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结充填采场顶板承载特性及煤柱稳定性分析

2022-01-11徐斌李永亮路彬李进

矿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采场临空煤柱

徐斌李永亮路彬李进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北京 100083

固废资源堆积、地表沉陷等问题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阻碍[1-5],国内提倡绿色矿山建设,使得充填采煤成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采煤率的重要措施[6-8]。充填采煤的最终目的是减小上覆岩层移动变形,降低地表沉陷。而在不同充填采煤阶段,采场顶板的支撑结构产生变化,其顶板承载机制依次经历煤柱支撑、煤柱与充填体协同支撑、充填体支撑3 个阶段[9]。在煤柱与充填体协同支撑阶段,煤柱作为主要承载结构维持采场的稳定。Emad 等[10]分析了不同充填模式对采场变形的控制效果。Al Heib 等[11]分析了充填体对石膏矿柱的稳定性影响,验证了充填开采降低地表沉陷的效果。Kostecki 等[12]分析了充填体强度对煤柱变形的影响,王方田等[13]进一步研究了充填体与煤柱协同作用下对顶板变形的控制效果。宋卫东等[14-15]分析了不同岩石形态及充填体的应力-应变特征,研究了侧限压缩条件下充填体与岩柱的相互作用。国内专家基于不同的煤岩组合结构,构建了煤岩组合体的损伤模型[16],并研究了不同倾角下煤岩组合体的剪切作用,分析了组合体强度及破坏特征[17-19]。针对充填体对复合结构强度的影响,唐岳松等[20]以煤矸石为骨料,研究了粉煤灰对其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充填体的强度演化规律。陈磊等[21]则基于充填体强度演化规律,将采场分为强度增长区和强度恒定区,建立联合支撑体系,得到采场变形分布规律。为提高充填效率,路彬等[22-23]提出了连采连充式胶结充填采煤技术,实现了“间隔支巷出煤、分步充填置换”的目标。在该模式下,煤柱暴露时间短,顶板承载结构转换快,进一步减少了地表沉陷。而在该条件下煤柱的变形特性、应力分布规律等问题尚不明确,对该开采模式下的采场控制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基于昊源煤矿连采连充式胶结充填采煤工作面煤柱变形特性,通过研究不同开采模式下顶板承载结构的转换规律,分析煤柱侧向变形及应力释放规律,提出煤柱单侧临空状态下的极限平衡宽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充填体宽度对煤柱承载特性的影响,并提出控制煤柱稳定的措施。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背景

内蒙古昊源煤矿位于乌海市海南区,采用连采连充式胶结充填采煤技术开采16 号煤层。该煤层顶板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互层为主,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平均煤厚为5 m。连采连充工作面由运输巷、回风巷和开切眼组成,在运输巷与回风巷之间沿走向间隔5 m 划分为若干支巷。该工作面采用两步式回采:一阶段回采奇数支巷;二阶段回采偶数支巷。连采连充式充填工序如图1 所示。

图1 连采连充式充填工序Fig.1 Filling process of continuous mining and filling

为满足料浆流动性以及充填体强度的要求,该工作面所用充填料浆浓度为81% ,水泥、粉煤灰、矸石的配比为11 ∶19 ∶51,充填体强度约为5 MPa。该工作面采用2 套独立输送系统输送材料,即矸石输送系统和料浆输送系统。矸石输送系统通过地表输送带将矸石运送至溜矸孔,通过溜矸孔输送至井下。料浆输送系统通过料仓将水泥和粉煤灰在充填站内进行拌和,拌和至预定浓度后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料浆与矸石在支巷巷口混合,利用煤层倾角进行自流充填。

1.2 采场煤柱变形

煤层开采后,由于未及时充填和充填不接顶,导致煤柱发生侧向变形。随工作面推进,该变形逐渐增大。煤帮的收敛变形及支护变形如图2 所示。奇数支巷充填时,充填体在未接顶的情况下,两侧煤帮出现显著的径向变形,如图2(a)(b)所示。煤柱临空侧应力解除后,由三向受力状态转换为两向受力状态,在煤柱中间产生显著变形。在挤压作用下,煤柱两端产生相对滑移,导致锚网变形,如图2(c)(d)所示。采场煤柱变形与所处应力环境以及回采模式等相关,因此需进一步研究煤柱变形特点。

图2 煤帮两侧收敛及支护变形Fig.2 Convergence and support deformation on both sides of coal bank

2 充填采场顶板承载结构分析

为研究连采连充式胶结充填采煤过程中煤柱的受力变化及变形特征,基于昊源煤矿充填工作面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煤柱应力分布特点及侧向变形特征。昊源煤矿地质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地质力学参数Tab.1 Geomechanical parameters

