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初次化疗预防恶心呕吐用药合理性分析*
2022-01-14唐慕菲李园园
唐慕菲,李园园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药学部,南京 210006
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一大突出问题[1,2]。据相关文献显示[3,4],2018 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为1808 万,死亡病例约为956 万。近10 多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3,4]。恶心呕吐(CINV)作为化疗中最易发生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困扰和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无论何种程度的CINV 均会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对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较严重的CINV 还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自理能力下降、功能性活动受限、营养缺乏、焦虑等严重后果。有效防治CINV,对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提高其依从性达到预期治疗相当重要。本研究通过调查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预防CINV 的用药情况,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肿瘤患者的个体化及合理安全用药起到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纳入与排除标准
收集本院肿瘤内科2020 年9 月至2021 年2 月患者病历,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②为排除后期因患者个体原因调整预防CINV 方案产生的影响,选择初次接受化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②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患者;③接受放疗的患者;④脑转移可能导致呕吐的患者。利用Excel 软件对纳入的131 份病历作基础信息统计,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基础疾病、化疗方案、预防CINV 药物种类及用法用量。
1.2 评价标准
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止吐(2019.V1)》[5]、《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 年版)》[6]、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19.V.1.0)》[7]、《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 版)》[8]以及相关药品说明书,对预防CINV 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包括药物的选择、用量、用药频次和使用天数等。此外,观察从化疗开始到化疗结束后3 日内患者恶心呕吐情况。
各指南推荐预防CINV 方案见表1。
表1 预防CINV 药物使用指南推荐方案
2 结果
2.1 化疗药物和预防CINV 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在131 例患者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及预防CINV 药物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化疗药物和预防CINV 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2.2 预防CINV 药物不合理情况及分析
2.2.1 预防用药不足 有40 例患者存在预防用药不足的问题,占比30.53%。
根据指南[5-8]推荐,针对高致吐风险静脉化疗方案,预防CINV 用药推荐三药或四药联合方案。除了建议使用5-HT3 RAs 与糖皮质激素外,还加用NK-1 RA、奥氮平或沙利度胺(见表1)。在39 例高度致吐风险静脉化疗患者中,仅有2 例用药中包含了“NK-1 RA+奥氮平”,1 例包含奥氮平。有研究显示[9],含有NK-1 RA 的方案能更好地预防CINV 的发生。在36 例预防用药不足的患者中,24 例在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针对中致吐风险静脉化疗方案,指南[5-8]推荐预防CINV 用药为“5-HT3 RAs+糖皮质激素”的两药联用方案,再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可增添奥氮平或NK-1 RAs(见表1)。在55 例中度致吐风险静脉化疗的预防CINV 用药中,存在4 例用药不足的情况。其中3 例只使用了帕洛诺司琼,另1 例未使用任何药物进行预防。在这4 例患者中,有2 例在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症状。
2.2.2 药物过度使用 药物过度使用情况有37例,占比28.24%。在中高致吐风险静脉化疗方案中,预防CINV 过度用药主要体现在甲氧氯普胺的使用,该药作为DA RAs,在指南[5-8]中并未被推荐用于预防中、高致吐方案所致CINV;但仍有12 例此类患者预防使用了甲氧氯普胺。其中7 例除了使用指南推荐预防CINV 的药物外,还加用了甲氧氯普胺,属于过度用药;另外5 例未使用指南推荐的奥氮平或NK-1 RAs,而用甲氧氯普胺替代,这可能与医生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有关。
