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可视化促进小学科学的深度学习
2022-01-13张博
张博
摘要:利用思维可视化教学,可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直观具体,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以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课题9——《固体、液体和气体》为例,采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小学科学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解题规律模型化1。因此,将思维可视化工具与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相融合,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可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课题
9——《固体、液体和气体》3,是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起始课。教材通过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建构固体、液体和气体各自的概念,并掌握各自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难度适宜,却因为探究活动较多,使得知识零散、脉络不清。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更倾向将精力放在探究活动中,而忽视对概念、性质的梳理,因此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概念对比可视化,促进比较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
本节课要学到“固体”、“液体”和以空气为代表的“气体”的性质。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真实又鲜活的知识,但是,学生不应该停留在掌握知识这一层次,缺少对其深度的加工与学习。三组重要概念的性质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需要有类比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引入双气泡导图,将概念对比可视化,促进学生比较思维的发展,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详见图1。
二、实验流程可视化,促进因果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
通过实验进行性质的探究,是教材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着力点。教材中采用语言叙述、图文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实验,看似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其实并不利于学生对实验流程进行思维加工,难以形成整体概念。在教学中,以判断和推理为策略,运用流程图和鱼骨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因”与“果”,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和内化逻辑思维4。最初有关实验过程的流程图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绘制,熟悉实验步骤的同时又发展因果思维,详见图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把鱼骨图挖空,作为实验任务单让学生进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鱼骨图(详见图3)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后者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归纳思维均有促进作用,实现深度学习。
三、知识归纳可視化,促进概括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
根据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科学知识目标,本节课需要学生:1.能说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2.能说出空气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5。以上的知识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尤其是经过两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之后,更时在能力之内。但是,过于零碎的知识通过两课时习得,学生迫切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从而捋清知识脉络,建构知识体系,那么,绘制本节课的学科知识思维导图是最好的方式。学生独自或以小组的形式绘制本节课的学科知识思维导图,其在脑海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落实在纸上,并且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知识内容的巩固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层级结构与逻辑关系,促进概括思维的发展,实现深度学习。(详见图4)
在小学科学课中,利用思维可视化教学,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直观具体,赋予知识新的活力,促成了知识的再加工;比较、概括知识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中小学管理,2014(06):10-13.
[2]胡军,朱正歌.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D].2019.6.河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24-26.
[3]陈燕,饶慧真.利用思维可视化促进化学高阶思维发展的探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15):58-64.
[4]李进起.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师用书三年级(上册)[D].2019.8.河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