基于昊源煤矿充填工作面巷道布置,特点建立长240 m、高115 m 的模型,模型两侧预留50 m 边界,采场长度为140 m,将采场间隔5 m 划分为若干支巷。各岩层采用摩尔库伦本构模型,固定两侧及底部边界,模型计算收敛后,采用Fish 语言编写相关程序,提取围岩及煤柱应力与位移数据进行分析。

为得到不同回采模式下煤柱的应力分布及变形特性,分别建立两步式回采、三步式回采和四步式回采3 种模型。模型分别间隔1 条支巷、2 条支巷、3 条支巷逐步回采,完成工作面充填。据此,分析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顶板承载结构的特点。

2.1 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围岩应力释放受煤柱的阻隔作用在采场内形成多段非连续的平衡拱。采场围岩应力分布及应力释放规律如图3 所示。不同回采模式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如下:

(1) 在两步式回采中,随工作面推进,充填体上方的平衡拱逐步扩大。煤柱与充填体间隔分布,限制了两侧平衡拱的扩展。而煤柱与充填体等宽,使相邻平衡拱的拱脚间距较小,如图3(a)所示。

(2) 在三步式回采中,煤柱宽度增大,平衡拱范围略小,如图3(b)所示。阶段二回采导致平衡拱扩大,且围岩应力在阶段一充填体上方产生显著释放,煤柱的承载作用降低,如图3(c)所示。

(3) 在四步式回采中,阶段一回采时,煤柱宽度增加,使其阻隔应力传递作用增大,平衡拱间距增大,如图3(d)所示。阶段二回采使平衡拱进一步扩展,如图3(e)所示。而在阶段三中,煤柱作用显著降低,围岩应力释放范围增大,如图3(f)所示。

图3 采场围岩应力分布及应力释放规律Fig.3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stress release law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stope

2.2 顶板承载结构特性

采场应力分布揭示了顶板承载结构的转换规律。顶板承载结构依次经历煤柱与充填体协同承担和完全由充填体承担2 个阶段。而在两者协同承担阶段,煤柱作为主要承载结构能有效控制顶板变形。以应力平衡拱解释顶板承载结构的转换,其扩展规律如图4 所示。各种回采模式下的顶板承载特性如下:

(1) 两步式回采中,平衡拱拱脚在阶段一回采时位于煤柱上方,煤柱作为主要承载结构,控制顶板变形。阶段二回采时,随煤柱的采出,应力平衡拱扩展,当拱顶扩展至关键层后,产生移动拱,如图4(a)所示。

(2) 三步式回采中,前两阶段平衡拱逐步扩展,煤柱仍为主要承载结构。而在阶段三回采中,煤柱两侧平衡拱迅速扩展,直至形成移动拱,如图4(b)所示。

(3) 四步式回采中,前三阶段与上述2 种模式一致,而在阶段四中,平衡拱迅速扩展,形成移动拱,如图4(c)所示。

图4 采场围岩应力平衡拱扩展规律Fig.4 Expansion law of stress balance arch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stope

压力平衡拱的扩展规律揭示了煤柱在充填过程中的作用。煤柱作为主要承载结构,阻隔两侧平衡拱扩展,并与充填体协同承担上部荷载。同时,煤柱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图2)。

2.3 煤柱水平变形规律

上述分析表明,在煤柱-充填体协同承载阶段,煤柱为主要承载结构,易因过度变形而失稳破坏。各阶段煤柱水平变形如图5 所示。根据煤柱侧限条件的差异,将煤柱形态分为3 种,即两侧分别为煤柱与临空面(形态一)、充填体和临空面(形态二)、充填体和充填体(形态三)。现结合图5 着重分析煤柱临空侧水平变形的分布特点。

(1) 在两步式回采中,煤柱处于形态一时,受单侧扰动,其变形较小。随开采推进,煤柱进入形态三,围岩受开采扰动加剧,煤柱侧向变形增大,如图5(a)所示。

(2) 在三步式回采中,煤柱处于形态一时,煤柱宽度为2 条支巷宽度,其承载能力较强,使其临空侧变形较小。而随开采推进,附加荷载增大,使其侧向变形加剧,如图5(b)所示。煤柱处于形态二时,宽度减小,平衡拱增大,煤柱水平变形加剧,如图5(c)所示。

(3) 在四步式回采中,煤柱宽度由3 条支巷逐步减少为单条支巷,故其变形规律与三步式回采一致,如图5(d)(e)(f)所示。

图5 各阶段煤柱水平变形特性Fig.5 Horizont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pillars at various stages

经分析,煤柱宽度减小使得应力平衡拱扩展,煤柱所受荷载增加,使其临空侧变形增加。相邻支巷回采后,煤柱临空侧因失去侧限约束而产生碎胀变形。当其两侧均为充填体时,因充填体强度较小,煤柱仍发生部分水平变形。相较而言,煤柱临空侧易产生较大变形。

