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2022-01-13向华傅怡悦
向华 傅怡悦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一种临床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直肠、左半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为主要症状,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较长,还可能诱发癌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1]。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多采用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长期使用还易产生耐药性[2]。近年来,中医药及其相关制剂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逐渐受到关注[3]。UC患者多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肠道微血栓,会诱发肠黏膜坏死并促进溃疡形成,有学者认为血液高凝状态是UC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可作为临床治疗UC的一个方向[4]。川芎嗪又名天然四甲基吡嗪,是从中药川芎中分离提纯出的生物碱单体,是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够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符合UC的治疗机制[5]。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川芎嗪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UC患者68例。(1)纳入标准:符合UC[6]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克罗恩病及缺血、肿瘤等因素引起的结肠炎;合并严重心、肺、肾等器质性病变;患有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疾病者;入组前1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的UC患者;药物过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3~69岁,平均(44.53±7.42)岁;病程7个月~12年,平均(4.28±2.35)年;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9~69岁,平均(46.68±7.06)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4.61±2.15)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美沙拉嗪肠溶片(规格:0.25 g×24 s,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口服,0.5 g/次,3次/天。(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10 mL盐酸川芎嗪(规格:40 mg:10 mL/支,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166)+100 mL温水灌肠,2次/天,灌肠液的温度控制在40 ℃左右,插肛管深度25~30 cm。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其中,第2疗程观察组灌肠1次/天,于睡前进行。
1.3 观察指标 (1)结肠黏膜病变情况:采用电子结肠镜(南京恒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F-H290I),根据Baron内镜评分[7]评估。其中,正常黏膜记0分;血管纹理模糊、黏膜无出血或者充血为黏膜轻度病变,记1分;黏膜颗粒样改变、接触性出血为黏膜中度病变,记2分;黏膜溃疡、自发性出血为重度病变,记3分。(2)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8]评分:共有腹泻、便血、黏膜表现、医师评估病情四项,每项0~4分,各项评分之和为DAI总分,0~2分为症状缓解,3~4分为炎症轻度活动,5~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3)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公司,AU5800)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E)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KB(NFKB)水平,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凝溶胶蛋白(gelsolin)、血小板黏附率(PADT):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ET-1),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小板gelsolin水平,ELASE法测定PADT,试剂盒均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5)营养指标:采用全自动模块血液分析仪(希森美康公司,XN10),双缩脲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含量,试剂盒由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两比较行t检验,组内比较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的Baron内镜评分、DA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Baron内镜评分、DA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Baron内镜评分、DA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的Baron内镜评分、DAI评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的Baron内镜评分、DAI评分比较[分,(±s)]
组别 Baron内镜评分 DA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4) 2.46±0.49 1.06±0.41 9.53±1.98 3.04±1.02对照组(n=34) 2.49±0.48 1.76±0.53 9.51±2.05 5.15±1.58 t值 0.255 6.091 0.401 6.542 P值 0.800 <0.001 0.968 <0.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IL-6、TNF-α、NF-KB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IL-10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g/L,(±s)]
组别 IL-6 IL-10 TNF-α NF-KB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4) 53.56±9.56 26.15±8.68 57.01±15.56 81.27±15.86 40.56±8.95 20.57±6.53 0.41±0.13 0.19±0.06对照组(n=34) 53.21±9.86 31.56±8.98 57.89±15.42 70.24±15.45 40.95±8.79 26.86±6.48 0.43±0.15 0.31±0.12 t值 0.149 2.526 0.234 2.905 0.181 3.987 0.588 5.215 P值 0.882 0.014 0.816 0.005 0.857 <0.001 0.559 <0.001
2.3 治疗前后两组的内皮功能及血小板gelsolin、PADT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ET-1、gelsolin、PADT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NO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3。2.4 治疗前后两组的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TP、Hb、Alb、PA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4。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的内皮功能及血小板gelsolin、PADT水平比较(±s)
组别 ET-1(ng/L) NO(μmol/L) Gelsolin(%) PADT(μ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4) 86.15±5.86 71.23±5.67 4.38±1.17 6.46±1.19 47.56±6.48 36.15±6.99 134.05±20.15 101.23±19.42对照组(n=34) 86.96±5.76 78.86±5.45 4.43±1.21 5.38±1.13 47.12±6.58 40.45±6.75 135.56±20.53 117.45±18.76 t值 0.575 5.657 0.173 3.837 0.278 2.580 0.306 3.503 P值 0.567 <0.001 0.863 <0.001 0.782 0.012 0.761 0.001
表4 治疗前后两组的营养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TP(g/L) Hb(g/L) Alb(g/L) PA(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4) 63.15±4.68 72.54±4.15 111.12±8.29 123.15±8.42 36.04±5.12 46.15±5.92 221.52±10.23 247.15±10.23对照组(n=34) 63.98±4.62 68.89±4.76 111.53±8.15 116.42±8.55 36.53±5.53 41.21±5.59 223.14±10.52 236.56±10.58 t值 0.736 3.370 0.206 3.270 0.379 3.538 0.644 4.196 P值 0.464 0.001 0.838 0.002 0.706 0.001 0.522 <0.001
3 讨论
UC病因复杂,治疗方式多样,其中保留灌肠作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在临床上普及[9]。研究发现,UC的主要临床症状“脓血便”的发生机制不是因为凝血功能障碍,而是因为UC活动期患者的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且伴有血小板活化,此时使用促凝止血药治疗反而会加重血液高凝情况,诱发肠黏膜微血栓形成,而在改善肠道炎症的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次数[10]。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川芎嗪保留灌肠治疗UC,可明显改善患者肠黏膜病变程度及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血小板活化与聚集的功能增强会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形成肠黏膜微血栓,而血液高凝、血栓形成又与UC发生直接相关[11]。血浆中gelsolin可通过抑制或干扰体外溶血性磷脂酸、血小板活化因子来诱导的血小板活化,PADT是反映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常见指标,二者水平异常升高表明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能力过高[12]。川芎嗪可阻断由组织因子启动和参与的纤溶酶原激活、凝血反应、环磷酸腺苷升高、血小板升高等生理机制,有效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13]。同时,人体血浆中含有一种血小板P-选择素(CD62p),CD62p是一种亲和度极高的配体,在细胞表面快速表达后可与P-选择素配体糖蛋白1(PSGL-1)结合,介导血小板细胞活化、聚集和中性粒细胞黏附,川芎嗪通过降低CD62p表达来抑制这一生理机制,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以此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加速红细胞的流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最后达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肠黏膜微血栓形成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灌肠治疗,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局部黏膜,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且灌肠液温度要求在40 ℃左右,温热刺激可有效引起肠黏膜的血管扩张,促进周身的血液、淋巴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川芎嗪保留灌肠治疗UC可降低炎症活动程度,改善炎症相关指标。IL-6、TNF-α为临床常见的炎症因子,NF-KB是一种具有多向转录调节的核蛋白因子,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的激活表达,参与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IL-10是一种抗炎性细胞因子,可抑制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趋化因子而抑制炎症的发生,还在肠黏膜免疫功能的正常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15]。川芎嗪可显著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更加通畅,减少血管内皮因血流不畅而导致的缺氧缺血损伤,同时减少因肠黏膜微血栓形成而产生的肠黏膜损伤,降低因创伤带来的炎症反应[16]。
综上所述,川芎嗪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较好,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功能及营养状态,缓解血液高凝情况,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