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枝与磺化改性PP非织造布的吸附与电化学解吸性能
2022-01-13徐小芳庞沁彧林楚楚朱新生
徐小芳,庞沁彧,陶 然,林楚楚,朱新生,*
(1.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2. 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04)
聚丙烯(PP)非织造布的非极性严重限制了其应用领域。近年来,研究人员对PP非织造布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石小丽等[1]用丙烯酸(AA)与甲基丙烯酸对PP纺黏布共聚接枝改性,探讨了改性PP纺黏布对阳离子染料废水的吸附作用以及对铜离子(Cu2+)废水的动态过滤分离性能,吸附遵循Lagergren′s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 Freundlich等温吸附机制。施颖等[2]研究了AA接枝改性PP非织造布(PP-g-AA)对阳离子红X-GRL染料吸附与解吸动力学机理,PP-g-AA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s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双指数模型,解吸符合Lagergren′s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高德贵等[3]将AA接枝到PP非织造布表面,赋予其阳离子交换性能,单体接枝率最高达85%,离子交换膜的含水率为28.0%、离子交换量为0.83 mmol/g、拉伸强度达8.89 MPa。这些研究表明,PP接枝改性可以赋予其吸附与离子交换功能,拓宽其应用领域。
艾丽等[4]研究发现,磺酸基团对Cu2+吸附分离能力优于羧基。祝宝东等[5]采用悬浮聚合技术将AA与苯乙烯(St)双单体接枝到PP粉体表面时发现,当两者摩尔比接近1.0时可以实现无规共聚。K.ELSALMAWI等[6]通过钴60辐射聚合方法将AA与St接枝到PP薄膜表面,当混合溶剂甲醇与水及单体AA与St体积比均为1:4时,双单体的接枝率最大。TAO R等[7]将AA和St接枝到PP非织造布时发现,AA与St在接枝过程中伴随着苯环酰基化反应。
电化学解吸技术是指在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利用水的极化解离而形成 H+和OH-,并进一步与离子交换树脂发生交换反应[8-9]。这种技术不仅可使离子交换树脂重复利用,而且可直接回收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应用前景广阔[10]。
作者采用AA和St双单体接枝改性纺黏PP非织造布,以浓硫酸促进接枝聚苯乙烯(SPS)的磺化,制备SPS和聚丙烯酸(PAA)接枝改性PP非织造布(PP-g-(SPS-co-PAA)),探讨了PP-g-(SPS-co-PAA)对Cu2+废水的吸附与电化学解吸过程及其再生重复利用性能。
1 实验
1.1 原料
纺黏PP非织造布:面密度为100 g/m2,昆山三羊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产;St、AA:均为分析纯,永华化学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产;二乙烯基苯(DVB):瑞士阿达玛斯试剂有限公司产;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浓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氯化钙(CaCl2)、硫酸镁(MgSO4)、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过氧化苯甲酰(BPO):北京伊诺凯科技有限公司产。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BS223S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制;DZF-6051型真空烘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制;恒温水浴振荡器: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制;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制;KA6002D型直流稳压电源:深圳市科睿源科技有限公司制;S-4800型扫描电镜:日本HITACHIS公司制;Nicolet 57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Nicolet公司制;Diamond DSC型热分析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制。