2.4 煤柱水平应力分布规律

煤柱水平应力在3 种形态下的分布形式各不相同,在临空侧得到显著释放,在充填体侧仍保持较高应力,而在煤柱侧保持原岩应力。将12 号支巷作为研究对象,3 种形态的煤柱两侧应力分布如图6 所示。

(1) 当煤柱处于形态一时,临空侧无约束,在顶底板的挤压作用下,煤柱应力呈中间小、两端大分布,如图6(a)所示。

(2) 当煤柱处于形态二时,临空侧应力分布与形态一相同,如图6(b)所示。而充填侧受充填体约束,其应力释放较小。采用两步式回采时,采场扰动大,使压力平衡拱范围增大,增加了煤柱所支撑的荷载,导致其水平应力释放增大,如图6(c)所示。

(3) 当煤柱处于形态三时,其左侧应力分布规律在不同回采模式中基本一致,如图6(d)所示。煤柱在两步式回采时为主要承载结构,而在三步式回采和四步式回采中,充填体逐步成为主要承载结构,充填体的侧向变形减弱了煤柱的应力释放,如图6(e)所示。

图6 煤柱两侧应力分布Fig.6 Stress distribution on both sides of coal pillar

3 煤柱极限平衡区分析

3.1 煤柱极限平衡区宽度分布

支巷回采导致煤柱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当煤柱两侧为充填体时,在充填体作用下避免了上覆岩层过度的变形。而当煤柱一侧为空顶区时,临空侧易发生水平变形,致使煤帮失稳,造成上覆岩层发生显著下沉。因此,本文着重研究煤柱处于临空状态时的极限平衡区宽度。现基于文献[24]建立煤柱承载结构的力学模型(图7)。

图7 煤柱承载结构力学模型Fig.7 Mechanical model of coal pillar bearing structure

根据文献[25],弹塑性交界面处应符合应力平衡方程:

当煤柱上下两侧满足极限平衡条件后,产生相对滑移,故根据极限平衡条件得到交界面处的剪应力分布为

式中,φ为煤柱的内摩擦角,(°);c为煤柱的黏聚力,MPa。

根据极限平衡区内的应力分布,可提出下述边界条件:

当x=0 时

当x=le时

将式(1)代入式(2),并基于边界条件式(3)、式(4)可得到极限平衡区内煤的应力分布:

进而得到煤柱的应力平衡区宽度:

当煤柱变形超过其塑性极限后,煤柱临空侧产生片帮等现象。破碎区与塑性区交界面处的煤柱应力应满足如下条件:

将式(7)代入式(5)中,可得到破碎区宽度:

破碎区影响煤柱稳定,应在煤柱进入破碎区之前及时充填,恢复煤柱的三向受力状态,保持煤柱稳定。

3.2 应力集中系数对极限平衡宽度的影响

图8 给出了极限平衡宽度在应力集中系数影响下的扩展规律。根据塑性区与破碎区的分布关系,塑性区宽度可表示为

图8 应力集中系数对极限平衡区扩展影响Fig.8 Influence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on the expansion of limit equilibrium zone

结果显示,应力集中系数通过影响塑性区分布,使极限平衡区宽度随应力集中系数增大而显著增加。当应力集中系数大于5.5 时,极限平衡区宽度大于2.5 m。在该条件下,若煤柱宽度为5 m,当其两侧均为临空侧时,煤柱整体均处于极限平衡区内,不利于煤柱的稳定。因此,需根据围岩条件确定合理的煤柱尺寸,保障煤柱稳定。

3.3 临时支护强度对极限平衡区的影响

临时支护通过对煤柱临空侧施加约束,近似地将煤柱的两向受力状态还原为三向受力状态,提高了煤柱的稳定性,达到控制煤柱极限平衡区扩展的作用。结果显示,临时支护强度提高,煤柱极限平衡区宽度随之下降,其破碎区与塑性区同步减小。当临时支护强度超过6 MPa 时,煤柱不再产生破碎区,同时煤柱塑性区也随之减小;当临时支护强度达到14 MPa 后,煤柱不再产生极限平衡区,其处于弹性变形状态。临时支护强度对极限平衡区宽度的影响如图9 所示。

图9 临时支护强度对极限平衡宽度的影响Fig.9 Influence of Temporary Support Strength on Ultimate Equilibrium Width

3.4 煤层埋深对极限平衡宽度的影响

埋深对煤柱极限平衡区宽度的影响如图10 所示。煤层埋深增加,煤柱上部荷载随之增加,进而使煤柱极限平衡区宽度增大,塑性区和破碎区同步增加。由式(4)与式(6)的计算结果可知,塑性区与破碎区随埋深变化的增量基本一致。

