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读者意识”,让写作回归表达
2022-01-13李树玉
摘要: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和与人交流,但由于缺乏读者意识,学生往往把习作当做一项作业,没有倾诉的需求和表达的欲望。写作是一种需要,出自生活,发自心灵,正确理解写作的本质,是习作教学把握的核心。习作教学中,应在理解和尊重儿童的需要的基础上,研读教材、改造教材,建立读者意识,激发表达需求,读写一体,耕笔实践,提高习作素养。
关键字:表达需求;理解儿童;改造教材;读写一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放学后,教室的地面上躺着一张纸条,上面潦草的写了这样一段对话:
下午体育课的事是个误会,我模仿你跳绳,绝对不是嘲笑你,咱俩关系那么好,我怎么可能嘲笑你?你别生气。
别人笑也就算了,你模仿我笑的那么开心,你把我当好朋友嘛?
我当时就觉得好玩,没想到你会这么生气,看到你真的哭了,我也很难受,我的心好像被抓了一下,我想跟你解释,可不知怎么开口,你在桌子上趴了一节课了,肯定生我气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你原谅我吧!!!
……
看到这张纸条,我会心一笑,小孩子之间的小矛盾,但这件小事却那么值得“玩味”,若是语文课上让她们写一段表达“情绪”的小练笔,恐怕是写不出这样句通语顺、情真意切的文字的。如果和他们聊一聊他们最感兴趣的人或事,他们也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是让他们写一篇作文,他们却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写作和现实生活、真实感受之间,缺少了什么呢?我猛然想起过听的一句话:“老师,我写了一篇名叫‘作文’的作业。”孩子终究把作文当做一项作业,一个不得不做的差事,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说到底还是一个写作需求的问题。
一、写作需要“读者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就是用笔说话。”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学生有表达和倾诉需求时,表达的内驱力会开动他的大脑程序,搜索、生成、排列,将他内心想法表达出来;相反,如果没有表达需求,就很难写好文章。
学生在写作文时,大多抱有“一项语文作业”、“摘抄拼凑一下”、“按照老师写作要求凑齐字数”的想法。显然,这种写作想法与有写作内驱力的心理状态是截然相反的。没有内在表达欲望,光靠外在的要求和约束,怎么会有好的表达,写出好的文章呢?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让学生在写作时,像写“纸条”一样,心中有明确的“读者”或“倾诉对象”,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与之交谈对话,那么写作将不再是苦恼,而是一种需求。
那么,何为“读者”?与平时所说的读者不同,我们这里的“读者”有特定的含义,即学生写作时心中要倾诉的对象或阅读学生习作的人。老师要阅读、评改学生的作文,所以老师是读者;在老师之前,学生写完以后先要阅读、修改,学生是自己的第一读者;习作课上,同学们之间阅读、分享习作内容,老师还会出示学生写的作为范文、例文,习作伙伴也是读者;另外,写作时假想的倾诉对象也是读者,这个倾诉对象的范围更广,可以是家人、挚友、偶像,甚至是现实生活不存在人。有了读者意识,写作者在习作过程中自然的会思考:我的文章写给谁看?我想要跟他说些什么?这个理清楚了,再来思考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难度就会降低。
读者意识之于习作,夏丏尊先生有一句很精辟的概述:“读者意识就是最大的习作技巧。”我们通常会把写作技巧窄化为好词佳句、谋篇布局、细节描写等,其实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技巧,那就是读者意识。对于写作而言,读者意识是最上位的问题,解决了它,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往往就会不攻自破、水到渠成。那么,如何建立读者意识呢?
