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1-13沈文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5期
关键词:太极心衰效能

沈文林

(兴化市中医院 内科,江苏 泰州 225700)

0 引言

慢性心衰是基于心肌结构与功能改变产生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增加患者住院率、死亡率的心血管疾病。病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心肌炎等[1-2]。患者患病后早期一般表现不明显,随病情缓慢进展,可逐渐出现活动后气促、胸闷、入睡憋气、乏力、头晕等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若未及时进行治疗或疗效不佳,心衰逐渐加重,有合并肾功能损害、衰竭,肺淤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3-4]。临床上治疗此疾病的方法有生活管理、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研究表示慢性心衰临床疗效受护理干预影响较大,专业、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因素、治疗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切实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5]。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探寻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慢性心衰临床效果科学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 年01 月至2019 年06 月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84 例进行调查,以住院病床单双号的方式进行分组,即参考组(n=42)和实践组(n=42)。参考组慢性心衰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2 例和20 例,年龄下限为48 岁,年龄上限为82 岁,年龄均值为(65.13±4.58)岁。实践组慢性心衰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1 例和21 例,年龄下限为49 岁,年龄上限为81 岁,年龄均值为(64.89±4.67)岁。两组基本资料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经心电图、心脏磁共振、心超等检查确诊患者;自愿参加并签订协议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完善患者。

排除标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患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存在精神系统疾病患者;言语沟通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患者;各项基本资料不全患者;不配合研究调查患者。

1.2 护理方法

参考组慢性心衰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营造舒心病房环境、进行饮食管理,实施生活护理,嘱咐注意事项等。

实践组慢性心衰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疾病知识普及: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将复杂慢性心衰疾病知识简单化,为患者进行讲述,以此丰富患者疾病知识、减少恐惧情绪,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讲述临床成功案例,激励患者自信心,更好的与疾病作斗争。呼吁患者家属陪伴、给予患者充足安全感,树立康复信念。

进行心理疏导。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服务患者,为患者留下良好印象,形成护患良好关系。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不良情绪、进行针对有效的护理干预,排解患者不良情绪,维持良好心态。适当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放松患者身心、利于心态稳定。

展开饮食护理。询问患者饮食习惯,尊重患者意见设计专属饮食方案,以清淡营养为主,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通常每日摄盐量不应超过5g,如患者服用利尿剂,可适当放宽食盐剂量;要求患者尽可能少食用腌制品、海制品、碳酸饮料;要求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证患者体内营养充足,;要求患者日常饮食中,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实施运动干预。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加强运动管理,通常心功能等级为Ⅱ级及以下患者,可进行一般体力活动,注重午间休息;Ⅲ级及以上患者,控制一般体力活动量,保证充分休息,绝对卧床期间以床上被动运动为主,下床活动时,以散步、慢跑、太极、瑜伽等有氧运动为主,锻炼患者体魄,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太极训练为例:在全面掌握患者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评估患者运动耐力,针对性制定太极训练方案。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热身运动指导、太极招式讲解、太极招式一对一指导等为主,训练时间控制在30min/次,包括5min 热身运动、20min 太极运动、5min 放松运动,每周训练2 次;第二阶段,以热身运动指导、太极招式纠正等位置,训练时间与第一阶段相同;第三阶段,因患者已经熟悉掌握太极训练内容,故以整套运动训练为主,训练时间控制在60min/ 次,包括5min 热身运动、50min 太极运动、5min 放松运动,每周训练3 次。热身运动以头部、肩部、膝关节、手腕、足踝等活动为主;放松运动以肩部、大腿前侧、小腿后侧拉伸,深呼吸,全身伸展运动等为主。

指导遵医用药。为患者讲述药物知识和药物作用,减少患者抵抗情绪,强调遵医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重视程度,减少私自停药和更改药量情况出现。同时,通过病房巡查、交接班等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体征、病症、心功能、用药反应等)情况,协助医师调整用药方案,提升药物治疗效果。

加强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生活质量、自我效能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包括气喘好转、水肿消退及心率恢复时间。生活质量采用自拟评分标准评估,分值下限0 分、上限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SES)评分标准,分值下限10 分、上限4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越好。自制量表获取护理满意度信息,包括满意信息、基本满意信息、不满意信息,Cronbach’ α 系数0.78,总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生活质量、自我效能以及护理满意度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检测,其中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症改善情况

实践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短于参考组(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n) 气喘好转时间(d) 水肿消退时间(d) 心率恢复时间(d)实践组 42 3.03±1.04 4.02±1.05 9.43±4.25参考组 42 6.58±1.47 5.88±1.47 14.51±3.16 t 值 - 12.7765 6.6727 6.2163 P 值 - 0.0000 0.0000 0.0000

2.2 对比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

实践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均好于参考组(P<0.05),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对比(±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对比(±s)

组别 例数(n) 生活质量(d) 自我效能(d)实践组 42 81.55±4.64 31.47±8.39参考组 42 74.33±5.12 23.96±7.58 t 值 - 6.7717 4.3044 P 值 - 0.0000 0.0000

2.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实践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心衰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是因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下降。流行病学显示,此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 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超过10%。左心衰竭患者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右心衰竭患者常表现为体循环等症障碍。若未进行控制治疗、可累及多处器官受损,增加死亡风险[6]。

临床疗效不仅与治疗方案相关,也和护理方案相关,这就需要在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后,应系统评估患者情况,结合科室护理能力,合理选择护理模式,科学制定护理方案,有效落实护理策略。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通过营造舒心病房环境、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与饮食等进行护理,有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相对而言,以病人为中心,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的综合护理模式,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将局部护理转变为全面护理,将一般护理转变为优质护理,利于临床护理作用最大化发挥。

综合护理干预下,护理人员通过疾病知识普及、根据患者理解能力简化疾病知识并为患者讲述、丰富患者疾病知识、提高患者依从性、激励患者自信心,树立康复信念;通过进行心理疏导,了解不良情绪来源,展开针对的护理方式,排解患者不良情绪;通过实施运动干预,以慢性有氧运动为主,提高机体免疫力。经过上述一系列护理,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因此,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临床使用价值高的护理方式。

本研究中,实践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均好于参考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7.62%,说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从多层面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加快患者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恢复速度,获取更好临床效果;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疾病及其治疗对患者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损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合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利于患者护理意识提高、护理能力增强;综合护理干预促进了护患沟通,实现良好护患关系构建,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应用效果较好,可用于慢性心衰临床护理中,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改善,增强患者护理体验,提高其满意度。

猜你喜欢

太极心衰效能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游太极洞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