每次2小时,合计150小时)的训练。训练前在球场上用彩色宽体PVC胶带作为标识线画出精准度测试3分区(即发球测试内、外角分界线)、深度测试3分区和4分区,以及双倍奖励区,为受试者设定明确的击球目标区域。训练内容、目标如表1所示: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不同击球方式、路线、区域等各项指标的前后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与配对样本T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底线击球深度对比分析
深度、角度与速度是网球比赛的三大要素[1]。在这三要素中,深度又是重中之重。足够的击球深度可以有效压缩对手的回球时间,使对手无法回出高质量的球,从而为下一拍击球建立优势。因此,在比赛的对抗中保证足够的击球深度尤为重要。在底线击球深度测试中,选手应在不出底线的前提下尽量将球击深,使回球的第一落点在4分区内,同时还需在击球时施加足够的力量和旋转,使球的第二落点在双倍奖励区内。
由表2可知,在第一次测试中6名男生的正拍击球各项得分均略高于反拍击球,但是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他们的正、反拍击球能力比较均衡。同时,他们的正、反拍击球稳定性得分分别为4.33±0.77和4.28±0.90,反映出击球稳定性较好。但是,他们的击球总得分相对较低,正、反拍分别为26.06±8.23分、24.94±7.90分,这是因为他们单次击球达到8分的次数相对较少,正、反拍分别仅有1.17±1.20次和1.11±1.02次。因此,在后续训练中应在继续保持击球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击球深度和击球力量。
表2 底线击球深度得分对比
在经过相应训练后的第二次测试中,受试者在保持击球稳定性的基础上(P>0.05),单次击球达到8分的次数较第一次有了明显提高(P<0.0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试者正、反拍击球得分较第一次测试有所提高(P<0.05)。在底线击球深度测试中,受测者在保证将球回击在单打有效区内的基础上回球越深,得分也就越高。因此,前后两次击球深度得分对比也反映出受试者在保持击球成功率的基础上提升了击球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控制了回球深度。与此同时,尽管受试者在第二次底线击球深度测试中的正拍击球各项得分依旧略高于反拍击球,但是均无显著差异(P>0.05),反映出他们正、反拍击球能力仍保持得比较均衡,也说明在针对训练中较好地兼顾了正、反拍击球。
3.2 底线击球精准度对比分析
在现代网球运动中,选手在保证足够的底线击球深度的基础上应通过合理的击球线路组合调动对手,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击球精准度测试选取了正、反拍斜线和直线这4条最常用的击球线路,选手应在不失误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回球线路和力量,使回球的第一落点在3分区内,第二落点在双倍奖励区内。由于斜线球的飞行路线较长且回球从网带高度相对偏低的中间区域穿过,因此,斜线击球一般以相持回合为主,在回球时应在保证深度的基础上加大回球角度从而更好地压制对手。直线击球则一般以突击进攻对手为主。由于直线球飞行路线短,如果运用成功,将会迫使对手进行大范围移动,为下一拍击球建立优势。但由于直线球靠近单打边线,路线较斜线略短,且过网高度较高,因此在直线击球时要适当加强旋转以提高成功率。
从表3可知,受试者在首次测试中的直线球击球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击出6分球的次数与斜线球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反映出受试者对这两条线路的控制能力较为均衡。总体而言受试者已具备一定的击球稳定性,但是从6分球次数来看,他们的击球力量和对回球落点的控制仍有待提高。此外,从平均分来看,直线球的击球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略高于斜线球,6分次数则略少于斜线球。根据受试者的反馈,由于击打直线球时需要施加更多的上旋以保证更高的过网高度和更短的飞行线路,因此击球稳定性反而高。斜线球则相反,由于路线更长,因此击球时得适当增加转体幅度从而获得更大的击球力量并且在挥拍击球时适当增加前挥的幅度使球的飞行路径更长,但也导致了略低的击球稳定性。综合以上分析,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在保证击球成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击球力量和对击球线路的控制。
