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民间器乐研究*
2022-01-15何边
何 边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河北民族民间器乐现状
河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雄浑深厚,形成了慷慨悲壮的燕赵器乐文化,即有荡气回肠的古乐套曲,又有老幼喜闻的民间小调。有人用“笙管乐”来概括河北民族民间器乐的乐种,这并不准确,河北民族民间器乐按类型划分目前主要可分为“音乐会”“吹歌”和“吹打班”。三者是不同的,但他们也有共同点:一是都曾有过辉煌,二是目前都不景气,三是开始吸收女性会员。
(一)河北音乐会
“音乐会”是冀中鼓吹乐古老的一个乐种,分“北乐会”和“南乐会”,在河北省中部廊坊、保定、衡水等地广泛流传,近百余个,大多始于明代,源于僧道,主要为仪式用乐。从2006年开始,河北省多个音乐会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乐会”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锣、鼓、镲、饶、钹、铛,演奏沉稳大气,古朴典雅,不追求感观刺激,义务参与当地的丧事和祭祀活动,因此也被称为“圣乐”“善乐”。代表性的乐曲有《玉芙蓉》《五圣佛》等,记谱方式为古老的“工尺谱”,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目前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但曲目无创新、演奏形式单一且不收费,年轻乐手更乐于外出打工,使“北乐会”的发展步履维艰,亟待保护。“南乐会”有学者也称其为“吹歌会”,与“北乐会”有明显的区别。在乐器使用上“南乐会”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唢呐、二胡、口噙、咔戏碗等;在演奏曲目上,除了传统曲目,增加了民间小调《绣荷包》《小放牛》、流行歌曲《冰糖葫芦》《送情郎》等,同时还会咔吹各种戏曲名段;在演奏风格上,“南乐会”活泼风趣,欢快热烈;在传承方式上,“南乐会”老乐手唱念工尺谱,年轻学员用简谱;在服务对象上,“南乐会”婚丧嫁娶、节庆乔迁等世俗事宜都参加,有的收费,有的义务。是否收取费用,不是南北乐的根本区别。较具代表性的“南乐会”有迁民庄音乐会(跃进吹歌会)、徐水商庄南乐会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南乐会”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成员喜欢打工挣钱,传承出现困难。
(二)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不同于“音乐会”的乐种,在冀中、冀南、冀东都有流行,风格各异。具代表性的有冀中子位吹歌,冀南永年吹歌,冀东抚宁吹歌等。大多吹歌组织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笙、笛、小海笛、锣、鼓、二胡、板胡、龙头胡、梆子等为伴奏,也有用管子为主奏乐器的,如子位吹歌。吹歌这种民间艺术世代相传,既自娱,也用于婚丧嫁娶、生子过寿、节庆庙会等。根据场合,吹奏不同乐。喜事吹《抬花轿》《洞房赞》等,丧事吹《小二番》《哭五更》等,像《放驴》《花鼓曲》等,各类事宜都能用。吹咔地方戏也是吹歌的一大特色。从2006年开始,不少吹歌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八九十年代,吹歌艺术风光无限,凡娶妻生子、开业乔迁、过世举丧等事,没有吹歌参与就显得毫无意义,甚至会被人取笑。众多吹歌班们也与时俱进,丰富演奏形式,提高演奏技艺。但与“音乐会”一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逐渐受冷落,年轻人也对这门艺术失去兴趣。吹歌老艺人们还能看工尺谱,年轻学员大多只会看简谱。
(三)河北吹打班
吹打班遍布河北广大城镇、农村,并以抚宁、唐山、永年、定州最为有名,是一种职业化的民间班社,编制有大有小,有家族式的,也有合伙搭班子的,是一种谋生的职业。主乐器是唢呐,配以笙、管、笛、鼓、锣、镲、二胡、板胡、梆子和电子琴等西洋乐器。吹打艺人主要为乡民的婚丧嫁娶、开业庆典、乔迁祝寿、民间庙会等活动服务,并收取报酬,以营利为目的。他们演奏的曲目众多,有传统的《小开门》《小二番》《百凤朝阳》等,也有流行歌曲《开门红》《不白活一回》等。还有咔吹地方戏曲、表演魔术杂技、歌舞等。可以说是无歌不吹,无戏不演,全凭出资者的意愿。八九十年代吹打班风靡一时,有些雇主甚至会同时请两套班子对棚,一时锣鼓喧天,好不热闹。随着时代的变迁,丧葬礼仪提倡简化,婚事追求西式风格,吹打班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
二、河北民族民间器乐的传承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技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走向了衰落甚至消亡。那么,河北民族民间器乐的发展传承是不是就该随波逐流,在老一辈艺术家手里销声匿迹?当然不是。“民间器乐与民歌、戏曲、曲艺、歌舞等民间艺术形式及‘花会’等民俗活动形式,有着吸收渗透的交互关系。”且有实用价值,如婚丧嫁娶、节庆庙会等活动还是要使用的。这些艺术形式和活动与民间器乐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共同见证了民族历史进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器乐的发展与传承不仅仅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更是一个民族的发展与传承。河北民族民间器乐展示了河北特有的风土人情、生活状况,带有浓郁的河北特色,它经历了朝代更迭、战争洗礼、社会动乱,依然充满生机,它离不开河北人民,河北人民也离不开它。如今民间器乐虽然不太景气,但仍处于发展状态,要使河北民族民间器乐文化传承下去,发展得更好,就要讲策略,优化传承方式。
