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划时代意义

2022-01-10赵德友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建设

赵德友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划时代意义,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新起点,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1978年,中国总人口为9.6亿,占世界比重为22.5%。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78.7亿元,折合2138.8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仅为1.8%,居世界第十位,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与人口占世界占比极不相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385元,折合224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4%,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75位,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迎来新的春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为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他领导科学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擘画了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强调“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指出:“这条路线我们已经制定出来了。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这样表述我们的这个总任务,或者叫总路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我们现在的总路线。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

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诠释,纠正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错误观念,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等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不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GNP比1980年翻一番,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1995年GNP比1980年翻两番,提前五年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了物质基础。

二、新世纪、新蓝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21世纪前20年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翻两番奋斗目标,2001—2020年GDP年均增速需达到7.2%以上。

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充为“四位一体”,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了全面部署。把党的基本路线中关于奋斗目标的表述由“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调整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用“和谐”二字对应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奋斗目标,2001—2020年人均GDP年均增速需达到7.2%以上,GDP年均增速要达7.7%以上,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高0.5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奋斗目标

2016年以2000年为100的GDP定基指数为426.1,比2000年翻两番,提前四年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2017年以2000年为100的人均GDP定基指数为413.3,比2000年翻两番,提前三年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是继实现从贫困到温饱的跨越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美好社会理想的必由之路。

三、新时代、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奏响了“强起来”的雄壮乐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内容更加全面和完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翻番”奋斗目标与党的十七大目标相比体现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GDP翻一番,2011—2020年年均增速要达到7.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2011—2020年年均增速要高于7.2%,城乡居民总收入增速要高于7.7%,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将增加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见图2)。二是标准更高。2001—2010年GDP达10.5%的高速增长产生的经济量形成2011—2020年翻一番的基数,基数抬高了。

图2 党的十八大“两个翻番”奋斗目标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通过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了60个方面、336项改革措施,力度前所未有。全会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把原来确立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完成,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加了“美丽”的要求和“强国”的表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GDP从 2012年的538580亿元增长到 2020年的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GDP是2012年的1.636倍,2013—2020年年均增长6.4%。虽然GDP增速低了,但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按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938倍和2.008倍,基本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大国工程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中国装备、中国5G……一个个奇迹编织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天眼”巡空、“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鲲龙”击水、“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航母入列、大飞机首飞……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主场外交精彩纷呈,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也为解决当今许多全球性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并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主办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首脑会议、世界政党会议等,向世界展现了强大中国的无限魅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为坚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新阶段、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13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30年是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那么,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五点,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样,我国发展就呈现七种不断递进提高的阶段,即贫穷、温饱、小康生活、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强国、伟大复兴。

未来15年,我国经济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据预测:中国GDP总量将于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人均GNP将于2022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25年左右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GDP若能实现5.3%以上的年均增速,人均GNP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时代大势,又蕴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思路,新时代的中国将在世界文明史上再创辉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划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导和根本政治保障,也在世界上树立了独立自强、良政善治、稳定繁荣的生动范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一个个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日益展示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人民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三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使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居于有利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当今世界发展格局正在由两极化、一极化,向多极化演进,趋势不可逆转。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调节的矛盾和弊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暴露无遗。马克思主义作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仍然是真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算起,到21世纪中叶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约一百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集中体现在“三升三降”:东方国家的国际地位在上升,西方国家的国际地位在下降;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在上升,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在下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在上升,发达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在下降。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必将继续证明,强大的中国将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新时代担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条件不断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充分展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传统向现代的飞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焕发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树立了一面光彩夺目的伟大旗帜,提振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世界社会主义终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之以恒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就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