表3 底线击球精准度得分对比
在针对性训练后,受试者在第二次测试中击直线球时的击球得分、稳定性得分与总得分和第一次测试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单次击球达到6分的次数较第一次有了显著提高(P<0.05)。在击斜线球方面,他们在保持击球稳定性的基础上(P>0.05),单次击球达到6分的次数较第一次有了明显提高(P<0.0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斜线击球得分和总得分较第一次测试均有了提高(P<0.05)。在底线击球精准度测试中,受测者只有在保证击球成功率的基础上更好地控制回球线路并且在击球时施加足够力量和旋转才能获得更高的得分。由于斜线球的飞行路线较长,且回球从网带高度相对偏低的中间区域穿过,因此击球的风险相对来说较低。根据反馈,在第一次测试中,由于击斜线球时过度地想转体发力,反而使得击球质量打折扣。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控球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击球时敢于施加更大的力量并加大回球角度。相较而言,直线球的回球路线略短且过网高度较高,因此尽管在第二次测试中他们敢于回击难度更大的球,但还是不得不施加更多的上旋以保证足够的过网高度和更短的飞行线路,这也使得第二次的直线球得分较第一次提升不大。此外,受试者在第二次底线击球精准度测试中的直、斜线击球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是因为斜线击球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对各击球线路的控制达到了相对均衡的水平,但也反映出受试者直线击球的能力暂无明显提升。在今后的训练中,仍需提升选手对各条击球线路的控制能力并全面发展,使其达到相对均衡的水平。
3.3 发球能力对比分析
网球比赛制胜的机制在于发球的直接得分能力和接发球战术体系的得分实力高于对手[11]。而在网球比赛中,发球是唯一一项由己方掌控、不受对方回球影响的击球技术,也是每个发球分的开始。落点刁钻、旋转强、速度快的发球可以更好地调动对手,为后续的击球建立优势。因此,出众的发球技术在网球比赛中至关重要,而发球测试的分值(108分)也在ITN测试中占了最大的比重。该测试选取了平分区和占先区的内、外角这四个常用的目标区域。比赛中选手应对不同目标区域时采用的发球方式也略有差别,以右手持拍为例:发平分区(以下简称一区)的内角、占先区(以下简称二区)的外角时常采用平击发球或是上旋发球,发一区的外角和二区的内角时则多采用侧旋(即切削)发球。为此,受测者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发球技术。此外,由于在网球比赛的每个发球分中选手均有两次发球机会——即一发失误不会被判丢分,可进行第二次发球,因此发球测试会根据选手的发球入界情况给予不同的第一落点得分,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发球测试第一落点得分示意表
理论上来说,受测者应该尽可能地在一发时便将球发入有效区的目标区域内并使球的第二落点在双倍奖励区内,以获得单次击球最高得分(8分),但这也要求受测者不仅需要保证足够的发球成功率,更要让其发球具有一定的精准度和力量。因此,在发球能力测试分析中,除了常规的得分分析外,还选取了单次8分、5分(一发第一落点在目标区域,前者第二落点在双倍奖励区,后者第二落点在一分奖励区)、4分(仅选取二发第一落点在目标区域且第二落点在双倍奖励区)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5可知,在首次测试中,受试者在一、二区的发球稳定性得分分别为4.67±1.28和5.06±0.64,无显著差异(P>0.05),反映出在一、二区的发球成功率尚可且不存在差异。此外,在两个区域单次发球获得5分的次数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由于在二区单次击球获得8分和4分的次数均明显高于一区(P<0.05),这也导致了受试者在二区发球的击球得分和总得分均高于一区,反映出受试者在一区的发球相对偏弱。另外,从整体的8分次数和5分次数来看,受测者发球的精准度和力量较差,这也导致了他们相对偏低的发球总得分,一、二区分别仅有24.33±6.13分、28.78±6.63分。因此,在后续训练中,应着重提高发球的精准度和力量,并适当加强一区发球的训练。
表5 发球能力得分对比