1.3 实验方法
1.3.1 PP-g-(SPS-co-PAA)的制备
(1)将40 mL St、10 mL DVB和2.5 g BPO混合均匀,再将一定体积的AA与SDBS混合后与上述溶液混合而形成接枝液。将浸透接枝液的PP非织造布取出,擦去多余溶液,用两块特氟龙板上下夹持,放入烘箱中在一定加热条件下接枝聚合(70 ℃,30 min;100 ℃,20 min;130 ℃,20 min);冷却后取出,用大量去离子水洗去SDBS,在40 ℃的真空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制得试样PP-g-PS(未添加AA接枝)和PP-g-(PS-co-PAA)。
(2)将上述接枝布试样先用60%浓硫酸进行1 h的酸处理,滤干后擦除多余溶液,放入98%浓硫酸中磺化1 h。用大量清水洗去表面残余的浓硫酸,在真空烘箱中于40 ℃烘干至恒重,保存于干燥器皿中,得到试样PP-g-(SPS-co-PAA)。
1.3.2 吸附与电化学解吸实验
分别将St:AA体积比为3:1、3:2、3:3接枝与磺化处理的PP-g-(SPS-co-PAA)裁剪成直径为50 mm的小圆片,在0.5 mol/L NaOH溶液中充分浸泡后,在40 ℃的水浴振荡器中恒温吸附Cu2+浓度为1 000 mg/L的CuSO4溶液8 h。
将吸附有Cu2+的PP-g-(SPS-co-PAA)固定于阳极正反两面,在阴极正反两面用阴离子交换膜包裹,电解吸溶液分别为离子浓度1 000 mg/L 的Cu2+(CuSO4)、Mg2+(MgSO4)和Ca2+(CaCl2)溶液,在直流电压20 V下进行电化学解吸。
1.3.3 吸附与电化学解吸重复性实验
选取St与AA体积比为3:3的PP-g-(SPS-co-PAA),重复1.3.2节吸附操作。以Cu2+浓度为1 000 mg/L的CuSO4溶液作为电解液,电压为20 V,进行10次重复性的电化学解吸。
1.4 分析与测试
接枝率(G):按式(1)计算接枝改性PP非织造布试样的G。
G=(W1-W0)/W0×100%
(1)
式中:W0和W1分别为接枝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试样的质量。
表面形貌:采用S-4800型扫描电镜对试样PP非织造布、PP-g-PS和PP-g-(SPS-co-PAA)的表面进行观察,试样预先经喷金处理。
化学结构:采用Nicolet 57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接枝改性前后的PP非织造布试样的红外光谱(FTIR),试样用剪刀剪碎、溴化钾压片。
热稳定性:采用Diamond DSC型热分析仪测试接枝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试样的热失重(TG)曲线,氮气流速为100 mL/min,升温速率为10 ℃/min。
吸附与电化学解吸附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溶液中Cu2+浓度,包括PP-g-(SPS-co-PAA)吸附前后CuSO4吸附液和电解吸前后电解吸溶液中Cu2+浓度。根据溶液中实际Cu2+浓度情况,用二次去离子水将测试液中的Cu2+浓度调整为0~10 mg/L才能准确测试。Cu2+吸附率(W)、Cu2+吸附量(M)、第i次的电化学解吸率(Ri)、电流效率(η)[11]的计算分别见式(2)、(3)、(4)、(5):
W=(C0-C1)/C0×100%
(2)
M=(C0-C1)V/m×100%
(3)
Ri=(Mi-1-Mi) /Mi-1×100%
(4)
(5)
式中:C0和C1分别为吸附前后CuSO4溶液中Cu2+的浓度,假设PP-g-(SPS-co-PAA)吸附时未引起溶液体积变化;V为CuSO4溶液的体积;m为PP-g-(SPS-co-PAA)的质量;Mi-1和Mi分别电化学解吸前后PP-g-(SPS-co-PAA)的Cu2+吸附量;z为Cu2+电荷数;F为法拉第常数(96 500 C/mol);I为电流;t为解吸时间;n为PP-g-(SPS-co-PAA)解吸下来Cu2+的物质的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的表面形貌与化学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原料PP非织造布左上角与右下角是轧点痕迹,其余部分纤维形态明显;PP-g-PS试样中PS均匀分布在PP纤维的表面;PP-g-(SPS-co-PAA)试样(St:AA体积比为3:2)中SPS与PAA倾向于渗透布的内部。PP-g-PS和PP-g-(SPS-co-PAA)试样都经过了磺化处理,实际上,PP-g-(SPS-co-PAA)试样抽真空镀金时,吸附水的挥发而形成的“裂痕”间接说明有效磺化;相比较而言,PP-g-PS试样在接枝时只有单体St而没有添加AA单体,尽管也进行了磺化处理,但未出现“裂痕”,也就是在抽真空镀金时没有吸附水排出,可以间接推测PP非织造布只接枝PS而无PAA时无法磺化,这将在下面的FTIR中继续得以证实。
