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2022-01-12刘璐
刘璐
摘 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①的理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他在匈牙利创作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卢卡奇也因此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特别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理论,对现代工业社会展开物化现象的批判[1],这种批判也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3
对物化的批判一直贯穿卢卡奇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是卢卡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化理论铸就了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名。这一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经济活动、政治和意识形态都处于物化状态,人也从外在到内在都被物化了。消除物化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消除物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观点不只对当时的学界有重要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兼具时代性和空间性,直至今日依旧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20世纪20年代,在列宁的领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革命形势,爆发了德国十一月革命以及匈牙利革命运动,此起彼伏的革命号角在欧洲大地上吹响,但均以失败告终。卢卡奇也因此认识到阶级意识这一问题,开始就包括无产阶级意识在内的诸多革命中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撰写文章,并将其汇总整理,形成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这期间,第三国际成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更加复杂,各类国际政治事件频繁出现,革命与反革命的浪潮持续激荡。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进入调整阶段,出现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割裂的情况,革命的失败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持修正主义、折中主义和机械教条主义认识和实践路线的实质。人们认清第二国际理论的危害,开始对其加以反思和批判。卢卡奇同样以一种自省和总结的态度,执笔写下《历史与阶级意识》。
(二)经济背景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崛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演变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家为攫取全世界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将全世界变为殖民地,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在经济和文化上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打击,也给全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一战时,西欧尤其是英国的部分无产阶级转变为工人贵族,工人贵族控制的工会、工党与保守党政府沆瀣一气支持战争,鼓励工人参军入伍,但世界上受压迫国家的广大无产阶级同样也参与了反战斗争,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一些胜利;二战时,德意日三国的无产阶级群众受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蛊惑,将枪口转向了他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虽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取得胜利,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呈现出弱化趋势。
二、物化理论的概念
“物化”的概念是卢卡奇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问题的探讨后提出的,即《资本论》所说的现代人出现的一种物化状态,实质是在社会层面和商品结构层面,用物的关系遮掩以至于取代人的关系,从而将这种原本的人的关系物化了。卢卡奇基于主客二分角度,阐述了物化概念,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种物化可能存在于客观或是主观角度。从客观层面来讲,物化是形成某个物际关系建构的世界,规律已经被人们掌握。尽管如此,依然难以被制服,其自身作用形成的能量足够和人对立。从主观层面而言,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高,则个人活动与自身同样被客体化,也就是形成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事物(如商品),既服从规律却又同其他人类可控的客观事物有所区别,它正如变成商品的各类消费品,无需依赖人即可开展自身活动。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明確指出,商品形式的奥妙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本是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是将人与劳动的社会关系转化成生产者之外的外在物和物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生产者被有意地排除在商品形式之外。由此达到了两个目的,首先就是无限制地压低生产者本身应有的价值,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是保证商品生产的神秘性,从而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却将本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转化成了物与物之间的虚幻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进行物化关系的讨论过程中,将其放在资本的形势下进行商讨,也就使得马克思物化理论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反资本性质。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是在细致研究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前提下形成的创新型理论。卢卡奇不仅接受了马克思物化理论,还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将物化这种现象直接和商品的生产流程联系在一起,在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马克思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拜物教本质引发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化现象才会进一步加剧。如果说《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物化现象的阐述是物化的基本形式,卢卡奇则是将其带到了更高位置,明确了其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并且掩盖了商品的基本性质。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更新发展
马克思异化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卢卡奇物化理论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两者都是从主体客体化现象的角度来对现实加以批判,他们的批判紧紧围绕商品拜物教现象而展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所涉及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的过度追求,劳动、私有财产等出现异化性质,这种变化导致人的关系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之下。而“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分析基础上得出的概念,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将人的关系转变成物的关系,但是二者又存在很大不同。就二者概念阐述来说,《资本论》中定义的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进行转化,和主体产生某种对立关系,甚至最终对自身产生控制、支配且独立于自身的力量。马克思表示物化通过下列方式进行,一是对象化,二是异化。前者肯定人的状态下的物化,后者则否定人的状态下的物化。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和异化是同一个概念,物化即异化,并没有对物化和异化加以区别研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物化情况指的是[2]人的主观活动,劳动成果变成了客观的、不受自己控制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主观性而对人构成伤害的某些东西,掩盖了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属性。
