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及心理健康状况对中小学生心电图变化的影响
2022-01-13杜晨戴金李秋爽毛威
杜晨 戴金 李秋爽 毛威*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及平均运动时间均落后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1]。全球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占比10%~20%[2],而心理健康问题与成年心血管疾病有关联[3]。研究发现,令人愉悦且容易获得的体育锻炼计划可以改善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笔者尝试通过观察运动及心理健康状况对中小学生心电图变化的影响,进而推论两者的关联,提供合理的运动建议,探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18岁中小学生346例,根据病历诊断及就诊时间的先后分成正常组和心理问题组,每组各173例。另选取在本院进行赛前体检的6~18岁中小学生运动员173例为运动组,运动类型为田赛和径赛。三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统一使用日本福田十二导心电图机(型号:FX-7402)。收集整理三组研究对象的心电图,分析心率、心电图诊断与心理健康、运动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W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的心率比较 运动组的心率分级与正常组、心理问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与心理问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和图1。
表2 三组间心率分级比较[n(%)]
表3 心率的组间两两比较
图1 三组心率独立样本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
2.2 三组的心电图诊断结果比较 运动组的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及左心室高电压的发生比例较高,分别为35.97%、28.97%、11.90%。运动组与正常组、运动组和心理问题组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与心理问题组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和图2。
图2 三组心电图诊断结果分布的独立样本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
表4 三组的心电图诊断结果比较[n(%)]
表5 心电图诊断结果分布的组间两两比较
2.3 心理问题组的心理疾病诊断分布 焦虑、多动性障碍、抑郁为本组心理疾病诊断的前3名。见表6。
表6 心理问题组的疾病诊断分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组中小学生的心率低于正常组和心理问题组,是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迷走神经系统的张力相对增加,导致心动过缓,心脏发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化[5]。但是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会引起窦性心律不齐,所以运动组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的比例高于正常组和心理问题组。长期的运动训练导致心脏适应性增大,主要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5],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左心室高电压,所以运动组中小学生的心电图出现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高于另外两组。心理问题组的心率和心电图诊断结果分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脏仍在发育阶段,可塑性较强,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尚未影响到心血管而产生病变。而杨菊贤等[6]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焦虑、抑郁等五种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血小板的活性,引起冠脉内皮的功能损伤,形成粥样斑块,促使冠脉狭窄,心肌缺血,可引发冠脉痉挛和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本研究心理问题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为焦虑、多动性障碍和抑郁三个方面。焦虑、 抑郁情绪可影响心肌供血,诱发心肌重塑致心脏病变[7],若不及早加以干预,以后发展为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很大。体育运动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8],长期规律的运动训练可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多巴胺的分泌[9],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中小学生能够脱离紧张环境,改善睡眠,心理负能量得到疏解,提高积极感受,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主观意识,使其对自身的满意度放大,建立充分自信,形成正能量与积极心态[10],通过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从中小学生时期就应该培养长期、科学的运动习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运动能够降低中小学生的心率,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左心室高电压的发生比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以焦虑、多动性障碍和抑郁为主,尚未发现明显的心电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