图1 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
由图2可见:PP-g-PS试样在3 030 cm-1附近出现苯环的C—H键伸缩振动,同时在1 600~2 000 cm-1和700 cm-1处出现单取代苯环的特征性吸收峰,说明PS成功接枝到PP非织造布表面,但未见羧基基团与磺化基团的吸收峰;当St和AA共同接枝到PP非织造布表面后,PP-g-(SPS-co-PAA)试样(St:AA体积比为3:2)在1 550 cm-1和1 403 cm-1处出现羧基的不对称与对称伸缩振动峰,另外,2 200 cm-1和3 150 cm-1附近的吸收峰与羧基基团吸水有关[12],在1 066~1 311 cm-1处出现数个较弱的吸收峰,这与SPS中的磺化基团吸收有关,这表明St和AA单体已成功接枝到PP非织造布上,而且AA共聚接枝有效地改善了PS的磺化效果,本质上PAA链段的亲水性促进了浓硫酸的渗透进而改善了PS链段中的苯环磺化效果。
图2 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试样的FTIR
2.2 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的的热稳定性
由图3可以看出:对于纯PP非织造布,350~450 ℃为PP主链快速降解区,大约480℃时PP热失重基本结束,剩余残渣即质量保持率为3%~5%;对于PP-g-PS试样,其最大降解速率较PP非织造布所对应最大热降解温度下降15~20 ℃,这是由于热降解形成的PS自由基易发生beta断裂反应,从而也加快了PP主链的热降解;对于PP-g-(SPS-co-PAA)试样(St:AA体积比为3:2),SPS链段中磺酸基团在230 ℃左右形成二氧化硫而脱落[13], PAA链段中羧酸基团在130~320 ℃之间脱羧反应,而在370 ℃左右则出现接枝PAA链的断裂[14-15],此外,由于共聚接枝在PP非晶区中,破坏了主链的规整性和降低了结晶度,也使得接枝后的PP非织造布热降解温度低于未接枝PP非织造布,剩余残渣即质量保持率为7%~10%,炭化残渣相对增加。
图3 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试样的TG曲线
2.3 不同单体比例的PP-g-(SPS-co-PAA)对Cu2+的吸附与解吸性能
从表1可知:不同单体比例的PP-g-(SPS-co-PAA)试样对Cu2+的吸附率和吸附量明显不同,随着AA含量的提高,试样对Cu2+的的吸附率和吸附量也显著提高;假设SPS组分没有吸附作用,基于接枝单体St:AA体积比为3:1的试样对Cu2+的吸附量,推算出单体St:AA体积比为3:2和3:3的试样对Cu2+的吸附量则为42.4 mg/g和55.8 mg/g(单体St:AA体积比为3:1、3:2、3:3的试样接枝率分别是132.7%,188.0%,197.8%),而实际上Cu2+的吸附量远大于预期值,分别为46.2 mg/g和103.8 mg/g。这是因为磺酸根对Cu2+的吸附量远大于羧酸根的吸附[16]。进一步假设SPS磺化程度相同,AA含量的增加意谓着St含量减少,那么,PP-g-(SPS-co-PAA)的吸附量应该减少,但磺化过程中还伴随着羧基酰基化反应,即磺化过程中羧基含量还会进一步降低[7]。因此,尽管St含量相对减少,但是接枝的PAA链段显著地改善了SPS链段的磺化率,从而提高了Cu2+的吸附量。
表1 不同单体比例的PP-g-(SPS-co-PAA)对Cu2+的吸附与电化学解吸结果
由表1还可知,随AA含量增加,PP-g-(SPS-co-PAA)试样的解吸率和电流效率均明显增大。因为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在阳极表面电化学解离形成的H+直接与PP-g-(SPS-co-PAA)中的Cu2+交换而解吸到电解质溶液中,溶液中Cu2+浓度增加,传导的离子数目增大,导电性增加;电极区电压降增大,形成更多的H+,Cu2+解吸率更大;电化学解吸率升高,溶液中导电Cu2+增加,电流强度上升,也间接表明电流效率提高。
图4 不同单体比例的PP-g-(SPS-co-PAA) 吸附Cu2+后电化学解吸时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由图4还可看出:当St:AA体积比为3:1时,PP-g-(SPS-co-PAA) 接枝布上Cu2+吸附量较小,解吸下来的Cu2+相对数量也较低,电化学解吸过程相对平稳进行,电流缓慢上升(当黑色絮状沉淀造成短路后,电流上升,而达到极限后触发外加电压下降,电流则急剧下降);当St:AA体积比为3:3时,接枝布上Cu2+吸附量大,解吸下来的Cu2+相对数量大,Cu2+与OH-的结合生成大量的Cu(OH)2、氧化铜(CuO)沉淀(这个沉淀是粉状,不会引起短路与电压下降),则降低传导离子数量,因而电流缓慢上升。因此,当St:AA体积比为3:2时,PP-g-(SPS-co-PAA) 电化学解吸后期形成黑色CuO沉淀,致使解吸电流降低。