根据指南[5-8]推荐,应用低致吐风险静脉化疗方案时,预防CINV 仅需使用5-HT3 RAs、地塞米松、DA RAs(甲氧氯普胺)和丙氯拉嗪中的一种。在30 例应用低致吐风险化疗方案中,有25 例两药联用。其中21 例采用“5-HT3 RAs+糖皮质激素”;另4例为“5-HT3 RAs+甲氧氯普胺”。
在5 例轻微致吐风险静脉化疗方案中,有4 例使用了预防CINV 药物,而指南[5-8]则推荐无需预防用药。
指南[5-8]对使用轻微-低致吐风险口服化疗方案的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预防CINV 药物。在2 例使用轻微-低致吐风险口服化疗方案中,1 例采用了“帕洛诺司琼+氢化泼尼松”预防CINV。
2.2.3 质子泵抑制剂使用依据不足 指南[5-8]指出,当患者存在消化不良时,可使用PPIs。《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 年版)》不建议常规化疗前预防性使用PPIs。针对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上消化道病变及症状,考虑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作对症治疗。在本研究中,有98 例患者使用PPIs;但其中本身存在胃部基础疾病或症状的患者仅有12 例,其余患者预防使用PPIs 依据不足,占比65.65%。
2.2.4 糖皮质激素种类选择问题 糖皮质激素药理学作用很广泛,其中地塞米松被用于急性和延迟性CINV 的预防,属于非特异性预防呕吐药物,目前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当地塞米松单独使用时,止吐作用不强,因此一般与其他药物(如5-HT3 RA)联用。
在本研究中,有75 例患者使用了氢化泼尼松进行CINV 的预防,占比57.25%。氢化泼尼松为中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为长效糖皮质激素,两药对肝脏作用的影响和患者个体的差异可能使临床选择不同。但由于国内外相关指南[5-8]中预防CINV 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均为地塞米松,并未推荐其他种类糖皮质激素,且目前尚未查询到优于氢化泼尼松和地塞米松预防CINV 疗效的可靠临床依据。因此,选用氢化泼尼松替代地塞米松作为预防CINV 用药,在个体化用药和疗效方面还需临床考证。
2.2.5 用量不适宜 有32 例患者地塞米松用量不合理,占比24.42%。
在32 例患者中,13 例为使用静脉给药高度致吐化疗方案患者;19 例为使用静脉给药中度致吐化疗方案患者,且均未使用细胞疗法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些患者每日使用地塞米松剂量均为5 mg。按指南[5-8]推荐,除预防静脉给药中度致吐方案里的“奥氮平+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和“5-HT3 RAs+地塞米松”中、地塞米松首日剂量为5~12 mg外,地塞米松首日剂量在应对中高致吐风险化疗时为6~12 mg。根据指南[5-8],这32 例患者地塞米松首日剂量应为6~12 mg,先前剂量偏小。
2.2.6 用药频次不适宜 有7 例患者使用5-HT3 RAs 频次不合理,占比5.34%,表现为化疗当日使用两次阿扎司琼。这7 例患者除化疗前30 min 使用一次阿扎司琼外,在化疗结束后再次使用该药物。指南[5-8]与药品说明书均指出,5-HT3 RAs 用于预防CINV 时,应在化疗前使用。过高剂量的5-HT3 RA并不会提高疗效,反而使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变大,如便秘与腹胀等,严重者可能导致QT 间期延长,降低患者用药安全性。
2.2.7 用药疗程不适宜 用药疗程不适宜患者59例,占比45.03%。有36 例患者5-HT3 RA 使用疗程过长。18 例地塞米松使用疗程不合理,其中疗程过长3 例,疗程过短15 例。1 例患者使用奥氮平疗程过长。在5 例合理使用甲氧氯普胺的患者中,3 例疗程过长,1 例疗程过短。
疗程过长的不合理情况大部分表现为:在达到指南[5-8]推荐用药天数之后,患者没有明显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继续使用药物1~3 天。疗程过短主要表现为:忽视CINV 的延迟期用药,仅在化疗急性期(化疗当天)用药。
3 讨论
本调查研究显示,化疗患者在预防CINV 用药方面存在多种不合理情况。其中,中高度致吐化疗方案所致CINV 存在糖皮质激素种类选择问题、PPIs 使用依据不足的现象比较显著。此外,预防CINV 药物在用药不足、过度使用、疗程、用药频次、用量等方面也均有不合理之处。CINV 是化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10,11]。CINV 的合理、有效预防,能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用药依从性,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12]。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预防CINV 用药的合理性:①临床药师加强相关指南及合理用药宣教;②结合相关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完善电子审方系统,对于一些程序可识别的不合理现象,系统可以进行拦截;③提高医嘱人工审核水平;④临床药师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积累,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