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疗效对比
2022-01-10李向
李向
摘要: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其疗效差异。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各54例,对比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d,两组VAS评分相当(P>0.05);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更低(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相比(83.33% VS 96.30%),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更高(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更好地缓解其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内固定术。
关键词: 髋部骨折;内固定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1--01
作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髋部骨折多发于老年群体,且近年来其发生率持续上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1]。目前,对于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法主要有手术、非手术之分,非手术疗法虽可防止对机体产生二次创伤,但患者要长期卧床,一方面可能导致骨折愈合不理想,另一方面还有引发压疮等并发症的风险,不利于其身体恢复[2]。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临床治疗髋部骨折的常用术式,有助于促进患者骨折恢复,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本研究选取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对比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各54例。所有患者年龄均不低于60岁,经相关影像学检查后得以证实为髋部骨折,且有手术适应证,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合并意识、语言沟通或是凝血机制障碍者。同时,本研究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上得以审核通过。内固定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61-79岁,平均(67.35±4.30)岁;骨折部位:股骨颈30例,股骨粗隆间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60-82岁,平均(67.91±5.66)岁;骨折部位:股骨颈31例,股骨粗隆间23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内固定组患者接受内固定术治疗,措施如下: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麻醉后,患肢放于牵引架上,将患肢髋关节进行外展、外旋牵引,接着进行内收内旋给予闭合复位,借助C臂机查看复位情况,在复位满意后牵引架维持牵引复位。在大转子上方位置做一个约5cm的纵向切口后,再于其大转子开口(开口正位位于大转子定点,侧位位于大转子前1/3)位置放入一根导丝直至髓腔内并置入主钉,置入深度为股骨干中下方1/3左右处,使用导向器引导将螺旋刀片置入股骨头,借助C臂机观察置入位置,在保证满意后进行锁定,借助瞄准器置入远端螺钉并锁定,在无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反复地冲洗切口、引流及逐层缝合。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措施如下: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并麻醉后,在其患肢髋关节后外侧做一个约10cm的弧形切口,然后分离相关肌群、切开髋关节囊,充分保留与骨折块相连的筋膜,复位大小转子后借助钢丝给予固定,接着于小转子上方约1cm处进行截骨以取得股骨头,然后处理好髋臼,安置臼杯进行扩髓,再置入股骨柄、股骨头假体,将髋关节做好复位并测试其松紧度,了解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满意后反复地冲洗切口、引流及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1)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评分:在术后1d、1周时,应用VAS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2)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在术后6个月时,采用Harris评分量表[4]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70分为差,70-79分为可,80-89分为良,≥90分为优,计算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4.0软件对本研究资料给予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VAS评分 术后1d,两组VAS评分相当(P>0.05);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组较低(P<0.05)。见表1。
2.2 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相比(83.33% VS 96.30%),人工髋关节置换组较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因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均有所衰退,且常伴骨质疏松等症状,所以其股骨颈、股骨粗隆间等部位易发生骨折。而股骨颈骨折容易造成股骨头部位发生缺血性坏死,进而导致患肢出现血运功能障碍,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治疗,将会导致骨折难以愈合,最终引发股骨头坏死等严重性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对于髋部骨折,保守疗法是既往临床的常用措施,但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引发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且不利于早期训练,因此如果条件允许,需尽早给予手术治疗,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其髋关节功能。现阶段,临床对髋部骨折患者常采用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且均有显著疗效,前者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还有微创的优点,临床治疗时常通过旋入股骨近端髓内钉来强化抗旋转的作用;同时,此术式还可让股骨头受垂直剪力、轴向压力的双层作用获得理想的固定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老年患者有着较为特殊的股骨颈血管解剖结构,采用此术式进行治疗有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容易致使患者出现骨折愈合时间长或是愈合畸形等情况[5]。而后者更適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一方面可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剧烈疼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防止骨折愈合时间长或是愈合畸形的出现,对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更低;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相比(83.33% VS 96.30%),人工髋关节置换组较高,表明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更好地缓解其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苏昶.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2):3.
[2]马也.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
[3]陆友新,孔繁军,焦飞虎.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疗效对比[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0):2.
[4]王柏松,赵延伟.阶段性康复锻炼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校医,2021,35(3):3.
[5]柯森淼,贺友生,张子宏.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健康前沿,2017,26(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