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五”时期河南沿黄核心区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2022-01-10张小科杨玉雪
崔 岚 曹 雷 张小科 杨玉雪
(河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黄河在河南境内流域面积约3.62万平方公里,自陕西潼关流入河南境内,西起灵宝市,东至台前县,省内干流711公里。本文研究的是河南沿黄核心区,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和济源示范区;从中央有关部门获悉,黄河干支流在河南流经49个县(市、区),本文称为河南黄河流域。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沿黄核心区经济社会成就综述
河南沿黄核心区国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4%;2020年末常住人口4783万人,占全省的48.1%。沿黄核心区是河南的人口聚集地和主要经济带,制造、服务、对外贸易等产业发展均居全省前列,承担着引领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表1 2020年河南沿黄核心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1.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沿黄核心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0年,沿黄核心区生产总值达31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5年的1.36倍,2016—2020年年均增长6.3%,与全省年均增速同步。
2.人均GDP稳步增加。2020年,沿黄核心区人均GDP为6880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5年的1.29倍,2016—2020年年均增长5.2%。
3.产业结构积极演进。“十三五”时期,沿黄核心区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于2018年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20年,沿黄核心区三次产业结构为6.2∶42.4∶51.4,第三产业比重较2015年提高9.2个百分点,沿黄核心区除鹤壁、三门峡、济源外,其余7市的产业结构均已演进为“三二一”结构。
4.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沿黄核心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699亿元,比2015年增加737亿元,增长3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4938亿元,比2015年增加1731亿元,增长54.0%。
(二)粮食生产能力稳固提升,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1.农业条件优越。沿黄核心区属于河南引黄灌区,丰富的水土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初步建成了鹤壁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原阳、长垣、台前水稻生产基地,三门峡灵宝和陕县苹果、渑池草药基地,焦作中药材基地等。
2.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20年,沿黄核心区粮食总产量463.3亿斤,较2015年增加22.7亿斤,增长5.2%,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3.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沿黄核心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形成农业产业融合和集聚先行区。2020年,沿黄核心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46家,占全省总数1/3以上,其中郑州三全、思念、白象荣登“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
(三)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1.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7年挂牌以来,累计入驻企业9.48万家,注册资本1.11万亿元,其中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23家、国内500强企业99家;郑州、开封、洛阳片区新注册企业数分别是成立前的3倍、32倍、3.5倍。
2.进出口总值不断提高。沿黄核心区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值6043亿元,是2015年的1.46倍,2016—2020年年均增长7.9%,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
3.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沿黄核心区实际利用外资137.77亿美元,是2015年的1.16倍。
(四)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创新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1.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6—2019年,沿黄核心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累计达1715亿元,年均增长16.7%,2019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1.84%,比2015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8个百分点。
2.多层次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加快推动创新资源汇聚,截至目前沿黄核心区共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载体1016家,高新技术企业2318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05家。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9年,沿黄核心区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5504件、215.04亿元,是2015年的1.22倍、4.96倍。2020年,在科技部发布的“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中,郑州、洛阳、新乡自创区核心区进入全国前100名。
(五)民生领域保障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
1.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新一轮建档立卡之初,沿黄核心区有13个贫困县,占全省53个贫困县的24.5%。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沿黄核心区采取超常举措,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沿黄核心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2020年,沿黄核心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07%,比2015年提高9.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64个百分点。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沿黄核心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68元,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506元、18047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8.2%,高于城镇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5年的2.24缩小至2020年的2.08。
(六)讲好黄河故事,文旅融合加快发展
1.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沿黄核心区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带、根魂文化带、黄金旅游带,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2019年,沿黄核心区文化事业财政支出71.59亿元,比2015年增加21.41亿元,增长42.7%。
2.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底,沿黄核心区有公共图书馆87个、博物馆200个、文化站1127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5个、74个、97个,文化馆106个,与2015年持平。
3.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成投用,殷墟、甲骨文等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成效明显,舞蹈《唐宫夜宴》霸屏网络热搜,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20年央视春晚、金鸡百花电影节相继花落郑州,央视中秋晚会在洛阳举办,黄河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4.旅游收入大幅增加。2019年,沿黄核心区旅游总收入达5712亿元,比2015年增加2586亿元,增长82.7%;其中,郑州、洛阳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超千亿元。
从沿黄核心区、全省和河南黄河流域的发展关系看,“十三五”时期,河南沿黄核心区生产总值从23318亿元增长到31727亿元,占全省比重保持在58.0%左右;第三产业占比达51.4%,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07%,高于全省7.64个百分点,沿黄核心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其中,“十三五”期间,河南黄河流域生产总值从12184亿元增长到17074亿元,占沿黄核心区比重保持在53.0%左右;第三产业占比达52.0%,高于沿黄核心区0.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39%,年均提高幅度快于沿黄核心区0.2个百分点,河南黄河流域是沿黄核心区的活力所在。
因此,要解决好河南黄河流域的问题,应把沿黄核心区作为主战场,解决好沿黄核心区的问题,就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
二、当前河南沿黄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沿黄核心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沿黄核心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较大,推动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沿黄核心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宏观政策迎来战略叠加机遇。河南当前正处于战略叠加机遇期,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沿黄核心区同时还是“五区联动”和“四路协同”的核心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快速推进,郑州大都市区深度融合发展,洛阳都市圈加快谋划,三门峡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速推进,产业、人才、资本、开放平台和对外开放通道高度聚集,发展优势和潜力巨大。
2.产业转型发展迎来新机遇。河南经济总量自2004年起持续稳居全国第5位,综合实力强,工业基础雄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必将引领沿黄核心区各地对自身优势、功能定位、发展思路等进行再梳理再聚焦,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破解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增长方式传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困难和问题。
3.生态保护建设迎来新机遇。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前提和基础,是有别于以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这将为河南沿黄核心区以系统思维和全局高度打破一地一段一岸的局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河南沿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历史机遇。
4.乡村振兴迎来新机遇。八年脱贫攻坚战,河南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适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河南沿黄核心区必将在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上作出表率,在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等方面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间”。
