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学校“五育融合”理念及其育人举措
2022-01-13陈建丽
陈建丽
摘要:教师在德育教育与渗透中还缺失了“五育”的融合教育与渗透,进而也直接影响到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渗透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与渗透过程中应以“五育”为基础,合理与学校各项活动相融合,为学生挖掘、开发更多的“五育”实践与体验的平台,进而才能切实提升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质量,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本文对中职“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育人举措进行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五育融合;理念;育人举措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
(一)“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五育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育人的方法策略,它其中还有其特殊的价值。它是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就是一种“融合理念”,让孩子多方面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各育的程度要大概相同,各育这种教育方式就和“融合实践”有着相同的问题:各育之间不和谐,相互对立、矛盾。而“五育融合”就强调了要将各个事物同时发展、融合发展,以此达到各育的最好的形式,最终达到“五育融合”这一目标。
(二)“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实践”。“五育融合”是一种可以满足当下教育环境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可以取得良好结果的实践教学。在这种“育人实践”下,可以让孩子们全方面发展。教师、家长也不会把眼光全部放在孩子的成绩上。“五育融合”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不仅仅是课本里、课堂上冷漠无趣的文字知识,而是成为了生活中、学习中不断时间积累的经验。经验内化、理解、吸收最终再和书本上的知识相互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区别,真正做到了“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
(三)“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思维”。“五育融合”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新的“育人思维”,是一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思维的新型教学思维。其包含了“联想式教育思维”“贯通式教学思维”和“综合式教学思维”等,可以有效地解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隔阂,在传统的教学思维里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育的思維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导致难以实现教育的融合,也就不会有“系统教育力”。在“五育融合”的新育人思维下,各学科的根本都在于“育人”,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表现的方法不一样罢了,是有可能实现“五育融合”的。
二、中职学校在“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育人举措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育人体系。科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教育的方向性,合理的育人方案决定了育人目标的实效性,有效的育人评价是对育人目标和育人方案的科学性的反馈。三者共同决定了高校的育人质量。育人目标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职校首先应提升育人目标的社会适应性,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形势,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同时积极开展面向雇主和学生的调研,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数据反馈机制,让就业相关情况成为学校制定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的依据。育人方案方面,高校应在分众化和连续性上下功夫,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育人评价方面,评价不应单纯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尺,更应成为教师教学质量反馈的渠道知悉。职校在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形成“目标—教育—检测—纠偏”的正向循环,让教师时刻了解教学效果,改善方式方法,实现合理优化,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学思践悟。
(二)创新教学方法——为“五育”融合提供保障。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效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职学校的“五育”融合教育与渗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促进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成为一名一成不变的“工作机器”。因此,中职教师在落实“五育”融合教育与渗透过程中也要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创新,进而为提高“五育”融合教育与渗透效果提供保障。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受自身因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各种心理压力或是心理问题,这对“五育”融合教育与渗透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教师在落实“五育”融合过程中也要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心理健康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教师应结合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新“五育”与心理健康共育模式,且要积极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相结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引导与“五育”内容相融合,进而才能收到高效的、科学的“共育”的效果,为全面提高“五育”融合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探索拓展育人环节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各职校不应单纯从各个教育环节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或单纯提升学生在相关教育环节的技能和认知能力,更应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将各个教育环节作为提升学生品行和相关修养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习惯,锻炼健康体魄,更应通过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健全人格。美育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更在于培育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将校园打造成文化教育的高地。劳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具备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系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而辛勤劳动的意识与态度和乐于为他人服务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结束语
中职教师在开展“五育”融合教育与渗透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五育”之间的关系以及“五育”教育与渗透的整体性,同时,还要更新“五育”教育理念,充分创新“五育”教育与渗透的模式与方法,最终才能在提高“五育”融合教育与渗透效果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锦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J].贵州教育,2019(12):12-15.
[2]蒙石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路径与方式[J].今日教育,2019(2):14-17.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构建与评价指标研究》(课题编号:SGH20Z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