四、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人的数字化
所谓人的数字化,是同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相关联的。随着社会机制日趋成熟,其运行逻辑也更加理性,技术理性以及科学精神是能够通过量化的方式加以计算的,而且相当长时期推动了现代工业文明进步。不过,19世纪后期开始,尤其20世纪之后,人们开始了解到社会的理性化进程并不是个体的解放力量以及确定人历史主体地位的力量,而是在某个条件下导致人丢失其主体性并在系统内抽象化的原因。卢卡奇对人的数字化展开论述,指出商品经济需要严格遵守“建构于可以被计算以及可以进行计算前提下的合理化原则”,其在持续理性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强化了机械化体系。这一体系是参照商品本性以及理性的要求共同建构的。该项专门化、理性化的机制已经获得了超人的自律性,劳动者在进入系统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成为抽象符号,不再具备主体性以及能动性,从而使得劳动者的活动,开始不断转变为某种类型的机械动作以及不断机械重复。也就是说,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者在系统的生产过程中已经成为单一的、规律性的劳动符号,相关生产者逐渐开始作为一个个资本眼中的生产数字,不再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和思想性。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相关劳动者人格和尊严的缺失,也是对人权的极大侵害。
(二)主体的客体化
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进行生产的自觉主体逐渐转变成为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生产本身是个系统,基于个体对原则的自律性执行,遵守可计算性原则,而个体仅仅是整个系统内能够被加以替换的符号,所以个体的特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在整个理性原则下被摈弃。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的出现逐渐使得生产开始变得流程化和规范化,大宗货物的机械生产也逐渐取代原有的手工生产,造成了相关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流程进行工作。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商品生产的难度也不断降低,导致单个生产者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资本主导者可以随时进行人员的更换,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者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不再具备主体作用,同时认识层面也失去了自觉性,成为生产中消极的客体。卢卡奇表示,个体无论是在客观或是在具体的劳动关系中均非主人,仅仅是嵌合在系统内的零部件。他发现这个机器系统事先已经存在,不依赖于人类而自行运行,无论愿意与否只能依此运行。而且随着劳动的逐步合理化和机械化,劳动者自身的主动性不断减少,并且变得越来越消极被动,从而在劳动中越来越缺乏自己的意识[3]。主体意识的缺乏,导致相关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逐渐降低自己的主观思想,开始转化为消极客体而存在。
(三)人的原子化
人的原子化,也是机械化的物化表现形式。卢卡奇在研究中表明,由于生产过程根据理性原则进行结合,所以人也由主体沦为客体,变成被动的存在,同时人际关系的割裂,使得个体陷入孤立状态,成为被动的原子,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遮蔽。原子在这里是指单个独立的、不与外界联系的单个主体。卢卡奇对劳动者工作时间因为计算理性被不断转化成为抽象物理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时指出,生产过程在机械化作用下解构,同时也将有机形式下的联系割裂。机械化使得人们成为孤立原子,通过劳动无法使人们进行结合,因为机械抽象规律的影响,在不断扩张的范围之内,人随之变成了中介。
在传统商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的缺失,生产者经常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联系,并且发表自身对生产技术和流程的看法。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的出现和技术的提升,生产者的重要性不断被削弱,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逐渐减少,越来越成为生产流程中的单个原子。
五、物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建设
依据物化理论人们认识到物化现象本身反映个体思想即为“物化意识”,这种具有侵蚀性的力量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破坏性影响。在物化现象出现之后,相关劳动者的主体性不断被剥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被原子化和客体化,严重影响了人权的发展。所以,进行革命就要改造这种意识,培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样一来,就能在根本上遏制物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劳动者的主体思想。卢卡奇的观点彰显了一个重要道理,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需要对革命群众的意识形态进行把握,建立属于自身的阶级意识,同时要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注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关注物质世界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思想文化,要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作为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最终成功的有力保障。这样一来,才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劳动者的权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等经济指标,大多专注于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意识重视力度不足,造成物化现象迅速扩展。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譬如“金钱拜物教”以及利己主义盛行的情况,忽视了国家的需求和他人的感受,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其他人的合法利益以至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物化理论中,卢卡奇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下人对物的依赖以及物的支配地位进行了揭露。所以,国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人对物的过度依赖现象。通过对该现象的研究和调查,研究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解决。
(三)有利于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
从卢卡奇角度而言,劳动不断发展演变本质源自科技发展、应用,就是人们常说的理性征服自然的趨势,并且是异化的一种趋势。科学、技术的力量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变革力量,推动文明发展,但是又“把现实世界撕成了碎片”,人们在残缺的环境下生存。卢卡奇从科技领域切入,将其同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发展以及剥削加以分析,认识到科技不仅是人们对自然加以改造利用的工具,同时也是部分掌握者对未掌握者进行改造与控制的方式。卢卡奇的批判直指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西方近代社会所出现的线性历史进步观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目前中国也正面临转型考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技术发达和物质商品富足,而是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西方发展历史中提取经验,考虑科学技术和异化劳动、物化现象、人的主体性等方面的现实意义,规避其高速发展可能出现的负面现象。
六、结语
1923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阐释的物化理论到现在一直是哲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虽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静.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异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2):141-144.
[2]刘恒.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J].公关世界,2020(4):134-136.
[3]葛伟阳,俞良早.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纪念《历史和阶级意识》出版90周年[J].长江论坛,2013(2):19-21+91.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