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言,提素养
2022-01-10陈允绣
陈允绣
摘要: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行之有效的策略是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品味作品语言多角度之美——品读语言准确之美;品读语言蕴涵之美;品读语言风格之美。从而,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在品读语言之美中,润物细无声地得以提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语言准确之美;语言蕴涵之美;语言风格之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向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过,当前把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得到了各方权威的认同。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那么,在语文教与学中,训练、提升这四个方面素养的策略与途径虽各有不同,却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
二、品读语言,提升素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中,获得诸多实践经验与得以验证的实践理论。该篇文章主要写从语言的三个角度来谈:品味语言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其一、品读语言准确之美;其二、品读语言蕴涵之美;其三、品读语言风格之美。
语言是作家传递人生态度与思想的传导器,也是读者获得知识和鉴赏美的途径,以及触摸作家灵魂的媒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引领学生真切地走进作品的语言,用心地品读富有无穷魅力的语言之美,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在作品的语言中走几个来回,然后使得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笑着走出来。
现在,笔者来谈谈如何带领学生品读语言之美,从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素养。
(一)品读语言准确之美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准确的语言更能精准地传达出精妙的意境和内涵。
经典作品的语言必然是精妙的。这些语言都是经由作家几经选择推敲而来的。唐代诗人贾岛在創作《题李凝幽居》时,经过几番斟酌后,写下了“僧敲月下门”,准确地描绘了寂静的如银月夜里,一个有礼貌的老僧敲响了柴门,也轻轻扣响了幽静的月夜,给静点缀了几点声响。就这个“敲”字,准确而韵味醇厚,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时空和美的享受。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会着意引领学生品读语言的准确性。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语言,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语句中准确性的词语,譬如,“比较”等副词,“不但…,而且…”等关联词,“早”“坚固”等形容词,以及“雄跨”“发挥”等动词。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品读,明确石拱桥独有的特点,感受到石拱桥之美,升华了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及自豪感。
又如,《老王》一文中,写到老王的家:“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后来“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老王是否有家?”学生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发现老王的住处是破落、塌败的小屋。再引领学生品读句子——“他说,住在那儿多年了。”学生品读这个句子,尤其是句子中的“住”字,让学生读到了老王何其不幸。更增添了对老王不幸的体恤,同时,也滋养了学生的善良之心。
在品读语言准确之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与鉴赏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了。
(二)品读语言蕴涵之美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常常表现其蕴涵之美,既能给人“看山是山”的效果,又能让人有“看山不是山”的感受,终了还要领悟到语言中“山还是山”的精妙。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揭开罩在语言上的一层层朦胧的面纱,识得语言的“庐山真面目”。
其一、品读“言在此意在彼”的语言,感受其美。譬如,教学《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生不难读懂该语句所言的“此意”——“我”赞美莲高洁的品质;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走进文章,品读到该语言的“彼意”——“我”追求如莲般君子品德。在品读语言“言在此意在彼”之味时,学生自然而然提升了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其二、品读一语双关的语言,感受语言的智慧之美。在一定语境中,双关能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还能加深语意,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产生奇妙无比的效果。譬如诗句:“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李商隐利用“晴”与“情”、“丝”和“思”的谐音,使得语言表达产生双关的效果,让读者在品读后会心一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美妙。
语言的蕴涵之美不仅是语言自身丰富内涵赋予的,也是作者用情感和智慧,创造性地将中国文字组合而成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语言之美,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去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品读语言风格之美
语言是作家的脸谱,每个作家的语言都有自身的风格,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欣赏珍宝的态度去品读语言的风格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爱恨根植于鲁迅的思想深处。他无论是剑拔弩张的,还是绵里藏针的语言,都是极具战斗力。譬如,《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连这看似云淡风轻的语言,也是弥漫着尖锐、辛辣的讽刺气息。学生慢酌细品文章中这样风格鲜明的语言,会深深地被语言的魅力吸引和折服。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运用适合自己需要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意境。
又如,汪曾祺的作品,给读者第一感觉是朴素平淡。然而,细品后,读者总会不自主地被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如《昆明的雨》,汪老用新鲜有形的蟹腿肉与干巴菌作类比,极有趣味地写出干巴菌的鲜美味道。还有,写房东母女送花——“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甸花!带着雨珠的缅甸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些极其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昆明人绵绵密密的温情,字里行间那股韵味,令人回味无穷。品读汪老独特风格的语言,宛如徜徉在他的美学世界中——诗意的美感和世俗的淳朴,无比享受。
三、结语
语言是承载思想的载体,语言也是一门艺术。作家丰盈的思维和思想内涵,可以灵动的语言为外壳。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近作品,用心品读语言,体味语言的魅力,触摸作者的温度与温情,感知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为福建省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教学研究》FJNDKY19-338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