2.4 不同电解液中PP-g-(SPS-co-PAA)的电化学解吸性能
由图5可见,PP-g-(SPS-co-PAA) 吸附Cu2+后在不同种类电解液中进行电化学解吸,随着电化学解吸时间的延长,CuSO4电解液解吸电流相对平缓地上升,CaCl2、MgSO4电解液初期电流迅速增加。这是因为电解液中Mg2+和Ca2+浓度远大于Cu2+浓度,从而溶液中参与传导的离子数目增多所致。据相关文献资料[18-19],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镁(Mg(OH)2)和Cu(OH)2的溶度积常数分别为5.5×10-6,1.8×10-11和4.8×10-20,也说明解吸下来的Cu2+最容易形成沉淀,而Ca(OH)2最不易沉淀。在电解池的阴极附近,Ca2+、Mg2+和Cu2+都会沉淀,只是Cu2+开始沉淀时浓度非常低,沉淀的区域广。CaCl2作为电解液时,解吸下来的Cu2+与溶液中Cl-络合而形成四氯合铜阴离子[20],这也降低了电解电流。这种络合阴离子会在阴离子交换膜表面吸附,阴离子交换膜中央区域的深蓝色就与这种络阴离子吸附有关。MgSO4作为电解液时,阴极附近出现Mg(OH)2沉淀抑制了Cu(OH)2和CuO的快速絮状沉淀,导致电解电流反而最大。另外,Mg(OH)2与CuO黑色沉淀混合在一起,也不利于Cu2+的分离与回收。当用CuSO4作为解吸液时,生成的黑色CuO沉淀可溶于稀硫酸中,从而可以直接回收高浓度的Cu2+废水,并且解吸时间也较短。因此,CuSO4作为电解液是较好的选择。
图5 PP-g-(SPS-co-PAA)在不同电解液中电化学解吸时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2.5 不同解吸电压下PP-g-(SPS-co-PAA)的电化学解吸性能
图6 不同解吸电压下PP-g-(SPS-co-PAA) 电化学解吸时电流与时间关系
2.6 PP-g-(SPS-co-PAA)对Cu2+溶液吸附-解吸的重复利用性
选取St:AA体积比为3:3的PP-g-(SPS-co-PAA)接枝布,以Cu2+浓度为1 000 mg/L的CuSO4溶液作为电解液,电压20 V,进行10次重复性的吸附与电化学解吸,解吸后试样的表面形貌见图7。
图7 第3次与10次电化学解吸后PP-g-(SPS-co-PAA)的扫描电镜照片
从图7可以看出:第3次解吸后,图7a中PP-g-(SPS-co-PAA)接枝物出现的裂痕意谓着意谓着接枝与磺化组分依然存在,其结构无明显变化,图7c中纤维表面出现少量铜盐纳米晶须;第10次解吸后,图7b中PP-g-(SPS-co-PAA)布表面的接枝与磺化组分脱落,且纤维断裂较多,图7d中纤维表面出现许多微裂纹,这也说明部分接枝物从纤维表面脱落。这表明PP-g-(SPS-co-PAA)吸附与解吸重复3次变化不明显,重复使用不宜超过10次。另外,第3次解吸后,PP纤维的结构完整无损,但解吸不够均匀;第10次解吸后,PP-g-(SPS-co-PAA)解吸效果好,但是布面结构松散且边缘已有缺失。
由表2可见,PP-g-(SPS-co-PAA)经1~10次重复对Cu2+吸附与电化学解吸,吸附率都在88%以上,吸附量维持在140 mg/g以上,解吸率维持在40%~80%,且大部分解吸率都在60%以上。这是由于随着电化学解吸次数的增加,布轧点松动而更易于吸附与解吸,所以吸附量甚至会上升,解吸均匀性变好。但是,PP-g-(SPS-co-PAA)中的纤维断裂、接枝物剥落,使吸附率下降。10次重复吸附-电化学解吸证实了PP-g-(SPS-co-PAA)的可重复利用性。
表2 PP-g-(SPS-co-PAA) 重复对Cu2+吸附-电化学解吸的结果
3 结论
a.基于热聚合方法将St与AA接枝到PP非织造布上,接枝的AA链段显著改善了SPS链段的磺化效果,有利于制备混合酸型PP-g-(SPS-co-PAA)布。接枝SPS加快了PP主链的热降解;磺化SPS链段和PAA链段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失去磺酸与羧基基团,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PP降解。
b.在PP-g-(SPS-co-PAA)对Cu2+的吸附与电化学解吸中,当St:AA体积比为3:3、CuSO4溶液作为解吸液、电解电压20 V时,PP-g-(SPS-co-PAA)的吸附性能与电化学解吸性能最理想;当MgSO4作为解吸液时,在阴极附近生成Mg(OH)2与Cu(OH)2沉淀,难以实现Cu2+回收利用;当用CaCl2为解吸液时,在阴极形成的四氯化铜阴离子也可以控制Cu2+释放,使解吸顺利进行,但不利于Cu2+回收利用。解吸电压升高,加快水解离,但容易生成絮状沉淀,使电化学解吸过程难以平稳进行。
c.PP-g-(SPS-co-PAA)经1~10次重复对Cu2+吸附与电化学解吸,吸附率都在88%以上,吸附量维持在140 mg/g以上,解吸率维持在40%~80%。PP-g-(SPS-co-PAA)用于吸附与电化学解吸具有可重复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