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2-01-11李桂莲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1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诊断

李桂莲

摘  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MRI与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诊断情况。结果  MRI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椎间盘积气、钙化的诊断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对椎间盘变化、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的诊断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与CT对神经根受压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影像质量评分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中均具有应用价值,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优于CT,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手段,必要时实施二者联合检查,以便提高诊疗效果。

关键词:MRI;CT;腰椎间盘突出;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0141-03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骨科腰椎常见病之一,腰椎间盘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等部位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会损伤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组织由破裂处向椎管内或后方脱出导致的邻近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继而形成腰部疼痛、下肢疼痛或麻木等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采用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与诊断,其中以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应用频率最高[2]。为了进一步完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诊断方案,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6月~2021年5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对其MRI与CT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其中男86例,女69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50.48±5.75)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5.20±2.18)年。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脑血管疾病者;②有MRI与CT检查禁忌证者;③急慢性炎症者;④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⑤脑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方法如下。

CT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选用多层螺旋CT机(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64排128层,产地:德国)检查,首先定位图像,调整扫描线,之后对腰椎L3/4~L5/S1行常规扫描,每个间隙的扫描层数为6层,全面探查骨窗与四周软组织情况。扫描参数为层厚3 mm,层间距1 mm,倾斜角±30°。

MRI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通过MRI扫描仪(型号:GE360 1.5T MRI机,产地:美国)检查,头先进,行常规横轴位T2WI与矢状位T2WI扫描,层距0.5 mm,层厚5 mm。以矢状位对椎体信号、形态特点与椎间盘信号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以横断位与矢状位对椎间盘突出与膨出、椎管径线有无狭窄、脊髓与硬膜囊压迫等情况进行观察。

完成上述检查后图像由影像科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双盲阅片诊断。

1.4  观察指标

①根据《实用骨科影像学》[3]中的标準,比较MRI与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CT诊断征象:具有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间隙变窄、腰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腰椎间盘向后侧突出、向外侧突出、向最外侧突出征象,伴或不伴有黄韧带肥厚钙化、硬膜囊受压变形、椎管前后径变窄、后纵韧带钙化、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移位,即可诊断。MRI诊断征象:直接征象为髓核游离、髓核突出、许莫氏结节;间接征象为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受压节段脊髓内呈稍长T1、T2异常信号,为脊髓水肿或缺血改变;硬膜外静脉丛受压迂曲,相邻骨结构结骨髓改变。具有任意直接征象,伴或不伴有间接征象即可诊断。②比较MRI与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征象(椎间盘积气、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变化、钙化、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的诊断情况。③由两位医师对MRI与CT的影像图像进行评价,评分标准为0~100分,内容包括目标病灶显示情况、周边组织关系、病灶边界等,得分越高说明影像学资料审阅感越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与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对比

MRI对本次患者诊断阳性150例,准确率为96.77%;CT对本次患者诊断阳性141例,准确率为90.97%。患者的MRI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42,P=0.033)。

2.2  MRI与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征象对比

MRI对椎间盘积气、钙化的诊断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对椎间盘变化、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的诊断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与CT对神经根受压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MRI与CT影像质量评分对比

MRI的影像质量评分为(92.52±2.85)分,高于CT影像质量评分(87.65±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36,P=0.0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影响人们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其病因十分复杂,通常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外伤与遗传等因素有关[4]。腰椎间盘受到外力或内外双重作用降低了脊柱内外力学稳定性,继而引起椎间盘突出。同时,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的不断加重,会导致进一步压迫神经根等病理现象,引起腰部与下肢疼痛症状。因此,尽早诊断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对于抑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影像学技术是诊断骨科腰椎疾病的首选方案,其中以MRI与CT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扫描范围大,能够清晰观察到腰椎间盘的密度与椎管情况。CT检查下腰椎间盘突出的软组织呈块影,通常为丘状与新月状,且椎间盘后侧方或后方突出,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不易显示硬膜囊间隙,突出部位的椎间盘中可见块状或点状高密度影,椎间盘钙化明显。部分研究发现,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积气、钙化等方面的检查具有显著优势[5]。此外,CT检查费相对较低,且检查用时短,利于临床普及。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CT更高,能够完成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避免骨骼伪影,提高椎管内病变的诊断效果[6]。同时,部分椎间隙狭窄患者经CT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而MRI利用T1WI能够清晰显示出椎间盘、病变椎体与附件等组织结构,以T2WI提示出病变部位形态与脱出髓核结构,并为临床提供了全面的硬膜囊、脊髓与神经根指标[7]。本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准确率与影像质量评分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对椎间盘积气、钙化的诊断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对椎间盘变化、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的诊断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说明,MRI利于医师明确病灶情况,对于椎管中占位性病变诊断与整体诊断的准确率较CT更具优势。

总之,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中均具有应用价值,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优于CT,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实施二者联合检查,以便提高诊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孫天术,袁景华,张敏,等.MRI对CT引导下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评估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 19(4):141-143.

[2]刘波.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及准确性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6):202-203.

[3]Adam Greenspan,Javier Beltran.白荣杰译.实用骨科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钟尚鸿,梁文琪.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0,41(4):209-211.

[5]靳素辉,郭团茂,郭洁.CT、MR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6):135-136,139.

[6]张艳凤.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88-89.

[7]王静,李胜鳌.MRI与CT诊断及腰椎间盘突出康复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S1):138,142.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