在完成相应训练后,受试者前后两次一区发球的稳定性无显著差异(4.67±1.28 vs 4.78±0.81,P>0.05),反映出在一区的发球仍保持了较高的成功率。同时,尽管他们在一区单次发球达到5分的次数无显著提升(P>0.05),但在此基础上,单次发球达到8分的次数、击球得分以及一区发球总得分有了明显提升(P<0.001),说明受试者在一区发球的一发进球率(只有在一发进区的情况下单次得分才能达到5分或8分)、精准度和力量都有了提高。
相较而言,受试者在第二次二区发球测试时单次发球达到8分的次数较第一次也有了显著提升(P<0.01)。但由于想冲击更高的得分,因此他们在击球时过多地想施加力量和旋转,这也导致稳定性有了一定的下降(P<0.05)。尽管如此,从前后两次发球的击球得分和总得分来看,受试者在二区发球的能力无明显下滑。综合以上,受试者的发球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区发球的一发进球率、精准度和力量这几个方面。
另外,在第二次发球测试的一、二区的各项指标对比中,仅有5分次数和4分次数有一定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在经过训练后受试者在一、二区的发球能力达到了相对均衡的水平,但也说明受试者在二区发球的能力暂无明显提高。在后续的发球训练中,仍须兼顾一区和二区,并要使选手尽可能地熟练掌握和运用平击、侧旋和上旋发球技术,为赢得比赛奠定基础。
3.4 截击球深度对比分析
截击球是在网前进行的一种进攻性击球方法,即当球落地前凌空将球击到对方场区,它可以缩短球的飞行距离和时间,扩大击球的角度,加快回球速度,是网球比赛中获得制胜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双打比赛中尤为重要[1]。但根据受试者反馈,截击球深度测试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最大。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在先前更多的是进行底线击球和和发球练习,在比赛中来到网前的次数也相对较少。其次,在先前为数不多的截击球训练中,他们基本是站在发球线和球网的中间区域甚至是更靠近球网的位置完成击球;而截击球测试要求被测者在距离球网较远的T点处(即发球线和发球区中线垂直位置)完成击球,这无疑加大了击球难度。
由表6可知,在首次测试中受试者的正反拍截击球能力不存在明显差异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受试者的截击球能力较弱,在本次测试中未出现单次击球获得8分的情况,获得的最高单次击球得分仅为6分(即第一落点在3分区第二落点在双倍奖励区)且仅出现了1次,因此在表6除常规击球得分外仅统计了单次击球得到5分(即第一落点在4分区第二落点在一分奖励区)的情况。从5分次数来看,在正、反拍各4次的击球中单次击出5分的次数仅有0.72±0.83次、0.50±0.71次,反映出受试者在截击时控制深度的能力较差,这也最终导致了截击球深度测试的总得分偏低,仅达到满分(各36分)的40%左右。
表6 截击球深度得分对比
在经过相应的训练后,受试者在第二次正拍截击测试时的稳定性以及单次击球达到5分的次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是,在第一次截击球测试中,无论是正反拍均未出现单次击球达到8分的情况;而在第二次正拍截击测试中,所有受试者合计共有7次击球达到8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第二次正拍截击的击球得分和总得分均高于第一次,反映出正拍截击球时的合力以及对击球深度的控制都有了一定提高,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较而言,受试者在第二次测试中的反拍截击时的击球得分和总得分与第一次测试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与第二次测试时的二区发球相类似,由于受试者想获得更高的得分,因此他们在击球时发力过度、随挥轨迹过长。这虽然使得他们在第二次反拍截击测试中合计有3次击球达到8分,但也导致了击球稳定性的下降(P<0.01)。此外,由于受试者第二次正拍截击能力较第一次有了提高,而反拍截击无明显变化,因此尽管在第二次测试中两者的稳定性相差不大,但正拍截击球的击球得分和总得分均高于反拍截击(P<0.05)。在后续训练中,应同时注重正、反拍两侧截击球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网前处理球的能力。
3.5 移动能力的对比分析