(一)师傅带徒弟传承方式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传统的家族式传承方式“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已不再适用,众多“音乐会”“吹歌班”已开始带徒弟,并招收女性,这种传承方式值得推广,且应该从娃娃抓起。尤其是“音乐会”的传承,它的很多功能都是义务的,这也是它的宝贵之处。弟子们从小就该参与乐队的各种仪式,观摩打杂,亲身体会,既学习演奏技法,又学习器乐文化,培养骨子里的民族精神。这里专门要提一下“音乐会”的工尺谱。有人将工尺谱翻译成简谱,的确适应现代学者,但这又考验了译者的“各种水平”。每个译者对曲子的感受不同,水平不同,翻译出来的版本也就不同。将工尺谱简单的译成简谱,失去了工尺谱的可塑性,所以不主张将工尺谱简单的译为简谱,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汁原味”的传承真谛。
(二)学校传承方式
传统乐种到院校继承和发展并不适用于“音乐会”,尤其是“北乐会”。一方面“北乐会”属于“善会”,义务服务于村民,不收取报酬,没有谁会专门进学校学一件乐器免费服务他人;另一方面,“音乐会”的服务对象是当地村民,所以乐手们既要精通器乐技法,又要精通当地器乐文化,风土民情。学校音乐教育往往只继承了皮毛、演奏技法,没有继承灵魂的东西。所以“音乐会”的传承还是以口传心授、师带徒的方式较好。而吹歌艺术就不一样了,适合学校传承。现在有很多艺考学生从小就专门学习一门乐器,长大后就靠器乐演奏为生。学校可以聘请吹歌传承人传授技艺,使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然而不乐观的是,河北省内还没有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或者参照独立设置艺术本科的高等院校。这就需要提高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来解决了。
(三)政府扶持传承方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会给予补助资金以扶持。但这种扶持,不应是简单的给钱,而是要提供生存环境、资源。有些“音乐会”得到补助资金后,靠发补助组织排练,只要参加活动就可以得到补助。这种方式表面上带动了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但实际上是在慢慢改变“音乐会”的性质。根本的东西丧失了,乐种也便不复存在,这才是最可怕的。而且靠补助资金维持,容易形成依赖,一旦资金链断了,面会临土崩瓦解。比给钱更好地应该是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将河北民族民间器乐文化进行数字转化,储存为电子资料,泽被后世,为目前现存的器乐表演组织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交流平台等,并引导其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四)创新传承方式
民族民间器乐也是可以创新的,但这种创新不能脱离原有乐种的基调,要原汁原味,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有文化基本点,不能改的不伦不类。只有创新才能把路走远,把老祖宗的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1.创新曲目。“北乐会”的曲目最为古老、固定,这也是其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的原因之一。但人类活动总该与时俱进,在原的基调上,创作新的曲目也并非难事。“南乐会”目前已经开始对一些传统曲目进行改编,最普遍的就是红歌联唱。在吹歌艺术当中,永年吹歌创作的《盛世欢歌》就是成功的曲目创新,该曲目大气磅礴、热烈火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乐曲的传统韵味和永年吹歌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越是想发展传承越应该创新,不要一提起河北吹歌,就让人只想到《放驴》和《打枣》。
2.创新表演形式。“北乐会”的表演形式一直很固定,庄重、肃穆,以达到教化世人、超度亡灵的作用,这是由他们的服务对象和社会功能决定。而吹歌艺术和吹打班在表演形式上真该下功夫创新一下。唐山花吹就是在表演形式上与其他吹歌艺术有明显区别的鼓吹乐表演,唐山花吹的第六代传人姚少林大胆创新,他发现传统吹歌表演只重音色和旋律,缺少外在的表演动作,于是将杂技转碟、吹哨等糅入其中,后来又加入拔节、倒手、反腕、摇碗、转杆等花吹技巧40余种,集演奏表演于一身,极大地提高了欣赏性。从1990年到现在唐山花吹已获得国家及地方展演奖项60多项。不创新就会失去市场,艺术传承也将无从谈起。
3.打造原生态河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主题旅游基地。这一点又需要政府指导。民间器乐文化和许多其他文化是分不开的,如戏曲、民歌、舞蹈、节庆等,其实可以将这些相关的文化整合起来,并纳入旅游市场运作。将器乐表演引入旅游景点、联合打造民间音乐文化主题旅游基地、成立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节在旅游旺季举办器乐比赛、文化交流会等。
河北民族民间器乐,展现了我们河北人自己的文化,表达了我们河北人自己的心声。从古传至今,诉说了慷慨悲歌的燕赵情怀,传播了可歌可泣的京畿故事,古有千年传颂之伯夷孤竹操琴,渐离易水击筑,今有活泼欢快之打枣放驴、盛世欢歌。厚重历史、太平今朝尽在笙管齐鸣之中。
注释:
①王杰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