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对策分析

2022-01-10李雨露王星魏春梅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慢就业

李雨露 王星 魏春梅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越发突出。由于存在就业难的大环境、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完善、传统家庭职业观阻滞大学生成长、大学生个人核心就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许多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季不急着就业,一味的等待、观望,逐渐成为了“慢就业族”。本文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了“慢就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从这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的举措,以期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成因与对策,职业生涯发展,核心就业能力

一、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研究综述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1]。据统计,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慢就业”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知网CNKI以“慢就业”为主题检索出314篇论文,未设定检索时间段,剔除与主题相似但不匹配的无效样本,仅搜索到期刊论文274篇,硕士论文3篇。从2015年出现第一篇论文开始,到2017年之前的论文量都较少,连续三年都低于三十篇,可见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充分。从2017年开始至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到2021年检索到56篇论文达到巅峰。从整体研究趋势和成果来看,我国关于“慢就业”这个课题的研究虽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现有研究论文数量不多,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探索。目前已有的具体研究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胡秀丽(2018)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家庭条件气氛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最后为解决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意见[2]。王亮(2021)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得出结论使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第一,受就业形势的影响;第二,当代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所致;第三,与大学生就业心理有关[3]。

2.“慢就业”影响效应分析:禤欣(2020)提到了有学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对就业市场的劳动力结构造成一定的失衡,同时一部分学生可能陷入逃避就业、浪费时间的恶性循环,造成生活品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突显等不良后果[4]。李军(2021)认为“慢就业”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有:一是利用毕业后的时间持续提高就业能力;二是增加就业机会获取更好的发展平台;三是通过探索明晰职业发展目标。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一是大范围“慢就业”会减少劳动力供给;二是大学生通过“慢就业”逃避就业、逃避劳动,从而形成对家庭和社会的严重依赖,对其个人长期的成长成才造成不良影响;三是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四是冲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5]。

3.“慢就业”现象对策分析:李洪岩(2018)从国家和政府、高校、学生和家庭等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视阈下“慢就业”问题破解的数个策略。并强调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张雪松(2020)从朋辈影响的角度提出积极心理学是理论指导;精准求职意向调研是实施基础;职业能力训练营是具体策略[7]。

综上,从已有的研究内容来看,早期研究集中探讨了“慢就业”概念的界定、成因分析以及影响效应分析,关于“慢就业”的对策研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文章,但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探索。

二、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

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有别于“不就业”、“懒就业”或“拒绝就业”,但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调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市场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随着学界对“慢就业”现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解读“慢就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为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1.社会层面:多因素影响下的就业难大环境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激增、新冠肺炎疫情、“双减”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大学生面临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巨大,但是社会的反应机制尚未提供更契合的应对环境,反而催生了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的“内卷”潮流和“内耗”现象,加剧了不和谐竞争局面。同时,随着“5G”、“AI”、“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市场仍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往前,对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社会供需双方的不匹配,高技术高薪类行业供不应求,而低技术低薪类行業供过于求,影响大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积极性,形成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

2.学校层面: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完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殿堂,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的知识技能储备。然而,当前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配套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实践平台欠缺,教育师资不充足,不能为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困难局面提供系统科学的支持。尽管大量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开设课程流于形式,不能切实引导大学生在理解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忽视了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必然导致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低达成度。

3.家庭层面:传统家庭职业观阻滞大学生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哪怕是孩子已经大学毕业,父母和家庭的观念仍然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不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家庭都倾向于教导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公务员”、“教师”、“银行”等稳定的工作,或考取研究生提升学历,造成考研、考公人数大面积增加,岗位录取比例大大降低。部分学生一心考研或考公,但多年辗转均未能如愿“上岸”,宁愿不就业也不愿调整个人职业选择方向,固化职业成长。此外,传统家庭固守父母式的权威,无视大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优势,对新兴的社会岗位了解度和接受度不够,缺乏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造成大学生就业后的人职匹配不顺畅,离职率增加,影响就业稳定局面。

