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022-01-10莫圣臣
莫圣臣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上的每一个领域也逐渐地成长、进步,教育领域也在其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生思想的改变,分层教学法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网上补课、一对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分层教学法理念的体现。本文主要讲解分层教学法的内涵以及如何推动分层教学法更好地融入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提高策略;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对知识的吸收理解程度等将学生分为几类,根据他们不同的水平教给他们不同的知识。分层教学法意味着每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在教师那里获取的学习资源会有所不同,可从本质来讲,其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分层教学法更加注重适合,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给予其相应的资源,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稳步前进,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进步。
一、转变教师观念,推动分层教学法的落实
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天赋所在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学习速度快,有的人学习速度慢,这些都是正常的。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人的学习速度快于其他人,也总会有一些人的学习速度慢于其他人,这些可能体现在课堂上每个人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也可能体现在每个人分数的不同,成绩好的人越来越自信,成绩不好的人可能会有些自卑,在这种环境下,某种“公平”产生了,这种公平与真正的公平不同,它的侧重点是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相同的基础上,教师给每个学生的任务、题目等需要是一样的,这种公平更像是物质上的公平[1]。很多教师以为的公平是这种物质上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为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解法,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方程的一般形式、转换方法、根的分類以及解法等等,需要学生花费一些时间进行消化,有的同学吸收能力比较快,三节课就理解了全部的内容,但有的学生速度比较慢,可能需要四节课或者五节课,而对于教师来讲,一元二次方程仅仅是这本书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后面会有更多难以理解的内容,他们想要节省前面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后面更难的内容,所以他们可能只会在本单元花费三到四节课的时间,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学生理解了而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根据学生状况分组的方法,将吸收能力较快的学生放在一组,其他的学生分为几组,吸收能力快的学生可以在吸收完后做一些题目,巩固自己的知识,然后吸收能力较慢的学生由教师进行进一步较为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样的方法看似不公平,实则为每一个学生都奠定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进步。
二、真正落实分层教学法,帮助教师更了解学生基础
分层教学法的基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有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出相应的改变[2]。以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圆》这一章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圆的基本概念、圆与直线的关系等方面分层次出一些题目,题目由简单向复杂逐渐递增,抽出一节课或者两节课的时间发给学生,课后收集起来,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卷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程度,根据每个人程度的不同布置相应的任务,任务根据他们的水平由简单到复杂,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稳步前行。
三、落实分层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进步
每一份成功都与练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点在数学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很多的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书桌上累积了无数本厚厚的习题,数学本就是千变万化、熟能生巧的学科,有些知识点看似了解了,可却无法将题目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但是,一味的题海战术是没有作用的,练习也是需要技巧的,也是需要和自身的水平相适应的。以九年级数学上册《圆》这一章为例,里面的圆心角、圆周角、互补等十分令人头晕,很多时候单独将每一个概念拎出来学生都可以理解,可是混合起来放在题目当中时,学生很难分辨清楚,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做题的重要性了,在题目中,学生可以通过复习概念、对比、再次复习概念、再次对比这一循环的过程,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而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给每一位学生发布相对应的题目,以免盲目练习造成相反的结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所体现的概念不仅仅适用于数学,还适用于其它的科目,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帮助每一个学生查缺补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发展、融入教学生活显然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希望教师正确认识分层教学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潜力,推动学生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钟昭华.借助分层教学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求学,2021(19):71-72.
[2]田应麟.利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0(36):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