5.黄河文化复兴迎来新机遇。“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抬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黄河流域河南段是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文化是河南最大的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对河南来说,这既是重大责任,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沿黄核心区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1.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沿黄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2020年,河南沿黄核心区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2倍,但从内部来看,最低的安阳人均GDP仅为郑州的41.2%,安阳、新乡、濮阳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创新差距明显。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下,洛阳、新乡、郑州汇聚全省大量创新资源,R&D经费内部支出逐年增加,2019年三地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38%、2.15%、2.04%,远高于其他7市(示范区)。其中,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洛阳是最低安阳的3.01倍。地区外贸实力悬殊。河南外贸发展呈现郑州“一城独大”的格局,2020年郑州市进出口总值占全省的74.3%。沿黄核心区其他地区开放型经济体量较小,整体上制约了全省外贸规模。
2.经济高质量发展不高。沿黄核心区作为河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与其他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多数地区仍是以煤炭、石油开采、钢铁、电力等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占比大、结构偏重,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强。2019年河南沿黄核心区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4%,分别低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2.02个、1.0个百分点。同时,沿黄核心区在基础能力研究、科研机构创新研发、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20年沿黄核心区外贸依存度为19.0%,高于全省6.9个百分点,但远远低于上海(90.0%)、北京(64.3%)、广州(38.1%)、杭州(36.8%)、西安(34.7%)等地;外贸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过度依赖富士康,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弱。
3.黄河文化保护和利用力度不足。河南沿黄核心区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众多,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目前对黄河文化的发掘及利用力度不够。黄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对黄河文化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对于沿黄核心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根亲文化、姓氏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挖掘不深,未形成河南独特的黄河文化符号。相关文旅产业融合不够。沿黄核心区文旅产业大而不强不优。知名度高的河南黄河文化旅游景点仅仅局限在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黄河文化遗产的活化意识和行动不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不到位。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面临生存、发展挑战。
4.生态保护问题依然突出。空气污染形势严峻。河南沿黄核心区PM10、PM2.5平均浓度偏高,安阳、鹤壁、焦作、新乡等地长期居生态环境部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水资源供需矛盾不减。缺水依然是制约河南沿黄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地下水超采、部分河流断面不能稳定达标等问题,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利用的严峻形势。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症结依然存在。近年来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工农业用水大幅增加、人类活动加剧和径流量的减少是必然发展趋势,黄河水沙关系并未得到完全转变,“地上悬河”依然是悬在河南沿黄核心区人民头上的一条“危险河”。
三、加快河南沿黄核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安危在黄河,抓好河南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为推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明确定位,建立机制,加强沿黄核心区区域协作
一是建立省级层面的联系机制。省直综合经济部门要加强与黄委、黄河河务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会商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和同质化竞争问题,形成黄河水文、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格局。处理好河南黄河流域与沿黄核心区的关系、沿黄核心区与全省的关系以及黄河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统筹推进沿黄核心区发展。上段的三门峡要加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努力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中段各地之间要携手并进,加强区域合作,支持推动郑开同城化发展,强化焦作与郑州、洛阳“双核”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下段要做好豫鲁协同合作,强化两省全国粮食主产区协作,打造黄河下游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黄河下游城市群建设,推动黄河下游复航,合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推动沿黄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创新能力,打造沿黄核心区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大创新投入和支持力度,深入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工程落户沿黄核心区,创建郑开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充分发挥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沿黄核心区科技创新的龙头带动作用,率先申建国家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示范区。二是发挥区位、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郑州、洛阳等产业基础较强地区为重点,推动高成长型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端突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低碳发展。三是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推进沿黄核心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四是积极推进双向开放,培育内陆开放高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资源,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郑州航空港区为龙头,提升沿黄核心区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全国进出口枢纽功能、内陆开放门户功能。
(三)聚焦问题,分类施策,厚植沿黄核心区生态底色
一是尊重规律,加快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探索省内沿黄核心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省内流域上中下段之间开展同治共治;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区域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等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把握特点,持续提升沿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37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抓紧在沿黄核心区布局大堤景观生态、滩地湿地休闲生态建设项目,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和重点防洪工程建设等。三是聚焦约束,持续改善沿黄核心区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沿黄核心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河道综合整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四)加大力度,补齐短板,树立沿黄核心区民生标杆
一是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聚焦产业提质增效精准发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乡村交通、信息、水利、能源“四网”建设,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特色小镇、风情古镇、温泉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统筹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二是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作为沿黄核心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努力打通关键民生领域“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把重点放在老百姓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公共服务项目上,重点保障教育、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全面增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与时俱进,赓续传承,打造沿黄核心区文化新地标
一是延续黄河遗存,深入挖掘河南黄河文化品牌特征。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加强沿黄核心区内部文旅协同发展,深化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建设,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标识、黄河流域文化特征的世界级文旅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二是强化特色项目支撑,筑牢黄河文化强省之魂。突出文化产品创意创新,深度激活河南元素,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皇帝千古情》等经典节目为依托,集中推出一批带有河南黄河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化项目。三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树立“大黄河”理念,加快建设三门峡仰韶—洛阳“五都荟洛”—郑州大嵩山—开封北宋东京城—安阳殷墟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项目,通过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文化月、黄帝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实施“大河之旅老家河南”系列黄河文化旅游主题推广行动,推动黄河国家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群落早日建成,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