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质量链理论研究
2022-01-13王贵虎张国英
王贵虎,张国英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1370)
0 引言
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演变,质量管理先后经历了3次变革[1]。生产方式是大批量生产,经营目标是为顾客提供符合规格要求的产品,此时期的产品质量主要以检验方式进行控制,质量管理职能由质量检验部门承担,此时期的质量管理成为“小q”;生产方式多样化,经营目标是追求效益、效率和顾客满意。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职能从检验部门拓展至全员,焦点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此时期的质量管理成为“大Q”;生产方式个性化、非标化和定制化使得从单个企业发展到一群企业共同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和个性化要求,形成了集群式的发展模式,质量的管理已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范围,在组织群中实现质量管理,此时期的质量管理被称为“链Q”。本文主要探讨质量链概念的发展及演变,并提出新时期围绕产业链构建的质量链的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
1 质量链的概念及其演变
质量链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首先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和供应链,以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和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y Loop)的概念[3],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和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地提高。实际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控制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
此后,质量链的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从国内看,丁文琴和赵俊华[4]提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质量链思想。她们认为,从质量意识、人员质量、质量文化、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这5个质量管理所涉及的不同方面的相互联系,以及最终达到提高产品质量这个目的的角度可以看出,这5个方面一环扣一环,互为联系组成一条“质量链”。唐晓青等[5]受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启发,提出了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CQCM:Cooperative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概念,强调彻底打破质量黑箱的封闭界限。综合地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和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和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并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乃至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广域质量链路。唐晓芬等[6]经过对质量链的反复研究和论证,进一步地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和耦合效应等基本概念,丰富了质量链管理理论基础。质量流(Quality Flow)是产品固有的或隐含的质量特性在设计、制造、交付和服务等过程中的定向流动和有序传递,存在于所有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它与信息流、价值流共存,是实现满足顾客需要的质量特性的物质表现形态;质量链(Quality Chain)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浪潮集团提出的质量链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产品供应链,突出以产品为中心,纵向打通企业端到消费端,横向以产品标准、计量、检测、认证、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和质量信用作为保障,为产品制造、流通和消费等全生命周期提供质量管理提升服务的管理链。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魏传忠表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了一套以质量信用、产品标准、检验检测、质量溯源和质量保险“五位一体”为基础支撑的质量保障共治体系即QBBSS质量链。全程为产品制造、流通和消费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质量管理提升服务,通过质量生态建设,系统性地解决质量问题。
2 新时代质量链的概念及逻辑结构
质量链产生于社会生产集约化,顾客需求个性化,市场需求迅速化的背景下,企业竞争方式由自由竞争转变为合作竞争,从企业注重利益的竞争转变为关注社会责任的竞争,从单个企业竞争转向企业群之间竞争,其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单个企业无法满足迅速变化的顾客和市场需求,需要多组织、多要素的协同耦合,做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各尽所能、高效配合,共同保障质量,以质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价值流和指令流为对象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质量链是由质量环通过质量扣连接起来的网状结构,质量环和质量扣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主要以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环概念,其环上具备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和反馈等功能的连接扣,不同的组织按质量扣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网络结构被称为质量链。
图1 质量环及质量扣示意图
质量环的构成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也可以是由具备质量扣功能的多个组织构成,并具备质量信息、价值传递方向性,具备持续改进特性的一个质量环。
