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筝演奏技巧的“韵”之美
2022-01-10李颖
李颖
摘要:“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文字记载以来,受到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关注与研究。从最初音乐范畴中的“谐和”“余音”之意开始,“韵”不断的被用于诗词、书法、人物品藻、绘画等艺术品评中,其内涵也不断的发生着质变。
关键词:古筝演奏 技巧 “韵” 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韵”字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从最初的音乐范畴蜕变为审美范畴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取其声音和谐美好之意,它是以物理屬性为原点展延开来包括这之后刘瓣的声律之韵都是这一属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韵”之审美是应该建立在声音之美好的基础之上的,正如范温所说“韵者,美之极”,美的极点便是韵,是有道理的。
一、“音”之美
音乐是由音构成的,它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音”作为它最小单位的基本元素是具有物理属性的,我们对音产生的感知觉,主要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空气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器官并传送至大脑而得来的。音的物理属性具有四个特点即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音”之高低表现在古筝演奏中便是音准的问题,古筝属于弦鸣类乐器,张弦的码子是活动的,演奏中需要什么调性的音阶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如果演奏者没有很好的音准概念就无法将乐曲按乐谱的要求完成,更不可能让欣赏者听懂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演奏状态的开始应是对古筝音准的调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也是演奏好作品的前提。但是,琴不准就弹琴的现象发生的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初学者或是业余爱好者对这个问题重视的不够。他们经常认为只要照谱子把音弹出来就是了,一点也不用耳朵去倾听,久而久之,他对音准的敏感度会越来越低,离“韵”的境界也就相去甚远。只有改变这种状况与态度我们才可以有演奏状态的一个好的开始,方法有二。其一,将视唱练耳的学习纳入到演奏的学习中来,只有内心中有了一把标有音高刻度的尺子,才不会继续对不和谐的音麻木不仁。其二,借助电子校音器的功能对乐器的音准进行调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且事半功倍因为它比耳朵更客观、准确。如果常年养成调琴的好习惯,琴准,耳朵也就随之对音准愈来越敏感,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中。
二、“音”之色彩
音色,声音的颜色,它是一个转借色彩学概念而来的词汇。声音本身具有可听不可视的特点,之所以可以用色彩学的词汇来描述它是因为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着通感,它决定了音乐这种实为听、虚为看的虚实相间的特点。“音色”常常被拿来作为评价一件乐器和演奏者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仅就演奏技术方面的音色进行论述。每个演奏者对音色的追求与评价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听到同样的声音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关于古筝演奏音色的描述就有;圆润、柔和、洪亮、明朗、刚健、飘逸、颗粒型、通透、解释、爆发力、穿透力、富有弹性、干净、暗淡、古朴等等不胜枚举。
三、音准问题的处理
古筝是五声音阶调律定音的弦柱乐器。根据这一特点,必须运用左手的技术技巧,通过码字左侧的弦段来控制弦音的变化,它是二变(4、7)之音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古筝风格、音韵不可缺少的技法,其主要技法有按音、颤音、上下滑音、揉音等等,但严格的说左手技法,只是按、颤两大类而己,它们可以自成体系。
无论是颤音,还是按音体系中的各种技法,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变化性或者说具有游移性。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经常控制不好起音和结束音的音高。
比如颤音“2”的演奏,它的音高变化过程应该是“2.3、2、3、2、3....2”是一个连绵起伏的过程,有规律的、有惯性的发音过程。可是,由于演奏者音高概念的不确定性及肌肉控制能力的限制,使颤音听起来很僵硬、呆板,那种水面似微风拂过的涟漪感觉丝毫感觉不到。这里提到的音高概念就是指起音收音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胳膊随便的上下抖动发出来的声音就是颤音,此想法是错误的。其实技术训练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脑力劳动,不是光靠感觉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至于肌肉控制也是一个影响颤音音准的重要因素,我们看颤音音高的变化图就会发现,“2”是颤音的原位音,当它变成“3”时我们的肌肉应该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下,然后回到“2”放松,再变成“3”紧张……肌肉只有在有规律的放松、紧张反复交替的状态下才能准确的完成颤音动作,若中间一个放松动作没有完成,想象一下,那就变成“抽筋颤”了,音准就更不能保证了。
再比如按音中的“上滑音”,是由弦本音起,经过初(开始)、继(中间)、终(结束)三个步骤完成的,音准问题主要出现在起始音开始的时间和结束音音高的控制上。“上滑音”的左手技法一定是右手的声音结束后才开始进行的,之所以叫“以韵补声”就说明了它们的先后顺序,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再一个就是收音的音高问题,一般乐谱中不强调上滑音具体音高位置的情况下,演奏中有一个默认值就是,每一个音都上滑到其上方相邻音阶(按五声调式音阶)的音高位置即可,比如“1”上滑到“2”,“3”上滑到“5”以此类推,便很容易掌握了。
综上所述,古筝演奏中的声音之美要靠对单个乐音的处理技术以及对整个音乐作品处理的技术,除此两点之外,我们经常还忽略的一点就是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和谐之美,因为古筝演奏作为音乐表演之一,它是具有表演属性的,换言之,它不应仅仅是一门听觉艺术,还应是一门视听艺术,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欣赏者的欣赏水平不断的提高,对视觉享受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演奏除具有可听性之外,还应具有可看性才是根本。最终,我们将可听可看完美的结合起来,“韵”之境界即唾手可得了。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巧君.古筝培训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_5.
[3]赵曼琴.赵曼琴教学筝谱「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4]周望.古筝速成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