4.个人层面:大学生个人核心就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指支持大学生实现顺利、高质量、可持续性就业的知识技能组合。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人核心就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综合素质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职业期望过高、心理素质能力不足等。尤其是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大学生如果不能在低年级阶段接受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按照科学的引导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清晰的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不能在高年级阶段接受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指导,就不能有过人的就业竞争力,反而在面临就业高压的形势下选择逃避和退缩,形成“慢就业”局面。

三、改善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

1.社会高效的就业政策扶持和正确的导向

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求职机会、求职环境、求职认知和定位等均有影响。从社会层面,为改善大学生们的“慢就业”现象,首先,可从社会就业意识形态方向进行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对部分大学生的“躺平”观念进行及时干预、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就业氛围。其次,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实际,制定相应就业政策。强化政府和高校的合作,根据高校反馈的应届毕业生情况,制定相应的招聘政策,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单位联合机制,针对应届毕业生,设置专项招聘,规范就业招聘市场,扩宽就业途径和渠道。同时,制定基层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就业待遇,鼓励基层就业。此外,畅通高校应届生创业渠道,通过提供创业补贴、创业贷款利息减免等方式,鼓励大学生们自主创业。

2.高校精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

首先,“一对一”进行规划和指导。根据大学生专业等情况,精细指导,给大学生安排一对一的专业导师和就业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制定一对一的指导方案,帮助大学生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整合导师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们提供就业创业实践锻炼的平台。其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第二课堂专题课程,根据大学生特点拟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邀请校内、校外专家、优秀校友给大学生们专题授课。帮助大学生们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理性的就业择业意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形式,设置实践环节,给大学生们提供实习和锻炼的平台,提升就业能力。接着,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们搭建就业平台,畅通就业渠道。最后,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如:原建档立卡家庭、残疾毕业生等,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为就业困难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协助其申请就业补贴,进行就业技巧指导,实现精准帮扶,帮助其顺利就业。

3.家庭理性的就业观引导和就业支持

家庭理性引导起着重要作用。从家庭角度,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敢于直面挑战的品质,敢于面对求职失败。其次,家庭要改变一些传统和保守的求职和就业观念。对于求职类别、工作收入、工作环境等应理性看待。规避过度求稳定的现象,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有编制的“铁饭碗”,而应从当下求职环境、社会需求出发,尊重大学生求职意愿,结合其特点,进行理性引导,使其养成科学、理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此外,家庭要给大学生们一种正确的求职引导,鼓励学生自力更生,避免“啃老”现象发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意识。最后,家庭还需避免给学生“过度保护”,应给其适度的“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们深入基层,从基层做起,鼓励其继承老一辈艰苦奋斗、不怕苦的品质,引导其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4.大学生们合理和科学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们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大一、大二,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现状,把握往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从社会需要角度,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有精准定位,进行职业规划。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等开展见习、实习,参与就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结合当下就业环境,梳理自己的优势、劣势,整合优势资源,对求职岗位进行合理定位。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时间紧迫性、就业形势严峻性,结合自己的就业定位进行就业、择业,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积极就业。

参考文献:

[1]王雅芳,陈运普.当代大学生“慢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8):135-137.

[2]胡秀丽.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05):93-97.

[3]王亮.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9):128-129.

[4]禤欣,黄晓珩,何绍彬.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述评[J].市场周刊,2020,33(12):174-176.

[5]李军,刘海昊.辅导员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举措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06):79-82.

[6]李洪岩.精准帮扶视阈下大学生“慢就业”的应策理路[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05):119-124.

[7]张雪松,王辉.朋辈影响视阈下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治理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3):51-54.

作者簡介:李雨露(1997.7-),女,四川广安人,中共预备党员,硕士研究生,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星(1991.4-),女,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魏春梅(1985.3-),女,重庆璧山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慢就业
“慢就业”是与非需要“两面看”
浙江省大学生“慢就业”群体的现状及动态分析
“慢就业”怎么就慢下来了
“慢就业”,待富不光荣
你想试试“慢就业”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