质量扣是质量环与另外的质量环发生业务和价值联系的逻辑抽象概念,其业务能力越强价值升值空间越大,其与外部质量环的连接越具备鲁棒性,是质量环连接形成质量链的关键点。
3 新时代质量链的特征
3.1 新时代质量链的动态性
质量链是一个动态的链式结构,它随着企业运作过程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质量链是由一群具备特定功能供给关系的组织链构成,由于组织链群体的多样性,环境、文化、价值观、生产结构和经营理念的不同,造成组织之间的相互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连接关系不具备唯一性,同一质量扣处链接的企业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动态调整的匹配连接关系,因此质量链具备动态特性。
3.2 新时代质量链中核心组织主导特性
在质量链中,由于核心组织在行业和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比较大,核心组织在质量链中的作用表现为控制和协调其他组织质量链中的运作方式,优化质量扣上的耦合效应,提升质量链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因此核心组织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条质量链中组织的质量水平的高低。
3.3 新时代质量链具备木桶效应
新时代质量链是由组织群构成,由于整链中各组的质量水平天生具备差异性,因此质量链中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由质量水平最低的组织决定的。
3.4 新时代质量链具备质量水平的一致性
新时代质量链水平是由质量链组织群的质量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在组织群中组织的质量水平应具备一致性,才能相互匹配,相互形成高效供应关系。
3.5 新时代质量链中质量信息具有定向性
质量信息的流动过程,就是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质量特性的过程、从低价值向高价值方向流动的过程,进而形成业务过程特性的流程。
3.6 新时代质量链在特定时期具备天花板效应
由于科技进步水平和质量认知水平的高低不同,在特定时期内质量链质量水平具备天花板效应,只有当科技水平和质量意识达到更高的水平,质量水平才能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但在同一台阶内一定时期质量水平是有上限的。
4 新时代质量链管理基本框架
质量链管理是对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拓展和延伸,也为质量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工具和手段;质量链管理要求组织集中所有的相关方,围绕顾客关注的关键质量特性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满足顾客的需求;质量链管理为组织间结合的过程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质量链管理兼顾相关方利益,以多方共赢、知识共享保证质量链协调、有序地运行;质量链管理也应适应竞争方式进步的需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竞争的方式已从你死我活向着合作联盟方向演变,质量链管理既适应了竞争方式的进步的要求,也为组织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7-9]。基于上述考虑,提出如图2所示的质量链管理框架。
图2 质量链管理框架
4.1 领导作用
领导应组织资源识别,组织及行业环境、组织定位、确认关键目标、顶层谋划、支持人财物实现关键目标、开展绩效评价及持续改进、建设质量文化培养质量发展土壤,并通过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实现继承和发扬、确定组织权责利及资源调配与统筹管理等。
4.2 组织及行业环境识别
主要是识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作用及对行业的贡献程度,识别与自己关联的组织及其地位和作用,识别自己组织与其他组织的连接类型及质量流和价值流的方向。
4.3 组织定位
通过4.2节对其他组织和行业及耦合关系的定位,确定自己的组织形态和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4.4 关键目标确认
根据行业特点及所处的阶段,结合自身软硬实力及定位情况,确认质量关键目标,确认目标时需要考虑质量链的天花板效应和木桶效应。在具体分析顾客需求、确定关键质量特性时,可以借助卡诺模型(Kano Model)、质量功能展开(QFD)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识别目标顾客对产品/服务的各种质量需求,制定质量技术标准,并配置相应的资源,以最经济的成本、最短的周期追求最佳的经营绩效。
4.5 策划
策划应围绕关键质量目标,设计目标实现的路径、方针和具体举措,并识别、分析、避免质量链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4.6 支持与运行
支持应包括但不限于对实现策划所需资源的调度和配置。如对人员、设备、软件、信息化能力、业绩评估及能力培养、相关方对质量认知水平的提升及培训,以及与组织内外部沟通所具备的技巧和水平的评估、文件信息化,流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保障和支持、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运行与维护的支持与对质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价值流和指令流的管理与维护等。
4.7 绩效评价
应至少涵盖对关键节点或岗位的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等流程,并按适当的周期开展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评估质量链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4.8 持续改进
应包含对顾客不满意或行业差距比较大的节点或环节的纠正及纠正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估等,并建立持续提升改进的组织、制度、资金的保障举措。
4.9 质量文化建设
按质量文化建设标准建设适合自己企业的质量文化,并于质量链中的组织相互交流,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改善和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并通过适当方式达到继承和发扬。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质量链概念的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特点及社会需求的变化,提出新时代质量链的概念及内涵,并通过深入思考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框架,为质量从业者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