网球运动员的移动能力对其在比赛中的技战术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往往拥有更快的移动速度和更准确地移动到位率。但是,网球运动员的跑动模式与跑步运动员有较大差异。在网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的总距离较长,但是单次击球的跑动距离通常较短,且需要根据对手回球的落点完成不同方向的加速启动与急停制动。通过各个方向的拾放球折返跑,能较好地评估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受试者首次移动能力测试的用时为18.12±0.97秒,对应得分为43.78±6.48分,相对较低。
由于良好的移动能力有助于提高击球质量,因此在底线击球深度和精准度以及截击球深度的针对训练中均有加入移动步法训练。除此之外,受试者又进行了合计15小时的相关训练。在完成相应练习后,受试者完成移动能力测试的时间由原先的18.12±1.03s缩短为17.65±0.96s(P<0.01),对应得分由43.78±6.85增加到46.89±6.74(P<0.01),反映出受试者在移动中急起急停和在移动中保持平衡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基于移动能力对击球质量的重要影响,在日常训练中仍应在注重移动步法练习的同时提升选手快速折返冲刺的能力,使选手在比赛中的移动更加快速和准确。
表7 移动能力测试对比
3.6 前后测试总得分的对比分析
结合表8和前文分析,第二次测试中的各项指标均高于第一次(P<0.05),反映出他们的底线击球深度和精准度、发球能力、移动能力以及截击球深度都有了的一定提高。其中,底线击球精准度、发球能力以及截击球深度的提升分别现在击直线球、一区发球以及正拍截击上。
表8 前后ITN测试结果对比
从前后两次测试的总得分(230.22±28.69 vs 253.17±21.48,P<0.001)来看,选手的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飞跃。从对应的ITN等级及各自相应人数来看,在针对训练前有1人达到ITN5级,4人达到ITN6级,1人处于ITN7级。在经过针对训练后,1人冲破“桎梏”,达到ITN4级;4人稳中有进,达到ITN5级;1人迈入ITN6级的门槛。此外,在针对训练结束后的5月下旬举办的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甲组)中,去年获得男子双打第六名的两位选手更进一步,跻身四强;另有一人获得男子单打第五名的佳绩。总体而言,本阶段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从直线击球、二区发球、以及反拍截击球的各自前后得分对比来看,如何使击球兼具稳定性和侵略性仍是训练和比赛中的重难点。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ITN测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受测者的网球技术水平,反映出其各项技术中的强、弱项,为后期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依据,起着显著的“标尺”作用。
4.1.2 ITN测试本身无法直接使被测者的网球技术水平得到提高。高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才是进一步提高网球技术根本途径。
4.1.3 在采用ITN测试结果作为后期训练的参考“标尺”时,还应与实战紧密结合,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
4.1.4 如何保持快速、精准的移动并使击球兼具稳定性和进攻性之将始终是网球比赛和训练中的重难点。
4.2 建议
4.2.1 在网球教学和训练中逐步推广ITN测试体系的应用,使广大业余爱好者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更清晰的认知。
4.2.2 在ITN测试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实战,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制定并实施与之相对应的训练计划。
4.2.3 在训练中应尽可能地模拟实战中会面临的击球情境;同时,可采用ITN测试中的精准度测试3分区、深度测试3分区和4分区以及双倍奖励区作为选手击球的目标区域。
4.2.4 将移动步法训练和耐力训练加入日常训练中,使选手能在比赛中尽可能地保持精准、快速的移动。同时,对于身体素质偏弱、整体控球能力较差的非专业选手来说,应在保证足够击球稳定性的基础上再逐步加强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