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课教学改革
2022-01-13张斐斐
张斐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整体上知识较为复杂,知识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要求都很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较为被动,不但拉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阻碍。鉴于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确保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人们对教育事业愈加重视的环境下,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是顺应教育自身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于教师的课程教学提出了诸多新的规定。而初中地理科目中有许多需要理性思考和探究的内容,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教师更应当把握好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对于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进行积极转变,科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索,使学生获取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
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这两方面应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同时也应当基于学生的角度,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契合当前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所以,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充分了解当前课的主要内容,将其中的知识重难点提取出来,做好归纳和总结。让学生通过重难点知识,便能够快速掌握主要的教学目标。使用图表等手段,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直观展现,将不同的知识要点,按照其自身的特征、重要程度等进行安排,让学生更容易理顺知识点的关联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悟性。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中,由于本课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所以教师可以将一年中不同月份中同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以多媒体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现出来。借助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发现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内的气温的区别,通过之后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发现某些月份的温差大小。但只是借助天气预报视频,还不足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教师则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后,将视频演示的形式加以改变。可以将同一城市在一年中的气温以折线图的方式展现,以更为直观的图表内容体现出气温的变化趋势,使学生能够对其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实践性,教师之后还可继续带领学生自主制作气温变化图,以联系实际、对比、实践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现象的同时加强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二、打造趣味教学情境
如果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会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所以,教师在安排课堂环节与内容时,应当关注其趣味性的提高。通过为学生打造趣味性情境的方式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将消极的知识接受,逐渐转化为积极、自主地知识探寻。可以继续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力量,并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目光从知识的概念、含义方面,逐渐转移至产生原因上,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使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课中,在课程一开始,教师便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水生生物的一些化石图片,或者与其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借助形形色色的化石形状和纪录片中主持人生动地讲解,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与探究的积极状态。在此之后,教师可提出思考性问题,如“虽然这些生物是水生的,但它们的化石却是从陆地中挖掘出来的,这是为什么?”由于竞争和激励形式能够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可考虑多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在学生积极努力地回答出正确答案后予以适当的奖励,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情境更具趣味性。最后,教师提出一些总结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做最后的知识巩固。因为这些问题是刚刚详细讲解过的知识,学生能够踊跃发言,使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或者在课程结尾处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课外资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容,以达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教材内容的目的,也起到了升华趣味教学情境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强化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立足于当前实际教学情况,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展开学习和探索活动。从课堂教学的多角度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在保持高效思维运转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教学的优化,保证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充分發挥其应有的价值,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江素珍.新课程背景下地效性地提高性的提高探索[J].成才之路,2021(31):92-94.
[2]赵秀丽.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2021(3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