图10 埋深对极限平衡宽度的影响Fig.10 The effect of buried depth on the limit equilibrium width

综上所述,应力集中系数反映上覆围岩条件对极限平衡区的影响,围岩条件越差,煤柱极限平衡区宽度越大;埋深反映上覆岩层荷载对极限平衡区的影响,埋深越大,荷载越大,煤柱极限平衡区宽度随之增加;临时支护是控制极限平衡区宽度扩展的重要措施,提高临时支护强度,可减小煤柱的极限平衡区宽度,从而能够维持煤柱稳定。

4 煤柱与充填体不同组合状态下的稳定特性

充填体将煤柱由两向受力状态转换为三向受力状态,其对煤柱侧向约束作用显著提高了煤柱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分析充填体对煤柱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不同充填体与煤柱组合作用下煤柱的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建立不同充填体宽度的模型(图11)。模型中间为煤柱,两侧为充填体,充填体与煤柱的宽度比为n∶1。本文取n为1 ~5。

图11 煤柱与充填体组合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Fig.11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of combined structure of coal pillar and backfill

4.1 煤柱位移分布特性

在荷载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煤柱两侧充填体的宽度增加,降低了煤柱在模型中分担的荷载占比。而充填体所承担的荷载逐步增加,其对煤柱的侧向约束作用随之增强,降低了煤柱的水平变形。结果显示,n=1 时,煤柱作为主要承载结构,其两侧变形较大。而当n=5 时,充填体所承受的荷载显著增加,充填体逐步成为主要承载结构,煤柱的水平变形显著降低。充填体宽度对煤柱变形的影响如图12所示。

图12 充填体宽度对煤柱变形的影响Fig.12 The influence of filling body width on coal pillar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4.2 煤柱应力分布特性

与煤柱侧向变形一致,其水平应力随充填体宽度的增加而减小。当n=1 时,煤柱作为主要承载结构,其应力较高,且充填体的侧向约束作用较弱,使得煤柱两侧应力释放较为明显。而当n=5 时,煤柱所受荷载降低,同时充填体对其侧向约束作用显著提高,故煤柱两侧应力释放较小。充填体宽度对煤柱应力分布的影响如图13 所示。

图13 充填体宽度对煤柱应力分布的影响Fig.13 The influence of filling body width on coal pillar stress distribution

充填体宽度对煤柱的应力释放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减小了煤柱上方荷载,使其应力较小,则侧向变形较小,应力释放减弱;另一方面,充填体承受荷载增加,其对煤柱侧向约束作用增加,进一步减小煤柱侧向变形,从而维持煤柱的稳定。

5 工程应用

为避免支巷煤柱失稳破坏,昊源煤矿1602 工作面采用连采连充工艺,采煤与充填同步进行,缩短煤柱临空时间,减小煤柱临空侧变形。当奇数巷首巷充填体达到7 d 强度后回采偶数巷,减小煤柱承载时间。并通过增大充填率提高充填体的承载能力,减小煤柱应力。通过上述措施,1602 工作面煤柱在临近支巷开采但未充填时未出现较大变形。而煤柱临近支巷充填后,煤柱两侧没有临空面,故无法对煤帮进行观测,但根据开采偶数巷煤柱时显示,所采煤柱较为完整。上述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煤帮变形失稳等问题,二阶段回采时煤柱稳定状态如图14 所示。

图14 二阶段回采煤柱稳定状态Fig.14 Stable state of coal pillars in the second stage

6 结 论

通过研究昊源煤矿连采连充工作面煤柱的变形及应力释放特性,得到煤柱变形规律及其极限平衡宽度影响因素。

(1) 充填采场内顶板支撑结构依次从煤柱与充填体协同支撑过渡到完全由充填体支撑。两者协同承载期间,煤柱作为主要承载结构,其侧向变形较大,采用四步式回采模式可显著降低煤柱的应力释放。

(2) 煤柱的极限平衡宽度包括塑性区和破碎区。应力集中系数仅对塑性区产生影响;临时支护强度的提高能显著降低极限平衡宽度;上部荷载增加,埋深增大将引起塑性区与破碎区的同步增大。充填体宽度增大,一方面能减小煤柱受力,另一方面能约束煤柱侧向变形,维持煤柱稳定。

(3) 连采连充工艺能提高充填效率和充填率,显著缩短了煤柱的临空时间,减小了煤柱受力。该工艺在昊源煤矿中有效维持了煤柱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采场临空煤柱
基于中性区特征的沿空掘巷煤柱宽度分析与实践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上保护层开采遗留区段煤柱现存状态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窄煤柱下应力分布及巷道布置
新元煤矿9104 工作面沿空巷道合理区段煤柱分析
潘一矿二水平首采面综采矿压显现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浅谈金属矿山采场现场安全管理
小分段浅孔落矿采矿方法在云南勐糯矿区的应用
昆明综合保税区B区将于明年2月建成
露天采场中深孔爆破技术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