二、建立读者意识
1、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儿童是前提
写作是为了让儿童的言语生命得到发展,教会儿童写作,必须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她们的欢喜和忧愁,洞悉她们的兴趣和爱好,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甚至知音,在此基础上教作文,才能勾起她们的表达欲望,懂得她们的感受,才能分享她们的真实,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的通过创设写作情境,唤醒儿童内心的言语本能,让他们有想要表达和倾诉的冲动。
2、研读教材、深挖教材、改造教材是路径
现行的统编教材以内容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选材和编排上更加尊重学生个人的“审美情趣”。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挖改造,对写作题目的交际语境进行改造:为谁写?为什么写?写了之后与谁分享?每个作文题目都可以这样改造,改造以后,读者对象清楚了,写作目的清楚了,写作方法就会迎刃而解。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把一次游戏写具体、写生动不容易,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找到倾诉对象,可事半功倍。在这学期我们共读了一本书——1994年获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记忆传授人》,这部科幻小说里没有光怪陆离外星人和机器人,描述的是与现在截然相反的未来社区的生活形态:一个精心设计的未来社区,没有春秋冬夏,没有日月风雨,没有动物,没有游戏,所有人的生活按部就班:一岁有名字,八岁当义工,九岁可以领到自行车,十二岁被分配工作……年纪过大则被“解放”(被安乐死)。这里崇尚一致性,避谈个人特质,所有人住在同样的房屋,同样的家具,吃分配的食物,过统一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社区如何记录历史呢?那就是记忆传承人,只有最聪明、最有智能和勇气的人才能担任这份工作。也只有记忆传承人知道,过去的时代里的生活截然不同,孩子们在學校读书游戏,和家人共进晚餐,有游戏的快乐,有生活的烦恼,也有残酷的战争和令人心碎的生离死别,主角乔纳斯,就是新一任的记忆传承人。
看完这本小说,“读者意识”这个词蹦入我的脑海中——向乔纳斯讲述你的一次游戏经历,让乔纳斯(为谁写)把这个游戏带回到未来社区,教给那里的孩子,改变她们的生活(为什么写)。乔纳斯只能选择一种游戏带回社区,那么你要怎样向他讲述你的游戏经历?学生立刻领会:要写出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
有了乔纳斯,孩子们的表达便有对象感,简明叙述游戏规则后,纷纷把重头戏放在了如何将游戏过程写精彩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玩游戏的动作、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如:“捉迷藏”这个游戏写出找到绝佳隐蔽点的兴奋-耳边响起脚步声的紧张和刺激-被抓到时的失落;“撕名牌”这个游戏抓住动作描写,你追我跑,你来我往的细致动作,辅助心理变化描写。再研读《牛和鹅》、《陀螺》课例中的精彩语句,品读分析表达特点,模仿运用。同时,因为未来社区的居民缺乏生活和情感体验,在游戏收尾处,收获的道理和体验,也会影响乔纳斯的选择,借此鼓励学生在玩游戏之余有所思、有所悟,紧扣主题,突出人文情怀。
统编教材的习作选题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建立读者意识,调动学生内在的表达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要研读深挖教材中的习作要素,加以改造,让课本中的习作走进孩子的生活。
3、读写一体、角色转换、耕笔实践是方法
学生是作者,更是读者,读写一体,课后练笔意义重大。将目标指向文本语言形式、写作方法的揣摩运用,学生通过反复读来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发现写法,然后根据课后小练笔的要求及时动笔练习。
如《腊八粥》第一段仿写,看看这段一共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不难发现其表达特点:开头罗列几类人,用上“提到、谁不”,强调大家对这种食物的喜爱;然后描绘食物的样子或香味,用上“单看、就够、何况”等词,再次强调美食的诱人。学生习得了具体写法,笔下自然就有了鲜活的表达:背着书包的小朋友,步履匆匆的大朋友,头发花白的老朋友,提起煎饼,谁的鼻子前不立刻飘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儿呢?用黄豆、绿豆、紫米打成的五谷糊糊做底,打上两个金黄的鸡蛋,各种香味、颜色的调料往上一撒,黑芝麻、红辣椒、绿香葱……色彩纷呈,单看颜色就让人倾心不已,再放上一根脆脆的炸油条,满口回香,更何况是捧在手里,趁着热乎香喷喷的大口咀嚼呢!
写完小练笔,请同学自读修改,再互读评赏。学生先从读者角度,品析词语,再回到作者角度,进行语用训练,再回到读者角度评改赏析,读者与作者的角色转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更提高了其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安全的环境、开放的态度、健康的情趣是保障
习作周刊、班级编辑部,微信群分享、广播室投稿……班级开展的这类活动,为学生表达提供平台,只有更多的读者,怀有更开放的态度,学生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语言的创造来自心灵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来自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来自对儿童的理解,对儿童的理解来自师生平等。安全的写作环境,开放包容的写作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老师为孩子保留的一块沃土,播撒阳光,浇灌雨露,悉心照料,尊重每一棵破土的幼苗,让孩子们的语言生命在这里生根發芽,破土生长,最后,听到孩子真实的声音:“老师,我写了一篇文章,你愿意当我的读者吗?”
作者简介:李树玉(1988—),女,教师,学历:本科,单位:滨海新区塘沽朝阳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