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己身不正 何以正人

2022-01-14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严于律己约束自律

□ 王 杰

自律,就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遵循和恪守道德和法律底线,用来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人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律有什么意义?

“自律”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说的是孔子去世,鲁哀公致悼词说:“尼父,无自律。”意思是,孔老先生啊,我悲痛得无法控制自己!古人讲究修身进德,自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首先要严于律己,才能治国理政。“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庸》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强调个人在独处时的自律,特别是在人看不见的时候,在他人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更应该慎独和自律。慎独是对自律的坚守,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宋代大学者朱熹讲:“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如果不经常检讨约束自己,心智就会一天天放纵无顾忌。

成功者,往往是持之以恒严于律己的人。著名教育学家张伯苓是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长期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的烟全拿了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后来,张伯苓再没吸过烟。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不自律的人肯定会失败;不自律会让一个人原地踏步或屡屡后退,自律会让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

鹿 毅/图

做到自律首先要心中有“主”

自我修养,没有比修心更难的了。修心最难做到的,就是自律。要做到自律,就要心里有“主”,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由自己的意志来指挥言行。

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心中必定具有“定盘星”。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满挂梨果,众人于是哄抢,唯独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有人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无主,我心有主。”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心中有“主”的自律能让人自觉抵制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明代有一位监察御史吴讷,在巡视贵州返京时,地方土司赠送许多黄金,吴讷接过后并未启封,而是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者带回。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这首诗是自警,是自律,是自省,也是对行贿人的奉劝。万历年间,山东有一个维持治安的小吏叫曹鼎。一次,他赴外地缉捕了一名女盗贼,由于路途遥远,来不及赶回县城,两人在一座野庙夜宿。夜间,女贼极力以色相诱,曹鼎担心自己抵挡不住诱惑,便在纸上写了“曹鼎不可”,贴在墙上,提醒自己守住底线,每逢坚持不住就撕下烧掉再写,如此十余次,直至天亮,曹鼎终不为所动。“曹鼎不可”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莫行心上过不去事,莫存事上行不去心”。

可见,个人强烈的自律意识能有效约束个人的行为,进而避免做出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事情。

严于律己方是为官智慧

古人讲“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道德防线失守的人,不应该让他当官管理百姓。孟子讲:“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一个不懂得约束自己的人身处高位,会把他的错误言行带给下级和百姓,带坏国风民风。清朝顺治帝钦定的《御制人臣儆心录》中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意思是说,大臣如果不能廉洁自律、贪赃枉法,就不能给下属做出廉洁的表率,下级官员就会上行下效,贪污腐败;下级官员如果不能廉洁自律,就不能有效地治理百姓,社会风气一定会遭到破坏。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打击、遏制官员腐败,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惩治腐败的法律,但效果并不明显。经过观察,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新官刚上任,往往能把持住自己,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往往都会走向贪污腐化。

历朝历代对官员行为进行约束的法律条款,不可谓不细密,却还是不能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有些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不得不遵纪守法,然而其内心并不愿如此。由此看来,单纯依靠外在的法律法规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在提高官员的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变他律为自律。

能否守住为官的底线,是随波逐流还是严于律己,是看官员是否拥有为官大智慧的“试金石”。有道是:“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清康熙年间的于成龙是廉洁自律的楷模。于成龙从一个小小知县,最后做到巡抚和总督,并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他从政20 多年,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去世时,属僚们为他清点遗物,只在一个竹箱里发现几件衣服,案头摆着一些饮食器皿,几罐盐豉。消息传出,百姓皆巷哭罢市,家家绘像祭祀。于成龙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廉洁的一生,获得百姓爱戴,康熙帝以“天下廉吏第一”予以褒奖。

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制度下,有的人能廉洁自律,有的人则贪腐成性?这就要从自身上找原因,修齐治平,修身是根本。在修身的基础上,官员还要修养好自己的官德。

为官实践中如何自律?

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之后,如何身体力行是至关重要的。《诗经·大雅》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些人做事往往有个好的开头,但很难做到善始善终。有些人在为官之初尚能守住道德底线,可在长时间的熏染与利益的诱惑之下,就会铤而走险,违背初心,走上贪腐之路。古人有“佩韦佩弦”的典故:西门豹性子急,就在身上佩带熟牛皮,熟牛皮柔韧,以此提醒自己;董安于性子慢,就佩带弓弦,弓弦常紧绷,以此提醒自己。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会不断积累经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自律,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领导干部只有保持高度的自律意识,并时时自省,才能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作为领导干部,要常记“官清则身轻,自律则自由”,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不让自己在各种诱惑前迷失。自律,要从小事做起。自古以来,严于律己的人都是注重小节的,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如果让小的缺点任意发展,不加以控制,那么它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不为家事用公权的杨善洲曾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老老实实,就是自律。

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承担着新任务和新使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四风问题披上各种形式的外衣散发着魅惑之气,各种“围猎”与“陷阱”围绕在身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古人曾追求“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只有持续不断地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廉洁自律,才能找准自己的行为准星。

《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严以律己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修身之本。领导干部要秉持自律的硬气,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才能立作风、树新风、正党风、带民风,让党永葆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猜你喜欢

严于律己约束自律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的力量
夏夜吟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我的班级管理“五字经”
马和骑师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浅谈党员干部如何做到扬清风正气
班主任工作的“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